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基础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M3MjM1MQ==&mid=2247519208&idx=1&sn=c3a2277d127480c04424a22b720abe61
钟冬梅,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国际学校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
祁 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研究人员
陈洪余,重庆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心理教研员
赖 寒,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讲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和“开展心理健康测评”要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在2014年就已开始致力于将动态监测与传统心理筛查紧密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前沿测评技术,构建起现代化、智能化的从“筛查”到“预警”的监测体系。新模式侧重于精准筛查,并强化预警与防治结合,推动心理健康筛查从以诊断为核心向以预防为主导的综合策略转变。此外,该体系从学生单一测评对象转变为多元化测评对象,融入环境影响因素,以全面、立体地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而更精准、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自2014年起,面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教师及家长共计约100万人开展了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涉及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素养、家长家庭教育等内容领域。在此次长达10年的大规模测评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如乐观、感恩、宽容、坚韧等心理品质)又有外部因素(如家庭氛围、同伴关系、校风班风等环境因素)。因此,我们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纳入测评要素,改进以监测为主或以筛查为主的单一测评方式,构建了筛查与监测相融合的新型心理健康防治动态立体监测体系。
引入观察者评价,提高测评精准性
我们把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相关对象如同学、教师、家长等作为外部观察者纳入评价,突破单纯地对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评价主观、模糊判断、回答片面等的局限性,构建了涵盖同伴、教师、家长等多维对象的评价体系。
一是深入研发系统全面的测评工具体系。我们在传统心理筛查式自评量表工具的基础上,深入研发同学、教师、家长多元参与的观察评价、互评工具和同伴关系、班级氛围、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影响因素测评工具,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体系。
二是着重优化多元的测评手段和方式。我们引入观察者评价,结合自评、他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测评。多元化数据来源的测评方式,能够采集学生自问自答方式无法采集到的信息,提高了测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是创新采用相适应的测评技术。我们创新开发并采用观察者参与评价工具,使用交流对话技术进行测评,突破自我画像的局限性,构建多维、全息、立体的数据画像,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优化测评技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测评
一是建立新型心理测评实验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观察被试者的反映,采集被试者的填答方式,记录填答时间、选择顺序、修改记录、答题行为,同步到测评系统。运用AI心理测评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分析获取被试者的状态,建立全息数据采集体系,实现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是开发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在线测查技术。我们开发了自适应在线问卷调查系统,结合互联网、可视化技术,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推送相应测评工具。具体而言,系统会根据观察记录到的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活动等多元信息,自动分析并推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测评量表。这些量表涵盖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意志力、时间管理能力、压力及应对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测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减轻了学生的测评负担。
三是构建大规模筛查+专业团队研究的大数据案例追踪体系。我们通过大规模筛查,精准识别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组建学校心理专家、市级相关领域专家以及资深班主任等多方参与的跨学科专家团队,构建大数据案例追踪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所处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形成综合性的原因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策略库。此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适应测评技术等对筛查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实现测评结果、原因分析与防治策略等的有机结合,为迅速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打造超融合大数据存储挖掘平台。我们通过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库,集成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如测评质量分析、合成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预测分析等),深入挖掘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学生心理健康报告等,实现大规模精准评价和智能评价。
我们通过充分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重庆市10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大规模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构建了短时间内大规模、大范围、高并发、对学生群体进行精准画像的智能化测评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发现和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关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实现从“筛查”到“预警”的转变
一方面,我们持续关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消极心理(如焦虑、自卑、抑郁等)与积极心理(如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主观幸福感等)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因此,在心理健康监测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加强对消极心理的筛查与诊断,更要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同时,我们也要深入剖析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成绩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更全面地把握学生心理状况。
另一方面,着重关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同伴关系、家庭环境、教师影响和学校氛围等。为更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引入了同伴、家长、教师等多方评价,从而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筛查与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内在与外在因素,我们进一步实现预警机制的建设。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结合影响学生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建立心理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波动或潜在风险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发出警报,便于我们迅速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通过这样的预警机制,实现从“筛查”到“预警”的转变,不仅关注学生的当前心理状况,还能预测潜在的心理风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鉴于心理健康测评的敏感性以及学生成长阶段的持续变化发展,我们致力于构建动态、全方位的测评防护及结果应用体系。在测评时间与周期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制订灵活的测评计划。在新生入学、学期末、重要考试前后等关键节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同时,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设定固定的周期性测评,如每季度或每半年进行一次。在常规量表的选择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群体的心理测评量表,确保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我们还根据学校的需求,定制专属的测评量表,以更精准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组织机构与参与人员方面,市级、区县、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测评小组,由心理健康教研员、心理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在实施路径的建构上,我们不仅注重降低测评实施成本,还强调全面诊断及实时反馈,以及搭建与日常教学、学生成长紧密融合的结果应用体系,以确保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精准把握、持续跟踪、及时干预。
