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校长政治领导力:基本内涵、实践重点与提升策略
最新动态
校长政治领导力:基本内涵、实践重点与提升策略
2024-10-078


本文共7506字,阅读约需12.5分钟


徐金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校长政治领导力是新时代赋予校长的政治要求,是校长办学治校过程中的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以“政治”为打开方式,重点强调校长要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道路、坚持政治立场、完成政治任务;其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走好学校办学的发展道路,坚持学校教育的学生立场,防范学校教育领域的政治风险等;新时代亟须建构并不断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应在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及学习理论等方面综合发力,真正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及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更加凸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高度,突出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明确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新时代政治建设重要性的凸显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其中,政治领导力的提出与建构对教育领导干部队伍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指出要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培养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政治过硬”无疑成为新时代校长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建构并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则成为必然。那么,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如何理解校长政治领导力的基本内涵,校长政治领导力的实践重点有哪些,如何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等都需要予以学理阐释与探讨。


校长政治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理解校长政治领导力需要对“校长”“政治”“领导力”等术语进行分析。“领导力”是这一概念的核心特质,“校长”是领导力的实施主体,“政治”是领导力的实施主题。三者的综合便形成了校长政治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何谓领导力?从词源来看,领导力是由英语单词“leadership”翻译过来的,是“leader”+“ship”的组合,即领导者衍生出来的某些特性与特质。《现代汉语词典》将“领导”界定为“率领并引导”,将“力”界定为“力量”“能力”等。两者合起来看,“领导力”是指“领导者率领并引导追随者的能力”。可见,词源上一般把领导力理解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资质或能力。就概念本身而言,美国学者库詹姆斯·库泽斯等人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作出卓越成就的能力。概言之,领导力是在领导过程中形成的并服务于领导过程的能力的总称;领导力也是领导者自身能否影响他人的一种素质;领导力是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故而,领导力即是领导者引领追随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下,该如何认识校长作为政治领导力的实施主体呢?校长应该负哪些政治领导责任呢?《意见》指出,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在领导方式上,“学校党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组织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在岗位安排上,“党组织设置为党委、党总支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般应当分设,党组织书记一般不兼任行政领导职务,校长是中共党员的应当同时担任党组织副书记;党组织设置为党支部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般由一人担任。”政策表明,校长是集体领导的一员,不管是党组织书记、校长分设,还是党组织书记、校长由一人担任,都意味着校长需要对党组织的领导职责负有领导责任,书记、校长都是学校的领导者。因此,校长在学校重大问题领导上同样负有政治领导责任,需要提升政治领导力。


“政治”对校长而言意味着什么?莫里斯·科根指出,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政治性的,它是一种“人们所期望的人工制品,而不是一套具有不证自明的价值的程序”。“教育中涉及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不是技术性问题,它们本质上是伦理性和政治性问题。”学校作为育人的机构和场所,学校教育具有政治性,同时也必须为政治服务,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决定了学校必须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独特使命。所以,校长政治领导力最大的“政治”就是要求校长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道路、坚持政治立场、完成政治任务。


总体而言,校长政治领导力是新时代赋予校长的政治要求,是校长在学校管理和领导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判断能力、政治协调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也是校长办学治校过程中的一种非常关键的能力。因此,所谓校长政治领导力是指校长在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下,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过程中,以提高政治站位和提升政治素养为基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校坚持正确方向、道路、立场及防范风险、实施保障的能力,具有政治性、教育性及示范性等特性。这种领导力以“政治”为打开方式,更加重视校长领导的政治性,更加强化书记校长的共同权责,也更加凸显校长的政治素养。


校长政治领导力的实践重点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场域中“政治”的独特性体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育人使命上,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引领下,校长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履好书记校长共同权责。


1

筑牢底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所以,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校长办学治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方向,筑牢这一底色,这也是校长政治领导力必须重点凸显的实践内容。因为“方向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就会走向错误的道路,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就要求校长,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和灵魂,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走向歧途。


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校长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是要坚持教育的“四个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要求。校长需要明确教育“四个服务”的核心,即是统筹促进教育服务人的发展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要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切实担负起学校育人与服务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要求。


2

彰显特色:坚持走好学校办学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表明中国的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因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故而,教育事业只有从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可能更好地发展。


对校长而言,坚持走好学校办学的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二是坚持学校“在地化”特色道路。就前者来说,校长办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实践中国特色,就是要求校长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就后者而言,校长办学必须基于本地、本校实际,坚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要求,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从办学理念、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系统构建学校整体育人模式,形成办学特色,并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有效推动执行,并及时调整改进,真正实现学校内生性、特色化发展。


不管是宏观层面的中国特色道路,还是微观层面的学校“在地化”特色道路,都是校长政治领导力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宏观层面中国特色道路缺失,学校则没有存在的空间与价值,若微观层面“在地化”特色道路缺乏,学校则没有生存的活力与竞争力,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命运。可见“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


