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基础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M3MjM1MQ==&mid=2247519163&idx=1&sn=5e9acccbc04f792e818a4408ad65853c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社会转型加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凸显,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从根本上减少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亟须探索新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国内有许多研究者开始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型,突出积极发展取向。在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关键期的中小学阶段探索建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对于加快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教科院”)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破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关键,立足区域实际,深入思考“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上实现转型,突出学生积极发展取向?”“如何建立本土化的整体推进路径和模式,形成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合力?”“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提升整体育人效果?”三大问题,建构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本土化融合模式,全面提升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素质,为时代新人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01-2010年模式探索阶段,浙江省教科院研究团队将积极心理学确立为省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导向,尝试构建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架构。在理论提炼与实证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从积极认知、积极应对、积极复原三个维度构建了积极心理品质模型,作为本土化融合模式的理论基础。积极认知指引导个体看到事件的积极方面,能对消极方面进行积极的诠释;积极应对指引导个体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勇于挑战、主动化解;积极复原指引导个体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通过自我调节、寻求外部支持等方式回到良好的适应状态。积极应对和积极复原能推动积极认知发展。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在2011-2016年模式建构阶段,研究团队提出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三大理论主张:一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需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育目标,实现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建立教师专业成长与实施的共同体,促进每一位教师实现“教导式”教师向“辅导式”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强调同频共振,需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培养内容的有机融合。积极心理品质不是单一品质独立发展,而是各个品质同频共振,不能割裂开来培养,需要三级课程内容的贯通与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各个品质的共同发展。三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强调方法的融合,不仅要加强正向赋能,也需引导学生在困境中成长。“优势赋能法”可以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逆境锤炼法”则能让学生实现“创伤后成长”。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强调发挥“优势赋能法”的正向激励作用,也注重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境和不良情绪,在克服各种困境中锤炼积极心理品质。
研究团队从综合育人视角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培养途径,探索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融合、师资融合、方法融合的途径。通过多年的行动研究,构建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本土化融合模式,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创新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模式框架和实践路径。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本土化融合模式注重理实相融,理论为实践提供基础,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强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本土化融合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积极向上的学生,具有积极认知、积极应对与积极复原三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根据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积极品质和消极问题是心理健康的两个独立因素,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与预防。因此,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学生,关键在于强化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防护能力,有效预防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本土化融合模式的路径是围绕积极认知、积极应对、积极复原三维度,实现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培养。一是课程标准化,建构一整套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标准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培养内容的贯通与融合。二是队伍融合化,通过建立省域S-ABC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认证体系以及“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机制,打造具有积极心理学特色的全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融合体。三是方法聚合化,通过建立“优势赋能法”与“困境锤炼法”相融合的培养方法,全环境锤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本土化融合模式的保障平台是省域推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资源、师资与评价支撑平台。保障平台包括省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资源平台、省级S-ABC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培训与认证管理平台、省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监测智慧平台。
1. 研制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指标体系,打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化内容资源
浙江省教科院研制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级指标体系,确立了15个核心积极心理品质。具体包括:1个一级指标,即积极心理品质;3个二级指标,即积极认知、积极应对、积极复原,分别对应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三种社会心态;每个二级指标对应5个三级指标,积极认知指标对应乐观、好奇、创造性、洞察力、信仰,积极应对指标对应爱学习、热情、自律、友善、团队精神,积极复原指标对应勇敢、坚持、社交智慧、幽默、感恩,共15个积极心理品质。三级指标体系确立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与框架,使积极心理品质可见、可测、可评。
以上述指标体系为依据,研究团队研发了浙江省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开发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细目表,实现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积极预防”的重要作用。
一是研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框架与细目表,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融合。以地方课程标准形式,将1-12年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框架予以固化,实现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融合。将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将内容序列予以固化,实现在1-12年级的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地方课程标准中1-12年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框架表见《中国基础教育》第6期)。“综合交叉”指每一学段有多个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同时有交叉;“螺旋上升”指同一积极心理品质在各年级培养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同时,通过内容细目表建设,实现地方课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与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同频共振,避免简单重复。
二是开发地方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落实到地方课程中。以地方课程标准为指引,开发18册地方专用心理教材《做快乐的小学生》《做乐观的中学生》,在全省发行约450万册,覆盖全省近70%的中小学生。目前,全省73.7%的学校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课,建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阵地。
三是发挥校本课程作用,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校园活动与校园环境。各校在地方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确定本校各年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建设校本课程,除心理课堂外,还在主题班会、科技周、艺术周等活动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实现内容系列化。同时,评选积极心理品质优秀案例,在校园内推广,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陶冶。
2. 建立“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的教师共同体,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全员化、融合式师资支持
浙江省教科院通过省域S-ABC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认证制度,打造了一支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全员化教师队伍。其中,S证面向督导师,A证面向心理专职教师,B证面向心理兼职教师,C证面向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四证专业要求不同、各有侧重,目标是带动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教科院在全国首创“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工作机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推动“教导式”教师向“辅导式”教师转变,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全员化、融合式师资支持。
“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工作机制具有“交互作用,整合发展”之意,教学人员、辅导教师与督导师之间相互支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与实施共同体,通过督导、辅导、教学间的联动,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理念与技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渗透在课堂。目前,已建成“省督导总站-市督导分站-区县督导点”三级督导网络,形成了省域“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的专业成长与实施共同体。
3. 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融合培养,开发了“优势赋能法”“困境锤炼法”融合培养方法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但对已出现心理问题或陷入困境的学生而言,也需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学会在困境中恢复,锤炼积极心理品质。浙江省教科院在实践中开发了“优势赋能法”与“困境锤炼法”相融合的培养方法,建立家校医协同的生态体系,全环境锤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优势赋能法”,通过建立积极导向的互动机制,营造包容与欣赏的正向心理氛围。“优势赋能法”指引导教师摒弃挑错习惯,发掘学生优势特长,及时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收获进行反馈,加以肯定和赞赏;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心理品质,并为学生提供平台展示和放大优势;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正面管教”理念,营造包容与欣赏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积极情绪中拓展认知、建构积极复原等持久的心理资源,引导个体形成积极认知,增强适应能力。
“困境锤炼法”,是为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突出心理复原力培养。浙江省教科院牵头成立了“省学生心理诊疗和研究中心”,建立了家校医协同的心理支持机制,并提出“困境锤炼法”。首先,将家庭引入心理治疗体系,让家长参与治疗过程,从心理优势视角重新认识孩子;其次,整合医疗和学校、社会的力量,定期安排心理教师进入中心参与心理辅导,重在提振学生信心、提升心理复原力;最后,让学生在困境中寻找价值与意义,建立成长性思维方式,利用困境等复杂多变环境激活大脑,坚定改变自我的信念,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并获得心理成长。
4. 搭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三大保障平台,省域高质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教科院顶层设计、整体推进三大省级保障平台建设,形成了省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合力。
一是建立省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设置有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导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微课、校园心理剧等版块,目前,平台已上传面向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心理科普视频 75个、微视频196个,浏览量超过2530.3万。
二是建立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管理平台。浙江省教科院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域S-ABC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四级培训与认证体系,搭建了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管理平台,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平台上全省心理健康教育持证教师总人数超过50万,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6.75%。
三是建立省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智慧平台。浙江省教科院搭建了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体系,完成全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评估、上报、干预、回访与转介等,提前预警心理问题,开展早期干预,助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前,全省所有中小学都配置了心理检测系统,全面建起心理健康智能监测制度。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其他成果持有人:
刘宣文、孙炳海、付春林、阮玲玲、王道阳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