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上海中学: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自主探索
最新动态
上海中学: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自主探索
2024-12-1916


本文共4030字,阅读约需7分钟



冯志刚,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于9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人才竞争力,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铺路搭桥。上海市上海中学自2008年起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上海市的“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多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学术志趣聚焦与素养提升”为价值引领的特色化育人路径。 


把握育人基点,引导学生树立大志向,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信仰支撑


要把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这就需要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下大力气培养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应牢牢把握育人“基点”,引导学生树立大志向,激发强潜能学生的报国情怀,助力学生探寻自身志趣聚焦、潜能开发与国家“前沿科学、前沿技术”及“强基”领域人才需求的结合点。

高中学校及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要注重因材施教,创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沃土。高中学校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自主体系建构与育人方式变革,不仅要大力推进优质均衡教育,强化教育的政治属性和人民属性,而且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战略属性,为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等提供支撑力量。

拔尖创新人才是分领域的,不同类型高中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与特色,正视高中阶段客观存在着一批有不同潜质的资优生,为不同领域、不同优势潜能学生创设适合的创新型、研究型平台。对育人“基点”的把握,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志”的导引与“德”的奠基,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感兴趣领域各异与优势潜能的不同,创设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平台。

例如:上海中学开展资优生德育实践探索,让高中资优生将发展志向与国家需要、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创设了体系化的特色德育课程。“创新·实践·服务”(CPS)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一年级时参加一个社会体验类创意实践项目,为他人与社会服务,促进其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上。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强化学生道德体验、合作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领导与组织(LO)课程关注高中资优生的团队领导与组织能力培养,要求在高一学年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与拓展实践,先由教师给学生导师团队授课,然后由接受培训的学生导师教会整个高一年级学生。自省与交往(双I)课程立足学生自省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专题讲座、团队拓展、课题研究、生涯规划于一体,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48小时适应性生存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及艰苦奋斗能力,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中国情·世界风”社会考察课程引导学生扎根祖国大地、拓展国际视野,实现文化奠基、道德内化与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让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育人“基点”更为厚实,学校在实践中提出了“四度育人”范式:彰显资优生德育的高度,让资优生在认识自身志趣与优势潜能过程中明晰“为谁服务”的责任问题;强化德智交融的温度,将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引与价值判断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增强实践体验的力度,不仅专门开设社会考察课程,而且在学农和红色研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地理、生物学、思想政治等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开展田野考察;拓展全域育人的广度,推动党建带团建、学术大师引领及馆校合作、校内外协同育人等。


坚持以生为本,把握关键发展要素,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搭建多元平台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独特的,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发展潜能。高中阶段是学生可塑性较强的关键期,也是创新思维与人格养成的关键期。高中学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要把握高中资优生兴趣激活、潜能开发的关键要素,坚持以学生为本,搭建多元平台。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应充分把握不同类型、不同优势潜能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成长规律,创设适合高中资优生志趣发展的平台,让其个性、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术志趣得到进一步聚焦,创新素养得到科学化培育。

为此,学校应当在高效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从不同类型、不同优势潜能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出发,开发种类多样、可供选学的科技、工程、人文类课程,让学生在多样选择与活动体验中将自身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同时,深化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践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培植适宜资优生进行创新创造的土壤,促进其自由、自主成长。学校要以多元平台引导他们朝自身感兴趣的领域自主发展,开发优势潜质、培育创新素养,尤其要设计一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任务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上海中学从1990年起开设培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人才的数学班,促进学生学科强潜能开发,从2008年起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在“点”上除开设注重学科强潜能开发的数学班外,还开设了科技班(2008年)、工程班(2012年),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在高一、高二年级利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时间,选学物理学、化学、通讯、环境、能源、海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3个领域的专门课程;在“面”上开设金融学、法学、人体医学、软件工程、仿生机器人、智能工程等10多个实验组(将对同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实验探索)专门课程,供平行班(即非实验班的其他班级)学生选学。这些实验班与实验组专门课程聚焦“基础学科的学术引领”,提供“跨领域的组合学习”,强化“前沿科学、前沿技术认知视野下的思维引领”,开展“基于问题的深度交流”,初探“国家战略的前沿领域”,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好专门知识积淀,开展基于专门课程学习的课题或项目探究。

顶尖人才往往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需要关注具有不同学术志趣与潜能学生在高中成长的关键期,引导其加入创新实验室,在感兴趣领域开展学术探究,进而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不懈探究的坚韧人格。2024年,上海中学新建的教学楼西楼投入使用,建成涵盖生物探索、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物理研究、社会科学探究及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的30余间高水准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感兴趣课程和平台,让他们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志趣聚焦,“突破边界”找新路,大中学合作架设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桥梁


促进高中资优生学术志趣聚焦与优势潜能开发的匹配,是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重要方向,但仅靠高中学校自身的师资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大学、中学合作育人的桥梁与运行机制,充分依托大学的教师力量和专业资源,引导资优生聚焦学术志趣、开发优势潜能,将学术探究从个人兴趣发展为价值追求。这不是育人过程的“添砖加瓦”,而是“突破边界”找新路。

为此,上海中学大力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让专业领域的人员担任学生导师,进行成长方向的大师引领,并合作开发适合资优生成长需要的专门课程。近年来,每学年进入上海中学进行专门课程授课、开展课题研究指导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达100多人。2008年以来,学校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17所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凝练形成了以“学术志趣聚焦与素养提升”为价值引领的大中学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上海中学与高校合作育人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强化模式”,主要体现为科技班、工程班周二和周四下午的专门课程与课题研究,由高校教授亲自授课、指导。第二种是“一般模式”,面向平行班学生,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10多个实验组专门课程,高校直接派教授团队来校授课,主要安排在周二下午的两节选修课上。第三种是“整合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每年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在加强文理兼修的通识教育的同时,将同一学术兴趣领域的学生与导师进行匹配授课与指导,主要安排在周二、周四下午的课余时间以及周日返校自习之前。

上海中学坚持以大中学合作“导师制”提升资优生学术素养,逐渐探索出以“学术志趣聚焦与素养提升”为价值引领的“六位一体”实施路径,即注重“质疑、试错、前沿”的跨学科微课程、“多领域”学科讲座、导师与学生面对面、强调“做真学术”的暑期大学课程、在线指导与慕课学习、科研实践项目。大中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深入探索,对国家战略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参加“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首届毕业生(2017届)的跟踪统计结果看,84%的学生仍在他们高中阶段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大中学合作育人,既能为高中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赋能”,也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视角解决人才培养“错位”问题,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与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在合作育人实践中,上海中学确立了以学术素养培育提升资优生教育质量的观念,整体设计了贯穿高中三年的学术素养课程体系,创设了以制度、资源、实施、评价四大运行体系为重点的大中学协同育人机制,为推动高中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上海中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自主探索,从国家“卡脖子”科技领域以及基础学科领域所需的战略性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出发,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及跨学科领域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基地,在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由点及面地延伸到面向全体、适性扬长的创新素质培养探索,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形成了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