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附视频回放)| 第四届论坛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2024-12-3111

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6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分享精彩报告。12月1日上午,论坛举办了19场学科分论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分论坛、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分论坛、博士分论坛、校长分论坛、局长分论坛以及14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举办了33场微论坛。各分微论坛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下面,一起来看由《中国基础教育》编辑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承办的“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校长分论坛精彩内容——
会议现场
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12月1日上午,由《中国基础教育》编辑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组织的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校长分论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顺利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总编辑翟博和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郝奎刚分别致辞。《中国基础教育》主编孙金鑫主持论坛。来自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校长、教师等共400余人现场参会,线上观看人次达175万。此次论坛设置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和校长何为?”“新时代背景下,书记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向哪里去?”三大议题,“名家引领、名校解读、新锐观点、大家论道、解题探路”五大环节,现场20位专家、校长共话前沿理念,共享实践经验,共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新格局,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并发挥课程领导力,并以此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翟 博
翟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教育学会在每届基础教育论坛和学术年会上特别设置“校长论坛”,就当下中小学校长关心关切的问题和校长自身职业发展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分享经验智慧。他认为,中小学校长在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长领导力中最重要的领导力是课程教学领导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他强调,此次校长论坛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探讨校长如何认识课程领导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进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带动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郝奎刚在致辞中强调,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者,其价值引领力、课程领导力、教学指导力、团队建设力、终身学习力,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仅关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更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他认为本次论坛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正当其时、意义深远,这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搭建了展示交流和深入学习的机会,将会让大家找到更多提升校长领导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作了题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到哪里去?”的主旨报告,他分享了三个核心观点:一是新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期、新的深水区、新的瓶颈期;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找到深化点,一要深到观点的改变,二要深到思维的改变,三要深到能力的提升;三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深化方式。郭 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郭华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校实践”为题,从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能陷入哪些误区、如何正确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处理好哪几对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渐进路径四方面进行分享。她谈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完成复杂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分科课程的背景下,实现课程综合化和实践化的一种积极且稳妥的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中体验到生活的整体性,培养出灵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想。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马宏以“师生共创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为题,分享了巴蜀小学因材施教律动育人体系,通过“备、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模型来实现课改深化行动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展现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的探索过程。唐江澎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技术路径”为题,从校长课程领导力需要具备实施力和保障力两方面进行分享。如何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他认为,校长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成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在“新锐观点”环节,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校长王海霞,天津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李忠益,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校长石峰虎,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郑琰,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肇喆五位嘉宾结合各自学校的课改实践,以校长课程领导力应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能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优质实施、科学教育的三级育人目标、数智赋能提升的课程人本意义、人工智能时代课程变革的着力点、课程思维化解校园冲突等扎根课程教学改革,发表了自己有观点、有情怀、有数据、有案例、有金句的新锐观点。
一排左起:汪瑞林、王 红、任长松
二排左起:李 广、管 杰、俞正强、王献甫
在“大家论道”环节,嘉宾们就校长论坛主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书记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体育美育专刊主编,编审汪瑞林作为主持人,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兼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任长松,四川天府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广,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管杰,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俞正强,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献甫五位嘉宾,分别就课程领导力是什么、如何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目标是什么、如何带领团队提升整个集团校长团队的课程领导力、名师作为校长书记提升课程领导力有什么优势、同时又如何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论坛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月霞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向哪里去?”为题作总结。她从教育部持续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从2001年6月8日课程改革以来的成就和实际情况。她认为课程改革专业性很强,课程改革是复杂而专业的系统工程。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向何处去?她强调要从更重视“课程建设”走向更重视“课程实施”;从更重视“课程设置的落实”走向同时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从更重视“课程本体建设”走向更重视“制度和必备条件的配套”;从更重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走向更重视“自下而上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更重视“课程管理”走向更重视“课程领导”。校长论坛嘉宾合影留念
《中国基础教育》主编孙金鑫主持论坛
微信公众号观看。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可点击下方关注),点击底栏菜单“论坛回放”,即可观看。欢迎转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