转自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yMjcxMQ==&mid=2649520687&idx=1&sn=59103bf358c62fd4323e454ce8d38779
刘志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一线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一个价值观范畴。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何区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民主”。在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制度环境下,“民主”价值观有着特定的含义,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其实现不仅需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拓展民主渠道,还要从政治领域延伸至广泛的实践领域,通过制度与人民的互动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本文拟在澄清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的多重基础和学校实践路径,在民主与教育互动中推进学校民主制度完善和学生民主能力发展,以丰富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民主价值观教育内涵和机制的理解。
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催生和提升人民的民主素质,而人民的民主素质又会不断强化和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二者之间存在清晰的互动链条。学生置身于民主制度情境之中,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与制度发生互动,自身的发展也会呈现政治民主化取向。因此,从促进学生的民主化发展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具有彰显学校的政治民主立场、整合群体的民主价值观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等教育价值。
加强学校的政治民主立场
学校既是国家投射政治意志和开展基层政治活动的场域,也是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和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场所,本身携带鲜明的政治立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需要落实于基层实践的制度体系,必然将延及学校教育领域,加强学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立场。
一方面,教育民主是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侧面。教育功能具有双重属性——从个体角度来看,接受教育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此时学校是一个“教育性”机构,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个体;从国家角度来看,接受教育则是学生的重要义务,而学校作为“政治性”机构存在,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以是观之,教育必然要体现国家立场,而教育民主是国家民主的重要侧面——既包括教育机会的有序扩大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涵括教育组织的民主运行、公共事务的民主治理。在教育民主理念统领下,学校已经将民主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一项基本价值原则。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其中的“全方位”意味着拓宽民主的适用范围,不仅要体现在政治领域,还要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纳入民主范畴;“全覆盖”意味着既要将规范性民主权利在法理上赋予每个人民,还要保证每个人民都能合理运用这种权利。教育作为关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活动,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推动下,教育领域将健全民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而合理有序的民主渠道,从而不断扩大师生进行政治参与的机会。在此情况下,学校教育民主会成为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侧面。
另一方面,学校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产生于基层治理活动,也将体现于基层民主治理过程。“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民主的真正意义在于全体人民可以畅通地表达利益诉求,能够依法管理公共事务。学生作为具有特定政治诉求和民主实践意识的公民,会存在价值立场、现实利益和生活观念的差异。这要求他们在学校制度空间中不仅要分清彼此之间的界限,还要在遵循民主政治伦理的前提下开展协商活动。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学生会将学校制度空间视为学习参与基层政治生活、处理公共事务的主要场所,包括推进民主型管理和评价,构建民主型班级集体和师生关系等。他们通过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全链条参与学校公共治理,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商谈并形成共识,从而在利益耦合中生成对民主制度的认同。从这个维度来看,学校教育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实现公民价值和体认民主理念的主要场域。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教育民主落实人民当家民主,以学校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实践。
整合群体的民主价值观念
