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小切口”下的新时代育人“大文章”(附视频回放)| 第四届论坛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2025-01-137

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6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分享精彩报告。12月1日上午,论坛举办了19场学科分论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分论坛、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分论坛、博士分论坛、校长分论坛、局长分论坛以及14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举办了33场微论坛。各分微论坛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下面,一起来看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小学寒暑假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专题分论坛精彩内容——
2024年12月1日上午,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专题分论坛“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小学寒暑假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在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教育同仁线下参会,191余万人次在线观看论坛直播。会议现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材局原局长田慧生,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第八、九、十、十一届国家督学、四川省人民政府原总督学刘东,国家督学、重庆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重庆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邓沁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廖德斌,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唐智松,重庆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院长王雁玲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授、各级教育行政及职能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研专家,聚焦中小学寒暑假教育,碰撞多方智慧,通过富有真知灼见的主题发言、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环节,促进交流碰撞,共绘寒暑假教育创新蓝图。田慧生首先作主旨报告《应高度重视寒暑假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他从“五育”育人体系的构成要素、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这三个方面,对“高度重视寒暑假教育活动的重大任务”进行阐述,并就“采取措施落实好寒暑假生活育人”给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寒暑假教育要纳入学校课程内容,要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寒暑假教育要坚守学生中心立场;三是要强化家校社会协同,让社会发挥好支持作用。唐智松
唐智松作专题报告《寒暑假生活育人的建构与路向》。聚焦“寒暑假生活能够育人吗?”“寒暑假生活有哪些育人的意义?”“寒暑假生活育人的范畴?”,他向与会教育同仁抛出一系列思考。他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育人”教育理念,解读寒暑假生活育人的内涵,以政策+一系列育人实践案例,为寒暑假生活育人建构了可操作的探索路径。廖德斌
廖德斌作专题报告《培育富有生活力的中国人——五育并举的中小学寒暑假“生活育人”模式解读》。他梳理了中小学寒暑假育人的政策背景,并以详尽的调研数据展示中小学寒暑假教育育人功能未得到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效能不高、相关研究不足等现状问题,从理论基础、育人模式概念、育人模式内涵、育人模式要素、育人模式内容梳理等多个维度,建构起寒暑假“生活育人”模式的省域实施路径,实现育人模式研究的创新。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文昌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人民政府督学董洪丹主持案例分享和圆桌对话环节重庆市合川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市创新教育协会副会长蒋志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育局党组成员、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邵开泽;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雷春在案例分享中,呈现了来自四川、重庆区域和学校的寒暑假生活育人的实践样态。蒋志容
蒋志容书记在报告《基于五育并举的中小学寒暑假“生活育人”合川实践》中,她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出发,介绍了重庆市合川区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寒暑假育人方面做的积极探索:合川区设计了覆盖“人”“财”“物”三个板块的整体架构,建构了“五育五心”的课程模式、“四段四阶”的作业模式和“三示三性”的评价模式,重构了“党建统领部署—学校主导实施—家庭主动尽责—社会全力支持”的寒暑假生活育人实施路径。邵开泽
邵开泽在报告《优化节点作业,链接和丰富孩子完整的教育时光——中小学寒暑假育人创新实践的青羊行动》中,从“问题追寻”“整体思路”“实践路径”“成效反思”四个方面,介绍了成都市青羊区在寒暑假育人的创新实践。通过对寒暑假育人的价值、方式、路径的反复追问,青羊区在“双减”背景和新课程育人方式变革的导向下,确定以“节点作业”为抓手破解寒暑假的学习困局;并在探索中形成了“区域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协同”的青羊实践样本。“生活即课堂”,雷春在报告《从高新,到世界——让灵动多元的实践活动充盈儿童的寒暑假生活》中提出,寒暑假生活是学校课程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四川省教科院附小“以世界为课程,以高新为课堂,以学校为中心”,构建全程式学习生态,以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实践;以研为手段、游为载体,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自主实践;通过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自主实践。圆桌论坛现场
在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中林;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成都市督学黄祥勇;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文乾,四川省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罗小兵,四川省达州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航学校评估专家徐志宏,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周文良,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四川省教育学会阅读分会副秘书长、美育分会学术委员李国惊7位嘉宾,以“一人一题”的形式,围绕“中小学寒暑假育人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展望”主题给出他们的回答。如何理解假期教育?它与学期教育有哪些不同?针对这个问题,邓文乾副局长给出他的理解:假期教育是学习教育的完善而非延续。他以近年来贵州省和毕节市开展的假期教育行动为例,强调要将假期教育的情感认同转化为行为的认同,以项目和机制的完善加速行动教育的实施,从而将假期教育的形态、价值、活动能力、培养资金等各个要素综合统一。实施假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是什么?吴中林所长从主动性、趣味性、实践性三个方面分享他的思考。假期教育总体上要遵循导向性、阶段性、连续性、整体性、活动性和选择性等基本原则。在实施的基本路径上,吴所长提出要培养现代创新人才,假期教育应该有价值的引领、兴趣的培养、联系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要突出探究和实践的特点,强化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责任感。“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通过技术和数据的支撑实现精准评价,才能在育人的过程中发现决策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周文良表示“如何在假期教育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问时,用“整体观点”“关系协调”“个性实施”“精准评价”4个关键词进行了假期教育学生主体的观点概括。假期教育必须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但如何构建假期时空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面对这个问题,徐志宏认为,首先要明确家庭主责、学校主导、社会主动的三方责任协作协同机制;其次要建立专用场地承载、专业队伍推动、专门经费保障的工作机制;最后构建起学生、家长、教师面对面,家庭、学校、社会线连线的公益普惠协同育人体系。假期时空下的亲子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李国惊指出,寒暑假的亲子教育往往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家长以情绪管理教育,从学期教育的“父母”身份变为假期教育的“监控者”身份,让真正的亲子教育缺失。解决的策略有哪些?李校长以武侯区教科院附属小学的实践为例,提出了培养家庭教育的种子家长、给孩子们开启各类寒暑假活动菜单,让学校为主导、家庭和孩子为主体、与社区充分联动的实施策略。 “如果请你主编一套生活育人理念下的假期作业,你会怎样呈现?”黄祥勇从“设计作业”内容、时间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具体阐释。内容维度包含自我管理与规划、社会实践和体验、家庭生活和亲情、多样的阅读写作、科学探索和实验、体育健康和运动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他强调,假期不仅是一种放松和娱乐,也要包括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论坛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微信公众号观看。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可点击下方关注),点击底栏菜单“论坛回放”,即可观看。欢迎转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