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弘扬教育家精神 筑牢教育强国之基——回望教师节设立40年
最新动态
弘扬教育家精神 筑牢教育强国之基——回望教师节设立40年
2024-10-0510


本文共4967字,阅读约需8.5分钟


姚宏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强调了教师与国家兴衰的内在关联。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回望教师节设立以来的40年历史,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

我国教师节的历史变迁

我国教师节的设立,始自1931年。鉴于当时教师待遇菲薄、地位不稳及缺乏进修机会,邰爽秋、谢循初、程其保等教育界人士发起创设教师节以谋补救,将6月6日定为教师节,意在改良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增进教师修养。“六六”教师节由民间发起,但未能得到国民政府的正式认定。1939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以孔子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布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要求各地遵照执行。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仍以“六六”为教师节,届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奖励模范教师,解决教师困难,提高教师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延续解放区传统,照常举行“六六”教师节纪念活动。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央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中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谈话,认为全体教师和全体教育工作者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已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而“废除‘六六’教师节,改用‘五一’劳动节为各级学校教师的节日”。然而,以“五一”劳动节为教师节,属于教师群体的节日特性无从显现,在实际执行中教师节亦不复存在。

“文革”结束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然而,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还远未形成,仍然不时发生不尊重教师甚至辱骂、殴打教师的事件。1981年11月,在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认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提出设立教师节。这17位委员中,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方明是主要发起人和撰稿人。此后,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多次联合向中央呈送有关请示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等也向媒体呼吁,倡议设立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1985年1月15日,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说明,拟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开展系列活动表彰教师功绩、激励教师的光荣责任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教师终生从事教育事业。1月21日,议案获得通过。

1985年9月10日,各地隆重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并为教师办实事。在首都庆祝教师节大会上,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讲话,指出设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尊重教师,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一种社会公德,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教师节设立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下,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全面提高,为教育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978年4月,遵照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的指示,教育部授予景山学校小学语文教师马淑珍、数学教师郑俊选、英语教师方碧辉“特级教师”称号。特级教师制度随之建立。1984年9月,陈云同志提出,要继续想办法帮助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9月10日接见出席教师节表彰大会的代表时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最受人尊敬、羡慕的光荣职业。2002年9月8日,他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勉励广大教师要“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与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时,向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2010年7月13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尊师重教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强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018年9月10日,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2023年5月29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教育立法工作步伐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继颁布并多次修订,为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40年来,党和国家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相继出台重要政策文件。2012年8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在政策层面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正走向深入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新阶段。

40年来,我国基本确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先后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费师范生制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等,吸引优秀青年从教、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为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教育部先后出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建立施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定期分层分类分岗全员培训制度。先后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完善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教师数字赋能,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为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等,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此外,还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基础教育阶段校(园)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为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为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教育部根据《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出台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推动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40年来,为提升广大人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国家教委陆续出台《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等。从2010年起,教育部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截至2023年共评选出144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自2014年起,中央宣传部先后授予段江华、李保国、刘芳、黄大年、曲建武、钟扬、张玉滚、陈立群、卢永根、朱有勇、张桂梅、吴蓉瑾、王红旭、刘永坦、万步炎等优秀人民教师“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于漪、卫兴华、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和选树宣传体系,有力引导了广大教师学习榜样、见贤思齐。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40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全国专任教师数从1985年约931.9万增长到目前的1891.78万,教师学历层次也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模范教师持续涌现的良好局面。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自觉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倡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成为“大先生”。2023年9月,他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成长树立了崇高价值追求和目标。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教育家精神高度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是广大教师职业成长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继续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激励下,广大教师依托教育教学实践培植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将会更加稳固。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没有完成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广大教师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