“对多样化的多元理解,过去被视为对正统观念的挑战,如今变成了正统观念本身。”民主作为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一,亦呈现出驳杂、交织甚至是不对称样态,不仅在宏观层面存在时代的差别、国别的分歧,在微观层面也出现群体的差异和个体的偏好。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民主观念也表现出冲突而又变化的态势,导致难以在学校公共生活中达成基本的民主共识——如何实现学校民主治理、构建怎样的班级民主等,更遑论组成稳定的民主共同体。事实上,民主的有效性前提正是共同体的共识;或言之,民主的有效性与共同体的共识度是交叠的。这意味着学校师生群体若在民主观念方面缺乏价值耦合,根本无法在学校公共利益、班集体发展取向及学生价值追求等方面形成交叠共识,而所谓的学校民主制度体系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制度设计上缝合了民主权力获得、权力行使链条中途断裂的风险,在制度内容上体现了系统性、协同性、连续性和广泛性。推及学校教育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会促使学校治理实现从理念取向到制度形式实现多维度转变。学校制度设计将推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进行公开透明、合理有序的对话,在统合利益差异、控制价值分歧的基础上实现对主体利益的耦合与协调。它将以主体的广泛多层次参与为基础,以学校公共生活为主要治理形式,基于不同主体利益、开放主体全面参与、促使主体全面受益。这要求主体在公共问题治理过程中可以达成利益共识和观念整合——注重的是在关照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形成共同利益,即不是无视个体差异,也不是消除利益差异,而是要整合差异。在此情况下,学校的发展方向、集体的价值追求、学生的成长规划等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不再受个别人的支配而是移交给师生进行民主协商。于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价值冲突将被消弭、个体利益将被统合,从而会被整合为共享一套民主制度安排和相同民主观念的发展共同体。与之相应,国家民主、学校民主和学生民主会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统领下形成一致的民主价值链,从而避免因群体价值冲突而引发的观念撕裂。显然,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统合群体差异性民主观念,以共享性民主理念增强共同体的共识度。
培养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
学生居于相对稳定的学校制度生活之中,但也会日益接触到多元的道德信念和民主观念,这让价值冲突成为他们必然要面对的生活境遇——愈发多样的生活场景、愈益频繁的观念冲突、愈加严重的不确定性。因之,惯常的生活样态出现变动、例行的价值观念变得歧异,这也对学生道德素养和民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想要让个体的公民承担起自己通过深思熟虑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和冲突的责任,教育就必须帮助他们发展道德-民主能力的水平。”然而,我国制度还存在民主化供给不足、规范化有待提升、权利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导致学校治理体系存在“控制”的思维、“封闭”的设置和“旁观”的实践等偏误;加之民主教育供给落后于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从而引发了学生在制度生活中参与性、平等性和公开性缺失等问题,难以生成现代化道德民主素养。事实上,这种道德民主素养是公民在与民主制度生活互动中形成的民主认知、民主意识、民主能力、民主行为,也是其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和处理公共事务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推动基于学生根本利益推动学校管理制度、公共生活、课堂教学发生系统变革,以全链条设计凸显学校治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参与性,从而有效推动学校制度体系的全面优化。从过程环节来看,学校制度需构建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环环相扣的过程链;从现实效能来看,学校制度应实现民主与集中、过程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从制度绩效来看,学校制度要实现学生的权力获取与运用、利益需求与实现的有机连接。循此逻辑,学校制度应以学生根本利益为实质追求,逐步放开重大公共问题的决策机会,在制度设计上保证主体全覆盖、过程全链条和事务全方位参与。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必须外化为制度设计,才能体现出相应价值是否得到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必须与个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微观回应才会真实鲜活地再现。基于此,学校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以意见征集表达师生利益,以民主协商形成群体共识,以民主决策的方式产生公共意志,以民主监督保证治理实效。学生在全程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班级民主生活和课堂民主教学等情境时,会在亲身性体验中生成道德民主素养,在制度性实践中形成民主生活方式。事实上,学校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道德民主素养,而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又会反过来维持学校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因此,从个体发展的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学生生成道德民主素养,进而实现二者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发展。
我们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教育上的必要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路径,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和主体基础。
社会基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位,这要求人民广泛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和基层政治活动。因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做到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我们需要考虑形成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操作规范。例如,怎样设计能够真实反映民情民意的决策方式,如何组织真正体现民众意志的选举活动,怎样开展可以形成民主共识的协商交流等。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理念,可以依托全主体、全方位、全链条的制度设计,扩大并引导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将其根本利益和共识诉求贯穿社会治理活动。它通过民意征集、民主协商、民众决策、民主监督等规范性程序促使制度的民主化和道德化,通过建立价值引领、联动协商、吸纳整合与环节贯通等运行机制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可以说,“为人民谋利益和实现人民利益的责任使命需要构建起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践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符合实现人民利益的需要。”
