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6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分享精彩报告。12月1日上午,论坛举办了19场学科分论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分论坛、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分论坛、博士分论坛、校长分论坛、局长分论坛以及14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举办了33场微论坛。各分微论坛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下面,一起来看由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承办的“学为中心的学习场景探秘”微论坛精彩内容——
11月30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举行。12月1日下午,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承办微论坛25,主题为“学为中心的学习场景探秘”。
微论坛设置了主旨报告、年度报告、主题分享、现场互动、圆桌论坛几大环节,共同探讨“人是如何学习”这一重要命题,着力探讨学习空间与媒介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应用,以达成人人要学习,人人可学习,人人会学习,人人皆学有所得的教育生态。
会上,厦门市教科院副院长谢志芳作题为《场景视域下向上生长的学习力》的主旨报告,立足学习场域的角度,通过打造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回归学科实践,强化场景互助,淬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厦门第二实验小学陈燕华校长发布《学习场景:教育空间与媒介的可能》的年度报告,介绍了学校五届学术论坛的系列探索,展现了师生在主题探索下思维的突破和融通以及行为模式的优化与转变,并发出学习场景的八条倡议,邀请大家共同关注与探索。来自学校的十位一线教师、十二位孩子从“人本核心,做中学”“孵化潜能,用中学”“多域联动,创中学”三个板块进行主题分享,站在整体宏观的教育视野中,探讨学习场景变革的可能性。圆桌论坛邀请学者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校长代表、学生代表和企业家代表进行现场交流,探讨如何从学习场景、空间与媒介的角度打造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场景。
开场致辞
林佳添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市委教育工委原常务副书记、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林佳添在致辞中指出,本场微论坛聚焦“学为中心的学习场景”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系统建构学习边界、学习媒介与学习方式“三维”交融的学习场景,这是学校对学习场景的革新与重塑,也是对未来教育的畅想,更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变革的敏锐和勇气,必将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希望教育界各位同仁能够共同点燃内心的激情,掀起以人为中心的学习场景革命,让教育焕发出无限可能与勃勃生机。
主旨报告
谢志芳
厦门市教科院副院长谢志芳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立足于本心、智慧、实践,围绕立人性心、情境延展、思维品质三个维度,不断塑造向上生长的学习力。在立人性心篇章,谢院长提出在三方面竭力——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在情境延展篇章,聚焦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倡导情境化教学策略。在幼儿阶段构建生动场景,强化场景互动,注重体验情感,注重情境中的学科实践,倡导无情境不授课,要充分重视、积极关注、用心打造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视角。在思维品质篇章,言明这是教师的责份和挑战,要让善于独立思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强调思维过程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简言之,要保持学生的本真、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在场景视域下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积极彰显修教育本的育人智慧。
年度报告
陈燕华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燕华发布“学习场景,教育空间与媒介的可能”年度报告。陈校长以“人是如何学习的”引发大家的思考,介绍了厦门第二实验小学“1+N”和美教育论坛的迭代历程,从提炼个人教育教学微主张的教学观探索,到读懂学生作为教育教学逻辑起点的学生观探究,从基于课程蝶变的学校改变的课程观探秘,到基于学生学习范式的学习场景重构的学习观探研,学校通过“卷入式变革、节点式变革、范式式变革、迭代式变革、创生式变革、涌现式变革、涟漪式变革、围点打援式”八大研究范式撬动整体综合性变革,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重构与行为模式的转变。她特别介绍学校围绕“学习场景”这一年来开展的理论研究、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将场景作为教育领域发掘的生长支点,开启对学校行为的重新想象。最后,陈校长向全体与会同仁发出倡议,共同关注“学习场景”这一话题,让场景为学生的全息全景学习赋能。
主题分享
杨裕林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杨裕林的主题发言《煮酒论英雄》以《三国演义》为载体,通过辩论让学生全面地认识三国人物,并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英雄,领悟新时代英雄的内涵,敬英雄,争当英雄,渗透唯物史观。
林 多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林多在《跨界联名研究所》报告中,介绍了学生和FILA设计师以AI的形式携手共创的设计项目,跨场景、认知、能力的界限,联设计、社会、生活之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
