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面对社会技术变革加速导致的“时空压缩时代”的来临,重新审视和设计中小学校时空安排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切入点。学校时间与空间承载着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活动的内容、时长、节奏与秩序,构造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与学习的情境和场域,并制约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校时空背后承载着教育理念、制约着教育资源分配,并塑造着教育的权力关系。传统的学校时空往往表现为单一的课节时长、固定的教室布局、线性的课程安排以及封闭的校园空间结构。随着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加深,学校时空设计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重构。学校的时空安排应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的自由与创造。学校不仅是求知的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沃土。学校时空安排不应是整齐划一、功能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留白有闲的。学生是有尊严的正在成长发育的鲜活个体,需要听课作业考试,也需要自在活动休闲。从生理和心理发展角度看,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不应被严格统一的循环时间所束缚,而是与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认知发展阶段及个体差异紧密相关。因此,一节课的理想时长应当基于科学研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节律和专注力周期,甚至可以尝试弹性化、模块化的课程安排,允许更为灵活的教学节奏和自主学习时段,并赋予学生充分使用时间的权力。教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当转变为促进多元化、探究式学习的空间。应根据新时代课程与教学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室的大小、布局以及是否有墙、门窗等元素,鼓励开放式学习环境,既能满足小组合作的需求,也能适应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需求。走廊作为过渡空间,其宽度和功能设计同样重要,它不仅应保证儿童安全通行,还可以被利用为非正式学习区域,增强学生间的社交互动和自由探索。课间休息时间应赋予儿童充分的自主权,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身体活动和放松时间,跳出时间短缺的紧张氛围,以舒展身心。至于学年的学期划分与假期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季节变化、家庭生活等多种因素,寻求平衡点,力求在保证学业进度的同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发展与休闲时空。在迈入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崭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时空设计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与革新需求。例如,如何借助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计划与空间使用的实时优化?教育者需要深思熟虑的是如何巧妙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实时监测与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空间资源配置,使之契合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发展路径。这不仅涉及对传统学校时间编排的颠覆性变革,还需开发能够实时反馈、灵活适应的教学系统,从而确保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再如,如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学习生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边界”?教育者亟须破除实体教室的物理边界,搭建起无缝衔接的线上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参与互动讨论,共享教育资源。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要求学校时空设计既要维持实体校园的教育功能,又要创新性地融入网络空间,创建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可的学习环境。另外,如何整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通过引入这些技术手段,教育者有机会营造沉浸式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三维环境中,直观生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极大地拓宽了实体教学空间的维度。这种模拟真实世界的交互式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理解深度,同时也为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诸多局限提供了可能。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时空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并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关于教育理念的升级迭代以及教育模式的深刻重构。面对这些挑战,理想的学校时空设计应当秉持开放性、灵活性、个性化和实用性的原则,合理配置固定与移动空间资源,注重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学校的时空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唯有审慎反思才能更好地回应教育新时代的要求,真正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呼唤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科学依据指导学校时空设计安排的持续改进与创新。(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