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北京市十一学校:培育让创新人才蓬勃生长的“沃土”
最新动态
北京市十一学校:培育让创新人才蓬勃生长的“沃土”
2024-12-1321


本文共4673字,阅读约需8分钟


田 俊,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时代命题,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工程。


在基础教育领域,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以及国际比较和既有经验研究正在广泛深入地进行,各地各校举措频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相比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更愿意探讨“创新人才的生长”,更愿意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成长节奏。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创新人才的孕育期和萌芽期,教育对儿童的发现与唤醒、激励与成长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尊重差异、发现潜能,努力通过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校园生态优化等措施,保护好学生创新的火花,推动创新人才的萌芽和生长,让学校成为滋养创新人才蓬勃生长的“沃土”。



/

/

以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
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唤醒潜能


创新人才的成长,关键在于找到每个人的独特兴趣,唤醒其内生发展动力。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强大的专注力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韧性,不惧失败、乐在其中。

课程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发现和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如果学校课程设置过于聚焦中高考,不仅会限制学生视野的打开和兴趣的探索,还容易导致学生在实现中高考目标后失去动力、迷失方向。十一学校力所能及地丰富课程选择,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校所在区域和网络中的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尝试和探索的机会。例如:2011年,根据高一学生于超凡的提议,学校开设了汽车设计课程,从此每年都有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进行深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追踪这些学生既往学业表现时,发现不少高中入学时成绩并非排在最前列。2024年7月,我校高三学生王禺尧放弃通过“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机会,坚定选择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他对专业方向的坚定选择,正是受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设的“芯片设计原理和制作”课程影响的结果。

创新人才往往在某些特定领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国家统一的课程要求通常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100年前,在钱学森先生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就开设了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初步,物理学使用了当时美国大学一年级的课本,化学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有些课直接使用英文授课,钱先生还选修了德语。钱学森终生都对附中怀着深重诚挚的感情,多次谈到附中一些老师和课程对他的影响。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10余年来,十一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立足学生需求,以丰富多样可选择为原则,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含327门学科课程、32门综合实践课程、166门职业考察课程、20门科学与工程高端课程、20门人文与社会高端课程,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近几年,我们还加强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课程的建设,鼓励学生发展科研能力,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用丰富多样、有难度梯次的课程逐步“孵化、发现”了一批在各领域有研究兴趣、创新潜力的学生。

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也表明,参加艺术类活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但不少学校对校园艺术氛围、技术类动手实践重视不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艺术氛围滋养,动手实践的技术类课程能让学生将创新火花转化为现实成果,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和改造的机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的艺术课程选择和技术实践活动看似对学生学业成绩无直接价值,实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和发展意义深远。

中学阶段还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是学生志趣、志向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校园里树立怎样的榜样、提供怎样的链接,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少学校都有着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和链接资源的能力,如走进院校院所、举办名师讲堂、邀请各行业领军人才到校与学生交流等,是很好的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寻找方向的做法。另外,在资讯爆炸的今天,通过有深度的纪录片、在线课程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渠道,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科技进步和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坚定志趣,成为强国建设的挺膺担当奋斗者。



/

/

变革教与学、以素养导向实施课程,筑牢创新思维培养主阵地

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课堂仍是主阵地。目前,中学教育正处于由“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的关键时期,而素养的沉淀和形成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逐步内化与构建。在教与学过程中,不同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不同的路径和答案:面对知识,是更注重精准的传授和解题,还是更注重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面对课堂,是将更多的时间交给教师单向传输知识,还是让渡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和想法,是拒绝、否定,还是启迪思考、鼓励尝试?……对以上问题的不同选择,决定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2017年,一项关于学业成绩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22。对此,施一公教授曾指出,应试教育赋予学生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固化思维,很可能对其今后从事最原创的科研、挑战前沿的问题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为主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学生疲于进行简单机械的知识记忆和训练刷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较早表现出学习潜力的学生更多被引导到解题为主的学科竞赛中。但培养能够参与真实世界、应对未来挑战的问题解决者,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早在1985年,陈省身教授在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题词中写道:“科大少年班同学,不要考第一。”曾任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院士对这句话是这样阐述的:“原生态的孩子一般考试就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到一百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要争这一百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十遍肥,孩子们的创造力就被磨灭了。”