石玺玲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石玺玲成立掉进书里的密室社团,依托密室逃脱游戏场景做整本书阅读,学生经过统揽初读、深度阅读和主题拓展阅读设计高级的脚本和逻辑严密的关卡,成为阅读者、设计者和游戏体验者,实现阅读的低压迫、高自由。
乐 颖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乐颖的《身临其境音乐工坊》将音乐从抽象转变为具象,通过媒介,以视觉为突破口,打破单线条学习空间的局限,看到音乐的形状,并触摸到音乐,真正走进音乐。
张 肃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张肃的《数读世界》以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为起点,借助场景的支撑,经历寻数据、理图表、表观点的统计过程,实现学生思维的抽象化、可视化、模型化,解决问题。
万 鑫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万鑫的《纳中藏慧》呈现了融合多个学科开发的整理课程,在落实劳动素养的同时,学生反复经历分类、精简、收纳,设计,形成习惯上的惯性,将收纳的智慧沿用至情绪、时间等无形管理中,将“小收纳”变成引领人生的“大智慧”。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陈淑敏老师和学生们
陈淑敏老师和学生们分享了他们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海绵农场”的故事,为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他们通过安装海绵式浇灌、构建立体农场布局、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科技,实现绿色生态,智慧种植。
杨丽花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杨丽花介绍的“花房子”跳出传统教室空间,让儿童在泛教育中进行各学科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鸟鸣涧”“戏鱼台”“标签廊”“枯花坊”“拍卖亭”“皿绘堂”等多维空间发现美、感受美、创作美。
吴雅欣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吴雅欣打造了一站式沉浸体验的“烧脑侦探社”,以剧本杀的形式进行创和演,由创到悟,寓教于乐,在各种角色中体验感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解决冲突中学会换位思考,收获成长。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们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来《未来学校》的表演,展示他们在“校园设计师”系列活动中的设计成果,天马行空的想象既基于学校的实际,又充满未来感,实现我的学校我作主。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鄢承亮建立“恒星有限公司”,以发展有主见、有理想、有责任担当的团队为核心理念,以有限责任公司的架构进行班级管理,在经历社会化的活动中,发展孩子们适应社会必要素养。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邀请学者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校长代表、学生代表和企业家代表围绕“人的所处所遇是如何促进人的学习的?如何从学习场景、空间与媒介的角度去为人的学习打造并发现学习发生的场景?”话题展开圆桌论坛。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十六小学校长李红宝校长提出打造校园各种“声音景观”,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赋能;并构建“无边界”图书馆,充电学习触手可得。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林皓主任认为好的场景能让学习经历“渲染—唤醒—沉浸”三个阶段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发生。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张宏丽结合自身学习成长的故事阐释好的场景之于人的学习至关重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李丽丽副校长提出要具有“场景思维”,通过“万物互联”的联结方式,联结世界、协同解决问题,要无限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打通场景与内容的壁垒,搭建沉浸式、开放式的学习场景,优化学习范式。罗伊珊同学站在学生的视角,分享了她所喜欢的学习场景。家长代表伍婧通过真实的事例的分享,证明关联性、持续性的学习场景能潜移默化地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企业家王玉良则认为兴趣、激励、目标和环境是激发学生学生动机的关键要素,需要构建良好的学习场景来加以实现。
专家点评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瑞清在总结中表示,本微论坛打造了一个个迷人的学习场景,不断挖掘育人价值,构建了高质量的新型育人模式,学生学得扎实高效而快乐。
本次论坛以“学为中心”进行学习场景的探讨并发出倡议,邀请大家共同关注与探索:打造学习场景,重构学生的学习逻辑与学习范式;万物互联,把人放在一切设计的核心;重构教育空间与媒介,支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重新想象,从真实场景到虚拟空间;集成资源,从单一感知到沉浸体验;协同关系,从实体空间到意义空间;一切媒介皆可为,一切空间皆可学,让学习无时无处发生;学在现场,让场景为学生的全息全景学习赋能。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引发了线上线下的高度关注,点燃了大家以人为中心的学习场景变革的激情,期待为学生的全息全景学习赋能的学习场景不仅是想象,而是回答,更是未来的探索!
<论坛动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仪式在华举行
<论坛回放>
<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媒体反响>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