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数字人文发展前沿与历史教育(文末有回放)| 第四届论坛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最新动态
数字人文发展前沿与历史教育(文末有回放)| 第四届论坛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2024-12-0817



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6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分享精彩报告。12月1日上午,论坛举办了19场学科分论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分论坛、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分论坛、博士分论坛、校长分论坛、局长分论坛以及14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举办了33场微论坛。各分微论坛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下面,一起来看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数字人文发展前沿与历史教育”学科分论坛精彩内容——



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在天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作为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1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数字人文发展前沿与历史教育”的分论坛活动。该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斌主持,全国中学历史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研员、校长、教师等共计300余人现场参会,并通过线上平台向全国直播,约130余万人在线观看。


分论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主旨报告、案例分享和自由讨论三个主要环节,分别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李卿,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戴羽明,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历史教学》总编辑任洁主持。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历史教育的深度融合。此次论坛围绕科技赋能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实践案例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推动历史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许 斌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 李卿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王 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发表了题为“AI驱动的历史研究与创新”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AI时代历史研究的变革创新,同时也为历史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启示,为历史研究与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王军教授详细梳理了信息环境的演变轨迹,我们逐步从印刷文献时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化信息时代迈入智能化信息时代。如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历史研究的格局,也为历史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数字化对史学研究的影响上,王军教授指出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材料数字化三个层面均有深刻体现。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立,不仅丰富了研究素材,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来源。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和历史地理的变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王军教授还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构建的多个创新平台,如“吾与点智能标注系统”对文献“可信、可靠、可控”的深度处理能力,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历史文献。王军教授强调,智能信息环境下,历史研究与教育教学都需转变思维。研究从传统模式向以细粒度知识单位处理、跨文本关联和全量文献库为对象的范式转变,这也促使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深度分析、综合理解历史能力的方向发展。教师可利用数字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历史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戴羽明


在案例分享环节,广州奥林匹克中学的黄柳茗老师在《数字技术在历史课程整体设计上的应用》分享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AI搜索引擎、历史情境可视化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设计。难能可贵的,黄老师还分享了数字技术课例在贵州送教的情况,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偏远地区,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打破了地域限制。 


深圳市坪山区历史教研员郑耿标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分享,深入探讨了AIGC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他强调,AIGC技术可实现更精准、高效和多元化的评价,从落实评价理念到分层评价、创建表现性评价量表,再到作业智能批改,都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教学评价中的巨大优势。例如,在分析学生历史作业时,AIGC能迅速识别知识点掌握情况,为教师提供详细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北京市101中学的王宁老师在《新技术背景下历史地图的设计和使用》报告中,展示了新技术为历史地图演示带来的变革。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新技术使其设计和使用更加科学、生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历史地图能精准呈现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动态的历史地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吴得政老师分享了《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助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数字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教学工具和广阔的交流平台。在线教育课程让教师能随时随地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软件则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设计教学方案。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成长进步。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老师 黄柳茗


深圳市坪山区历史教研员 郑耿标


北京市101中学老师 王 宁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 吴得政


在自由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新纪元展开了热烈讨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严程分析了研究型学习中AI的适用场景与陷阱,为有效、合理、正确运用AI技术提供了指导原则。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代玉剖析了数字鸿沟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强调缩小数字差距的重要性。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赵文君分享了生成式AI助力中学历史教师成长的经验,为教师利用生成式AI提升自己、协助及管理教学,提供了路径,并表示未来教学是教师和AI共创的未来。王军教授对上述案例进行了精彩点评,肯定了老师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成果,强调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视野、多样开放的视角非常重要。


自由讨论环节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严程副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代玉


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 赵文君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王 军


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历史教学》总编辑 任洁


最后,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历史教学》总编辑任洁在总结时指出,本分论坛为数字技术与历史教育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展示了数字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前景。通过分享与交流,参会者深入了解了数字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教师专业成长及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实践与挑战。相关研究者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历史教育工作者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历史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历史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回看观看方式



微信公众号观看。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可点击下方关注),点击底栏菜单“论坛回放”,即可观看。欢迎转发。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论坛动态>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仪式在华举行


<论坛回放>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主论坛+分微论坛回放来了!


<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会场精彩回顾①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会场精彩回顾②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会场精彩回顾③
○ 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会场精彩回顾④

○ 以学段贯通促进中小学校高质量育人


<媒体反响>

○ 《中国教育报》:面向未来的课改如何走向纵深——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观察
○ 主流媒体高频聚焦: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引发热烈反响





“欢迎订阅《中国基础教育》”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订阅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