从教育领域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层级政府及部门之间,政府与学校、社会组织、市场之间,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等不同主体的教育权力与教育利益的合理调适与博弈”。这既是持续调整教育治理体系、推进多主体协商共治的过程,也是不断健全教育制度体系以实现教育民主化发展、实现人民根本教育利益的过程。正是因为教育制度变革与国家民主制度优化存在关联关系,其未来变革必然趋向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真正实现教育制度完善和学校治理优化。可以说,这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更是在学校中实现教育民主的根本所在。事实上,学校是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场域——包括民主制度设计、利益民主分配、集体民主生活等;也是培养师生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素养的主要渠道——包括班级公共管理、师生民主生活、教学民主实践等。在学校中,学生可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发展、生成道德民主素养,从而为未来进入国家民主政治生活做好准备。显然,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的联结点和现实的衔接处。当然,教育制度的民主变革会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民主素质,从而反过来推动民主制度优化和治理水平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素质能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没有民主素质,现代治理体系就流于形式;没有民主能力,治理能力就难以现代化。”可以说,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必然规律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育规律铺设了社会基础。
价值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主体虽然都会关注公共事务,却会因自身民主观念的差异、利益诉求的不同而形成迥然的价值立场。正是由于不同主体的利益和立场存在极大差异,这才凸显了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即让个体可以在制度空间澄清自己的观念和利益、与他人商谈并达成共识。当然,这些主体之间的民主协商活动受公共规则的约束,并逐渐将之转化为社会行为所依循的“应当”——既具备个体道德意义上的属性,也携带社会政治意义上的特征。“在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与它本身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循此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强调全主体参与、全过程公开、全链条衔接,可以有效完善社会公共领域,避免因主体间的价值撕裂而无法形成共识,从而为健全民主型公共生活提供价值支撑。
聚焦到学校领域,学生是参与学校治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主体,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也会因之变得更为具体。一是以民主形式为初级层次,即民主投票。这要求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通过民主投票形式解决利益矛盾,并将之作为一种基本的问题处理方式。因为民主投票形式简单而直接、方便且易行,不仅能够让投票结果获得广泛认可,还可以规避大多数直接冲突问题。事实上,一些学校已经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委员会等表决重要公共事务,而班级学生投票选举班委会更成为常态。二是以民主程序为中级层次,即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是基于学生的交往理性,以师生广泛参与为基础,通过协以成事、商以求同的沟通形式,围绕公共问题形成价值共识。这种商谈程序能让民主投票充分体现主体根本利益,从而避免因缺少群体价值重叠而让学校民主制度处于低质低效的状态。这要求在学校治理过程中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需交由相关主体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如教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分配、师德评价等由教师代表大会、管理委员会协商决定。三是以民主共识为高级层次,即保护少数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不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而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得到合理反映。因此,学校的民主活动在体现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致力于保护少数人利益,尤其是因自然禀赋、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因素而陷入不利地位的弱势学生群体,从而规避因群体撕裂而导致民主偏好和制度低效。这意味着学校应基于民主共识的前提在班级竞选、课堂参与、学生评价等环节对弱势群体进行制度倾斜和利益补偿。“少数人的意见不仅应该得到自由的表达,更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吸纳,使社会治理方案更周全、更完善,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主体基础:依循学生道德民主素养的发展规律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在宏观上是制度设计问题,在微观上则是人的发展问题。事实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政治道德发展存在清晰的规律。在初始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较低,难以通过高水平理性认知对规范、利益及矛盾进行综合权衡;政治道德以自身的情感体验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民主冲突情境中产生的直觉体验会支配政治行为。随着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学生会生成理解道德情感的理性认知能力,在不断内化民主观念、政治规则过程中形成较高水平的道德认知,从而主导自身的民主行为。