近年来,十一学校不断强调从教走向学,探索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寻找更有目标承载力、更富有真实情境的核心任务撬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例如:在生物课堂上,学生不仅利用物理知识用光敏元件制作血氧仪,还将自己睡觉总打呼噜的父亲、患遗传性糖尿病的奶奶请到课堂,为他们检测血氧浓度,讲解血氧水平与身体其他机能的联动关系,并进一步给出保养身体的建议。初中地理教师带领学生到刚遭受过水灾的北京郊区门头沟丁家滩实地考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从暴雨的形成、地形地貌对受灾的影响、灾后重建选址等多方面进行研究。2023年,学校一位生物老师和一位地理老师联合在校园里找到一块20平方米的空地,带领学生成立了“自然生长”观察组,不做任何人为干预,持续观察空地70天,发现了41种昆虫动物、31种植物,而今年又选取多个昆虫进行全生命周期观察……老师们打破课堂和学科的边界,努力探索好的教与学方式,在与真实情境相关联的学习任务里,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力,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和创新思维。


/

/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选择空间,构建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生长的校园生态


统一的要求和课程供给,严丝合缝的学习时间安排……这种偏工业化的教育模式将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丰富的知识标准化、多元的实践程序化,只能塑造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和需求,所需的“营养”各不相同,我们要避免创新人才成长土壤的“板结”,确保“阳光”“雨露”以及多样化的“营养”能适时地滋养每一个孩子,为创新人才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空间。

在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加大资源和课程供给,以满足学生成长所需。但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我们还须处理好“加”与“减”的关系,先做好减法,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时间和选择空间。面对学生不同的生长节奏和学习路径,我们要认识到直奔功利性目标的行为会给人才的发展带来伤害,有时候“慢”反而是一种“快”。“打破常规”和“奇思妙想”是创造的本质,但如果没有宽松自由的氛围,学生的创造力就很难茁壮生长。

10余年来,十一学校一直严格控制课时,通过提供大量不做统一要求的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时间,有意识地为课表“留白”,给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在课程开设时努力减少并行科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在期中考试后的学期中段,坚持设置两个星期不上课的小学段,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探究与研学,并对前序的学习进行反思、梳理与校准;在主体课程之外,校园里还“生长”着200多个学生自己组建的社团。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大量的体育场地和不断涌现的跨年级学习和交流平台,为学生可以自由呼吸的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校园生活场景的创设和宽松的环境营造,把教育装进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日子里。

聚焦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继续为学生搭建更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十一学校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成立了科创中心,搭建了研学挑战赛等平台,不断完善科创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成果孵化机制。每年的研学挑战赛,我们都能惊喜地发现一批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学生,和一系列极具潜力的研究性课题。这些项目经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科创中心的孵化后,最终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创赛事中脱颖而出。



/

/

进一步释放学校育人活力和办学自主性,优化人才成长大生态


当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十分紧迫。然而,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连续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与适度的松弛感,减少功利性做法,尊重不同学生的生命特点和成长节奏,以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方式,培植好有利于创新人才“冒芽”的肥沃土壤。正因如此,十一学校将“认可稳定的教学质量以追求学生长远利益”确立为学校的办学准则之一,从学校层面保持定力,不给教师设置节节攀升的升学指标,让教师更富活力和魅力。

未来,我们也期待社会舆论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引导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断优化大生态,进一步释放学校育人活力和办学自主性。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上,我们期待在大中小衔接、各学段贯通培养上落地更多具体措施,方便学校更从容地从长周期看待学生成长,以更符合学习和认知规律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建设适合创新人才生长的校园生态,做好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在面对新时代国家和民族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时,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一些过分偏重效率和短期功利导向、为了所谓学校声誉的教育模式仍有待改变。接下来,我们更需沉下心来,深入开展关于课程设置和实施、宏观政策和学校运行、社会氛围和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国际比较研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那些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获得公认成就地区的经验,汲取其做法中的可取之处,立足本土,结合国情,以实际行动逐步推进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和升级,建设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生长的校园生态,回答好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