与评价多维融合:构建心理健康测评诊断新路径
我们通过整合学校及教师日常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区域质量监测等各级各类评价资源,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的多维评价的融合,形成多途径的数据采集体系,避免重复采集,有效减轻了学生的测评负担,同时将学生学业成绩、社会活动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指标与心理健康动态监测数据对照,学校不仅能看到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提升,也能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的波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动态、科学、全方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采集。
与教学全面融合:塑造心理健康育人新范式
我们通过整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资源,构建具备记录、评价、激励和反馈功能的大规模观察者评价体系,实现了测评诊断与教学的全面融合,从过去仅仅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逐渐深化为关注学生的成长生态,确保学生在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关注。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诊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提供个性化干预与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实现测评诊断育人的目标。
与研究创新融合:构建心理健康测评干预新体系
我们构建包含高校、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小学等在内的专业研究团队,将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结果转化为实际干预措施。通过与重庆多所中小学开展紧密合作,围绕不同主题确立实验学校,深度探索学生非认知能力评价体系,包括意志力、时间管理能力、抑郁倾向及积极心理品质等。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引导服务,积极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心理健康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学生营造了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与管理高效融合:打造心理健康服务智慧化平台
我们通过将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监测数据、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与学校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安全管理等高效融合,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智慧化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学校提供科学、精准的管理依据,帮助学校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支持。
与家校共育融合:共建心理健康成长守护圈
我们积极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家校共育的融合,将第三方专业评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温暖关怀紧密相连,形成多方合力。通过动态监测实时反馈、提前预警、及时诊断与应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智能推送、全方位画像,为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信息及服务支持,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学校共同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守护圈。
从“筛查”到“预警”:构建全面长效的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筛查数据库、典型案例库,提升心理健康动态监测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一是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筛查数据库。我们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利用先进的评估工具和科学的诊断方法实施测评,全面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心理状态、情绪表现、行为特征、睡眠情况等,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筛查数据库,更精准地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及时提供帮助。
二是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库。案例库收录了各类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发展过程和干预策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通过综合运用学生心理问题筛查数据库、典型案例库的数据,不仅能够实现对重点人群的动态监测,还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为其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构建学生心理发展因素数据库,实现心理问题精准归因与智能预警
一是在传统的心理健康筛查基础上,采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外在因素,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形成学生心理发展因素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精准归因。
二是基于心理发展因素数据库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智能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角度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了从“心理素质筛查”向“心理品质归因、预测、预防”的拓展。一旦预警体系发出警报,相关人员会立即响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不仅提升了监测工作效率,也使我们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全面长效的心理健康防护体系。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策略库,助力高效防治与科学决策
我们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策略库,集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家校共育及专业咨询于一体。针对存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向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推荐一系列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以及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汇集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和方法,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帮助其建立自信等。通过汇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先进技术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迅速、低成本防治,并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不仅提升了防治效率,还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心理健康监测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机遇。这些先进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开发出更高效、更精准的心理评估工具,更准确地识别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然而,面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网络和手机成瘾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不仅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还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加强宣传教育、限制使用时间、提供替代性的健康活动等,以减轻学生的网络和手机依赖,同时优化心理健康监测策略。此外,数据隐私与安全也是我们在推进心理健康监测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心理健康数据涉及个人的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数据的安全,如加强数据加密、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定期更新系统以防范网络攻击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心理健康监测服务。因此,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监测模式仍需持续优化发展。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