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附视频回放)| 第四届论坛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2024-12-1919

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6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分享精彩报告。12月1日上午,论坛举办了19场学科分论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分论坛、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分论坛、博士分论坛、校长分论坛、局长分论坛以及14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举办了33场微论坛。各分微论坛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下面,一起来看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学科分论坛精彩内容——
12月1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化学学科分论坛,本论坛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探讨化学教学文化、化学教师教育等问题,交流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价等化学教学理论与实操性问题,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备受关注的实际教学问题,展示具有导引性、示范性的案例及点评。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毕华林主持会议
朱 丹
分论坛首先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州一中原校长朱丹致辞。他在致辞中指出,化学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科学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科教兴国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化学人才。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下,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努力开拓,积极进取,在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希望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能认真学习和领会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促进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王 晶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晶宣布 “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论坛开启。王晶主编指出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创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方向。我们应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清党和国家确立的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化学教学创新,将“立德树人”切实落实到教学中。这次论坛,我们将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这一主题,从高端视角探讨化学教学文化、深度学习和教学评价等理论与实操性问题,同时,还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备受关注的实际教学,展示具有导引性、示范性的案例及点评。任学宝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跨学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任学宝从“课堂重塑: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教学反思: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支点”、“文化引领:迈向教学反思文化构建”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反思则是撬动课堂教学变革、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支点,指出教学反思文化有助于营造一个资源共享、平等交往、精神相遇、民主行动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教师职业生活的本真意义。教学反思评价是教学反思文化形成的助推器,是撬动教师从被动教学反思走向主动教学反思的杠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生成教学反思文化的重要基础,实现从个体反思向集体反思的迈进,让反思成为一种文化风尚。郑长龙
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郑长龙以《新时代化学教育的新挑战》为题,从“化学教育面临数智时代的挑战”、“化学教育面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郑教授就数智化时代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化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倡导我们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基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郑教授向我们分享培养创新能力化学课的设计思路,利用大量优质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如何基于学科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提醒各位老师将僵化的内容传授转化为框架思维和思想方法,基于大概念和idea思维设计挑战性问题驱动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生成。新时代的化学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注重学科理解。夏建华
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夏建华做了题为《深度学习:让知识承载素养发展的功能价值》的报告,夏建华指出,深度学习主张以学习单元来落实核心素养,提倡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保障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完整理解,克服学习内容割裂和碎片化。深度学习适用于不同学科课堂教学。夏建华总结出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典型特征,即: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判断、联想与结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核心地位,并且要求教师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使学生更易全面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进行迁移应用和价值判断。支 瑶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支瑶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日常学习评价设计》的报告,回答了“评价设计需要设计什么?”“核心素养立意的评价与知识立意的评价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日常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什么?如何设计?”等问题。从关注日常学习评价设计,日常学习评价设计要素及案例分享,评价设计提质的关键问题及突破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学习评价设计的重要性及学习评价设计方法。缪陈亚
南京江北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缪陈亚做《重视科学思维发展的“溶解度”教学》的报告,缪老师强调科学方法的教学,教师尝试运用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概念性知识;重视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在溶解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分析、证据推理、概念建构等方法;注重数形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通过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提升学生数形结合的学习能力;探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数字化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溶解度实际应用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成就,以及联系化工生产、生活实际、环境保护、医药研制等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切感受溶解度研究的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素养。北京市第四中学的余洁老师展示了《科学本质视域下的跨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进阶实践—探索原子结构》的教学案例。该教学策略通过提出关键反思性问题,如“基于相同证据,科学家为什么会得出不同推论?“和“科学知识是否固定不变?在何种情况下会变化?”等,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同时,教学中巧妙利用学生已知原子结构模型,逆向推理α粒子散射和原子光谱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这项跨年级的单元教学进阶实践,从高一到高三逐步深化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高三应用于实际问题,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设计实验验证卤化亚铜的溶解性,并从结构角度进行解释,展现了科学教育的新探索。汤海燕
天津市新华中学的汤海燕老师汇报的内容是在《基于真实化工情境的速率平衡复习课》中体验碳中和探秘之旅的乐趣。汤老师从“教与学的背景分析”、“教学结构设计思路”、“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液态阳光”项目信息,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得到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醇。基于大单元整体设计,以碳中和为真实大情境,融入初、高中课标倡导的绿色化学低碳行动等思政元素,开展碳中和探秘之旅在速率平衡大单元复习课中。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维历程,感受学科社会价值。研究情境从熟悉到陌生;研究对象,从直接到间接;认识方式从孤立到系统;学科能力,从学习理解到迁移应用;学科素养从实践认识层面,到精神价值层面。实现了科学思维的可视化,使科学教育在课堂中落地。刘红梅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原化学教研员、天津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刘红梅做《观摩说播课的思考》的报告,刘老师从“选择真实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大单元教学,教、学、评贯穿其中,提高教学实效”、“结合项目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三个方面指出真实情境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认知迁移的支撑。依据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合理设置课堂评价依据和评价任务,进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此次论坛专家们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这一主题,从各个维度论述新时代背景下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引领教师们认真学习和领会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化学教学创新,将“立德树人”切实落实到教学中,注重化学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努力探寻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我们应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微信公众号观看。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可点击下方关注),点击底栏菜单“论坛回放”,即可观看。欢迎转发。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