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600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分享精彩报告。12月1日上午,论坛举办了19场学科分论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分论坛、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分论坛、博士分论坛、校长分论坛、局长分论坛以及14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举办了33场微论坛。各分微论坛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内容丰富,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下面,一起来看分微论坛精彩内容——
12月1日上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教育学会组织举办了专题分论坛“中小学思政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仲红波出席论坛并做报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启高主持论坛。分论坛通过专家报告、思政育人的整体建构与创新实践的地市经验、德育模式与方法创新的学校实践、班级育人的实践创新、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前沿理论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成绩,助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泰安市教科院、烟台市教科院以及来自教育一线的五位省级优秀班主任作主题报告和经验分享。
12月1日下午,由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组织的“数智转型,打通作业减负提质‘最后一公里’” 微论坛在天津举行。论坛设置了示范引领、实践交流、未来思考三大篇章。专家学者与区域教育管理者分享对教育数字化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建构、区域顶层设计的思考,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学校代表分享作业数字化改革落地的总体布局、实施路径、特色模式及减负提质效果。最后,数改专家、学校代表等围绕“新时代下作业新样态”议题展开了对话讨论。萧山区教育学会会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夏国良主持本次论坛。论坛还举办了圆桌沙龙,围绕“新时代下作业新样态”主题,共同探讨智能化作业系统如何改进作业管理、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个性化学习。
12月1日下午,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数据画像’助力学生成长”微论坛在天津举行。本微论坛由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伟主持,设置了专家主旨报告、学校案例分享、微演讲和圆桌沙龙四项议程。在圆桌沙龙环节,专家们以“在学生数据画像中,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育人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开展主题研讨。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专家和学校领导与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参加本场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和天津市和平区各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代表近200人到现场聆听,同时全国有73万余人通过线上直播观看本场微论坛。
12月1日下午,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共同承办,由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都中心”、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研究中心”、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北京市史家小学、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佛山市南海区灯湖小学共同协办的微论坛在天津举办。本次微论坛以“高质量育人体系导向下的学校教学改革实践”为主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围绕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来自北京、天津、佛山、重庆、成都的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共120余人线下参与活动,共81.4万人线上参与活动。
12月1日下午,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研究院承办的“聚焦关键 突破重点——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福州教研行动”微论坛在天津举办。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跨界学习研究所所长朱爱华主持,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福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游昕致辞。论坛设置主旨发言、专家视点、经验分享、沙龙交流、专家点评等环节,邀权威专家与区域教育管理者,围绕课程方案转化落地、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素养提升、教学评价改进及教研引领强化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新时代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
12月1日下午,由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成都市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微论坛“区域推进单元学历案:国家课程标准落地的温江实践”在天津举行。论坛设主题报告、专题分享、现场访谈、互动研讨、微论坛总结等环节,邀请专家学者、区域教育管理者、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以单元学历案为载体推动国家课程标准落地。论坛由成都市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光伟主持,线上线下共有68.5万人观看。
12月1日下午,由天津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第十一微论坛成功举办。微论坛主题是“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架构与践行”,以天津市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为基础,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圆桌对话、微课例展示等形式,围绕基本理念、课程设置、实施路径、实践场所和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要素进行研讨,全景式地呈现了天津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的架构与实施样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督学李天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育处副处长高巍出席论坛,论坛由天津市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孙万里主持。
12月1日下午,天津市红桥区的徐长青工作室进行了题为“教育强国建设,名师工作室何为” 的微论坛展示。论坛由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正高级教师杜永刚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欢、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王毓珣、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局长刘志坚到会并讲话。论坛活动通过工作室发展历程介绍、简约教育理论与实践宣讲、成果展示、圆桌论坛、沙龙对话、专家点评等几个环节,以徐长青工作室团队16年的简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历程为线索,结合具体的简约教育课堂教学成果推介和实践案例,用对话、交流、互动的方式,讲好名师工作室团队躬耕教坛深化课改,主动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和担当。
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区域探索
12月1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区域探索”主题微论坛在天津隆重召开。本场微论坛由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北京教科院、中国科学院、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领导专家、各地教育同仁和中关村学区各中小学深度参与。论坛由未来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杨明亮院长主持。论坛通过主旨报告、实践案例汇报、创新工坊、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研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融合育人实践路径,旨在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方略,探求整体驱动、协同创新的育人新范式,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12月1日下午,由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承办的微论坛在天津举办。本论坛的主题为“构建高质量育人生态,让青春期成为教育黄金期”。论坛旨在共同深度破译青春期的成长密码,重点探讨如何撬动青春期这一成长敏感阶段,顺势利导,使其成为教育黄金期;如何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实现青春期育人价值;如何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青春期学生提供全景式支持生态,促进其全面发展。论坛包括主题发言、主旨报告、工作坊等多个环节。王海霞校长的主旨报告关注学校如何转变为未来小镇,为青春期成长构建全景观支持生态;胡志丹老师就未来小镇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进行了主题发言;道法、语文、食育课程的负责老师分别分享了各学科符合学生青春期特点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技术学科老师的工作坊揭秘了“穿在身上的剪刻技艺”创新实践。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刘月霞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吕玉刚及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参与论坛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论坛动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二届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奖颁奖仪式在华举行
<论坛回放>
<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媒体反响>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