当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藉由理性判断会发现政治伦理的冲突、民主理念的驳杂,难以直接引导自身处理价值冲突情境,甚至会直接引发“观念悖论”,从而促使自身形成稳定而自洽的道德民主信念系统。这意味着学生的道德发展取决于认知加工和情感加工两个相互竞争的子过程——道德认知加工体现为有意识而审慎地受控制推理过程,道德情感加工则表现为无意识而迅速地自动化体验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要求学生在理性认知、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转化成民主行为,因而也依循道德民主素养的生成规律。当然,学生逐步内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并参与学校公共生活,需要依托新时代民主教育和公共生活。“民主教育与民主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而且,日常生活中的民主实践本身就是民主教育的生动课堂。”基于此,学校可以依据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必要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逻辑层次和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开展民主教育。一方面,学校通过制度性教学活动传递民主知识、常规性制度生活营造全过程民主文化和共识性评价体系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观念内化,从而统合学生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道德认知;藉由仪式制度催生全过程人民民主情绪、以交往活动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情感和以民主情境稳固全过程人民民主认同,从而形成认同民主制度的稳定心理定式;依托奖惩体系规范学生行为、意义系统引导学生行为、民主空间维持学生行为,从而促使学生行为发生制度化转变,形成稳定而可持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以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代表大会、学生管理委员会等为管理形式,以征集同学意见、团体民主商谈、班级民主管理为实践方式,建构出扁平式班校两级管理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制度生活中实践并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民主教育形态和制度体系会发生全面变革,促使学生形成全过程道德民主素养。这种道德民主素养是学生在生成民主意识、获致民主体验、锻炼民主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从底线的民主素养走向专业的民主素养。“民主的底线素质主要表现在民主意识上,民主的专业素质表现在专业民主认知并落实在民主能力上。”为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育价值、体现其教育的逻辑,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特质。
基于道德规律、民主难题和理念层次
学校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治理和公共生活中内化价值理念、应对民主难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政治行为。基于此,学校民主教育活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应由浅至深。在成长过程之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会经历由情感驱动到认知主导、由无意识体验向有意识推理的转变过程,对道德行为规范和冲突情境的认识亦会由表象转向深入。基于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学校的民主教育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情感发展状态、道德认知内容及民主行为水平,进而安排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应的内容层次,从而引导学生由浅至深地认识民主程序和理念,不断稳定民主情感状态、扩充民主认知内容,从而认同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二是基于学生经验的民主难题,应由简及繁。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个体面临的民主难题主要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中的人际矛盾。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学生在学校公共空间和社会公共领域内会遭遇到愈发复杂的民主难题,尤其是与陌生的他者达成价值共识。面对学生经验到民主难题的转变和复杂程度的提升,学校民主教育应根据学生逐渐增长的年龄和不断复杂的冲突情境,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民主难题选择素材——从人际矛盾冲突到集体公共事务再到社会利益龃龉,从家庭事务协商到学校民主决策到国家政治参与。于是,学生可以根据渐趋复杂的民主活动和日益复杂的民主难题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逐步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行为水平。
三是基于理念的逻辑层次,应由低到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它强调政治参与、人民意志和公共价值等内容,涵括了民主投票、民主协商、保护少数人等形式和理念,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此,学校民主教育应将不同层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不同年级进行主题前后相继、内容层次递进、重点有序分布的传递,促使学生不断深化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进而基于民主制度体验和公共治理实效形成民主信念,从而为在制度生活和基层治理中进行民主协商、决策和监督提供行为指南。
掌握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和生活逻辑
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升到政治行为需要基于民主认知发展和民主实践体悟,特别是从政治伦理规范和民主难题中习得。学校民主教育正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政治伦理规范、应对利益冲突问题、实现民主水平提升。这要求其必须依循学生形成民主意识、生成民主认同、践行民主行为的复杂规律,即深刻把握三重逻辑。