3

永葆本色:坚持学校教育的学生立场



办教育要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是我党发展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改革发展上,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处理好人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要求的关系,解决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对校长办学而言,人民立场的核心即是学生立场,校长办学应始终站在学生立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实现学校独特育人使命的重要基础。


这就要求校长,一是要重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学校开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规定,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也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校长必须理解好、落实好、发展好。


二是要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追求教育上的公平就是在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学生认知、合作、创新等关键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面向每一名学生,教好每一名学生,切实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校长需要切实保障每个学生的平等权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三是要重视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时代教育公平更应该是有质量的公平,教育质量也是要充分体现公平的质量。《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同时指出,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校长应在学校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以及科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服务学生成长与成才。


4

防止变色:防范学校教育领域的政治风险



教育领域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风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中小学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社会上不同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与融合,若是学校这块前沿阵地没有守住,可能会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偏离,进而导致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学校育人的价值使命就难以完成,也就难以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甚至可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无疑,校长需要牢牢掌握学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加强学校场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认真落实学校教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


简言之,校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和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同时,应充分用好校园阵地,创新传播手段,真正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塑造学生,确保学校教育永不褪色、永不变色。


校长政治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是新时代加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校长队伍建设实现政治过硬要求的根本体现。需要综合施策,协同发力,进而真正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的价值影响与实际效用。正如彼得·汤普森所言,“领导力需要战略和系统的推动。”


1

完善政策,为校长政治领导力建设提供支撑



“政策明显是一件‘对价值观进行权威性配置’的事情;政策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性表述,是‘对法定意图的表述’。”校长政治领导力作为一种法定意图需要借助政策的表述,需要政策给予基础性支撑,这是校长政治领导力建构与提升的基本前提。


一是教育政策文本中需要明确校长政治领导力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2017年提出政治领导力,到2018年阐述政治领导力的核心观点,到2020年提出政治领导力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构成,再到2021年从不同角度提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明确要求等,标志着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政治领导力概念体系建构的完成。在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政策文本中都有体现,但教育领域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力建设还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尤其是中小学校长队伍还没有强化政治领导力建设问题,亟须在后续的教育政策研制中不断完善,出台涉及教育领域领导干部政治领导力建设的政策文本。


二是需要明确书记校长的共同权责。《意见》出台后,虽然对学校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及校长的行政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对“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及“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认识理解甚至贯彻执行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厘清书记校长的权责边界,应在政策文本中明确书记校长的共同权责及主体权责,尤其在涉及学校办学方向、道路、立场及意识形态教育等重大问题时,应要求书记校长齐抓共管,共同担责,不分主次。


三是需要明确校长的政治要求。《意见》规定,着力培养“政治过硬”的校长队伍。“政治过硬”是什么?“政治过硬”有哪些具体要求?也需要在政策文本中进一步细化,既便于加强对校长队伍的政治建设,也便于校长对“政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校长更好地担起政治责任。


2

健全制度,为校长政治领导力提升提供保障



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了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监督与实施机制以及意义系统,……制度一旦被人们创造出来,就会成为外在于人们的强大力量,并有助于人们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之意义,以及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的世界中的意义。制度对各种冲突起着疏导与调节作用,进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制度具有明显的规范价值,校长政治领导力提升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予以规范,这是校长政治领导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方面,新时代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中尤其需要明确校长的政治素养要求,把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作为前提性条件,要求校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能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培训制度方面,新时代校长培训制度安排上应更加凸显培训内容的政治性,让校长明白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任。校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考核内容上应重点关注校长办学方向、道路、立场是否正确,政治理想信念是否坚定,育人理念是否科学,以及意识形态责任机制是否落实,同时要关注校长办学治校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有机融合,以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等。考核方式上应常态化开展校长政治领导力建设调研、分析研判,应把校长政治领导力建设情况、所属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情况同学校办学发展情况统筹考虑,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不断提升校长政治领导力。


3

学习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涵养政治领导力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如果没有运用理论知识作指南,就像是在专业教育领导艺术的迷宫里盲目摸索,希望采取恰当的策略,然而却只能边做边猜。”“正是实践理论,才整合、统一、巩固、协调和解释了领导者所作出的数百个日常决定和行动,它帮助领导客观准确地判断应该采取的恰当措施。”理论的价值不言而喻,校长需要主动学习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涵养政治领导力,形成理论自觉,这也是校长政治领导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遵循的基本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学深、悟透、弄懂、做实。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人民民主、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世界历史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理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教育问题。


二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校长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并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工作。


三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教育的根本方向、根本任务和根本保证,回答了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性问题,指明了“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方向性问题。校长必须真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学会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办学治校,逐步引领学校走向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校长也应该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知识,学习实践智慧,并在数字化时代不断强化自主发展以及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以便于更好地涵养政治领导力。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