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召开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座谈会,学会会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8位与会代表结合教育工作和各自工作实际,畅谈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落实举措。与会代表发言将陆续刊发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栏,敬请关注。
今天,分享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的座谈会发言,一起来看→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于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在此,我想结合对总书记讲话的学习体会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提升人才竞争力,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铺路搭桥”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把握育人基点,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支撑力量
人才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强国建设,是以国际先进或一流水平为参照系的,要把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需要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下大力气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予以培养。
高中阶段教育,作为链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育人重要阶段,为提升人才竞争力做贡献是义不容辞的。在此阶段,我们既要夯实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知识基础,也要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上铺路搭桥,锐意进取。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牢牢把握育人的“基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内化教育家精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大力推进“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方式变革,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并且创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沃土,为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生力军,教师应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人民属性,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自主体系建构与育人方式变革之中。
我是一位已从教34年的数学教师,没有因为职位的变化而不上课,一直坚守三尺讲台。我面对的是一批在数学学习感兴趣、强潜能的孩子,“以学生为本”对我而言,就是要经常设计一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去刺激他们、呵护好他们的“好奇心”,过程中强调提升自身的学术“高度”、与学生一样“善跑”、碰到困难“有招”。努力让这些具有数学发展天赋与潜质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三十多年来,我教过的学生有1200多名,他们中数学学习能力强、有天赋的学生200多名,特别有天分的学生50余名,其中有17人次获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我校是国内IMO金牌最多的学校,获得了2026年第6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承办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期待这些孩子未来能够成为顶尖数学人才,目前已看到一些希望,如2007届的唐云清同学获得了2022年度拉马努金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数论专家。
自2013年担任上海中学校长以来,针对上海中学集聚的学生资质相对优异的特点,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践行“学生优先、事业优先、认真负责、追求高质、团结协作、共进共荣、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的学校文化,为不同潜质学生搭建相适应的平台,引导学生聚焦学术志趣、开发学术潜能,持续涵养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努力秉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铺路搭桥上勇毅向前。
二、 坚持以生为本,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多样平台
“教书育人、以生为本”是教师的职责。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独特的,他们的身上蕴涵着无限的发展潜能。每一个教师都是有学科功底、教学专长的引路人,每位教师的育人潜能也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作为校长,既要发掘教师育人的闪光点与专长,也要创设多样平台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善于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努力开发与借助校内外资源,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面对具有不同发展志趣、潜质的高中生,教师应把握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理解学生的观点与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又要用自己的教育个性与教育智慧去鼓励、引导学生欣赏自己与悦纳自己,为学生营造寻找个人志趣、擅长领域与国家战略、社会需要的契合导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健康成长、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上海中学,每位教师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在高效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从学生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出发,开发了种类多样、可供选学的科技、工程、人文等领域课程,让学生努力在多样选择与活动体验中做到将自身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推进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践研究与培植创新土壤,整个校园萌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从2008年开始率先探索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在“点”上除注重学科强潜能开发的数学班外,还设置科技班、工程班,提供物理学、化学、工程、通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3个领域专门课程供选学;在“面”上开设金融学、法学、人体医学、软件工程等10多个实验组课程。这些实验班与实验组专门课程,聚焦“基础学科的学术引领”,提供“跨领域的组合学习”,强化“高观点下的思维引领”,开展“基于问题的深度交流”,初探“国家战略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好专门知识积淀,完成一项课题探究。
学校能为不同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我们的高中生学会在科学的海洋中“游泳”,找到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的匹配点,让学生在志趣能匹配领域朝向国家需要的方向持续生长,达到并超过自己预期的高度,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我们相信:只有如此,从这里走出的大师、国之大者才会越多。
三、促进志趣聚焦,大中学合作架设拔尖人才早期培育桥梁
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善于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破解教学和育人中的难题。基础教育阶段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要在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原则上走出自主培育人才之“创新”。借助大中合作,努力将促进学生聚焦志趣、激发潜能,架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桥梁。引导高中资优生的学术探究从兴趣走向价值追求,不是育人过程的“添砖加瓦”,而是“突破边界”找新路。
学校大力引入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育人,引入专业领域的人员担任学生导师,进行成长方向大师引领;合作开发适合这批拔尖学生成长需要的专门课程。
自2008年始至今累计与17所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育人实验,凝练并形成了以“学术志趣聚焦与素养提升”为价值引领的大中学协同育人机制。大中学校的合作育人,既给高中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赋能”,也让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员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视角去解决现存的问题,打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形成以学术素养培育提升资优生教育质量的突破性观念,整体设计贯穿高中三年的学术素养课程体系,创设以制度、资源、实施、评价等四大运行体系为重点的大中学协同育人机制,为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大中学合作育人集聚多样的“学术资源”,拓展以“学术志趣聚焦与素养提升”为价值引领的“六位一体”实施路径:注重“质疑、试错、前沿”的跨学科微课程、“多领域”学科讲座、导师与学生面对面、强调“做真学术”的暑期课程、在线指导与慕课学习及科研实践项目。机制的深入探索对国家战略领域人才的早期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以首届参加“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素养培养的导师制计划”的毕业生(2017届)跟踪统计来看,84%的学生仍在他们学术引领匹配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教师的地位提升、社会声望扩大,都是与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实现密不可分。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做“奥数”老师,一辈子做教育探索者,这就是我的信念,“简单”,但它是一种幸福。
我坚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并且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自主探索,能为提升我国人才竞争力贡献智慧。中国的未来,必定落在这一批批青少年身上,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坚守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教书育人的理想,引导学生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学子成为“国之栋梁”打下坚实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我也相信:作为教师,我们也会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社会地位,收获学生现在乃至几十年后从内心呼喊的“老师”这个称呼的尊严与自豪。
△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 中国教育学会学生发展指导分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2024年全体会议
△ 任友群:弘扬教育家精神,发挥高校综合优势,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大力量
△ 李志伟:以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新模式,奋力教育强国建设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