一是依据教育民主立场中的政治逻辑。学校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自身必然要体现并协调政治和教育的双重逻辑,这也让学生所处的公共场域充斥着理念的分立、价值的繁杂,关于民主的认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事实上,学校教育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政治在教育中的表达,指明了学生成长的价值方向和发展序列。“生活政治恰恰是国家治理极为重要的投射空间,关注的是生活场景中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配置,关注的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家际关系、家社关系、家国关系以及各种社群关系的展开与维护。”在此情况下,学校民主教育应充分考虑政治逻辑,选择最有价值的民主政治伦理传递给学生,搭建最能贴合民主实践的情境让学生体认。通过认知和情感的交叠作用、内在和外在的互动机制,学生可以循着相对稳定的政治路径认同民主理念,践行民主行为。
二是依据学校制度运行的实践逻辑。学校民主制度和学生民主素养的真正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到制度活动之中,并将民主制度运行方式转化为道德民主行为。“大多数人的行为特别是组织中大多数人的行为,都受制度程序——为面对各种重复要求的个体而预先设定的惯常程序——的支配。”学校制度是围绕特定民主政治诉求而制定和完善的程序设计,是应对诸多民主难题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学生在学校制度情境中处理公共事务时,会依循制度要求解决矛盾冲突、达成利益共识。这要求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贴合制度运转机制,引导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公共生活和学校制度过程中生成道德民主素养和民主行为,并推动治理体系优化——不断完善班级民主投票程序,持续健全民主协商形式,积极保护少数人利益等。
三是依据学生活动变化的生活逻辑。学生既是学校制度的对象也是日常生活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从空间上会出现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转变,在层次上会实现从现实生活到可能生活的跃迁。其实,“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蕴含着我国实践中的民主既是作为政治参与方式,又作为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而存在和运行的”。因此,学校民主教育应主动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根据生活范围由近及远的延展过程和生活层次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预先搭建民主情境、确定民主方式、推进民主实践,从而让学生在认知和实践的互动机制中生成道德民主行为,进而形成一种民主生活方式,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民主价值。
沟通符号世界、意义世界和公共世界
人是符号的动物,具有相应的符号化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可以赋予共有的、具有表现性的行为以特定意义和价值,进而基于学校生活构造出意义世界。正是由于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内化政治伦理、民主理念,并以符号化方式与学校公共生活产生联结并催生价值意义。依此逻辑,学校民主教育必须沟通三个世界。
一是依托符号世界。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感官来感受世界,还可以藉由符号来认识、理解、表达和改造世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符号不断认识民主价值观念,提升民主行为能力,以应对面临因观念差异、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民主难题。基于此,学校民主教育应通过精炼易懂的话语、严密合理的逻辑传递不同层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符号,以促进学生准确记忆民主规则,不断增加自身的民主认知容量。
二是联结意义世界。学生应实现学习层次的跃升从而理解民主理念和实践的意义,否则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流于理念的形式而导致现实的价值性削弱。因此,学校民主教育可以通过惯常的民主难题、真实的民主案例向学生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让其深刻理解新型民主理念背后的文化信念、基层实践和本土创新,深入认识其携带的历史积淀、国家情感和民族情怀。学生在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层意义后,会极大地扩充认知容量,有利于形成民主信念——“民主的价值是政治发展的指引,民主的制度是政治发展的载体,民主的发展道路是政治发展的实现方式”,从而生成相应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素养。
三是优化公共世界。全过程人民民主会通过健全学校制度体系推动公共生活优化,使之基于学生的共识和兴趣,表达学生的利益和诉求,拓展学生的制度参与空间。因此,学校制度应该通过民主协商、决策、监督等环节,探索出“学生事学生提,学生事学生决,学生事学生办,学生事学生评,学生事学生监”的民主治理路径,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治理之间形成链接,将民主理念和意义转换为民主生活方式,进而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而持续地运转。以同伴矛盾为例,学校全过程制度生活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取证、分析和仲裁,这不仅能够克服以往由教师依靠主观臆断处理学生矛盾的现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公正价值理念,进而反过来优化学校及班级制度设计。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政治形态和治理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观念和学校变革模式,更是一种民主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它强调的“全主体”可以将相关利益方全部纳入教育治理活动,主张的“全链条”可以让师生全程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倡导的“全方位”可以真正让教育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与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之间是互动依存关系,这意味着我们能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促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民主能力,也能以主体的民主能力提升促使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