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
最新动态
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
2024-09-227


本文共6010字

阅读约需10.5分钟


周鹏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首届荆楚教育名家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分别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但从普通高中办学实际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制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打破传统育人格局,建立一个开放的、能容纳多教育主体的联合育人体系。基于上述思考与研究,本成果团队自2014年开始,就展开了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高站位、广视角、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系统化实践。



基于问题不断优化:“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摸索历程


1

发现问题与设计方案



在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针对“高中教育应试色彩浓厚,育人导向忽视创新素养”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的办学理念,首创“卓越品格、强健身心、关键能力”三位一体素养结构,着力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素养,重点关注学生创新素质、性格与品德、领导力的发展,并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方案。


针对“‘大中小’育人脱节,育人过程存在学段割裂”“‘家校社’资源分散,育人主体缺乏协同共育”等问题,我们结合普通高中新定位,认为高中学校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育人格局,提出了“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办学主张。“瞻前”指向高等教育,“顾后”指向初中、小学教育。我们携手高校、初中及小学,将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中学延伸,将与大学的合作从简单的生源输送提升到联合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探索“‘大中小’贯通式培养”,从传统的知识衔接走向素养衔接。


“左顾”家庭教育,“右盼”社会教育。我们以“整体教育观”为指导,通过明晰育人分工和整合育人力量,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并纳入社会先进力量,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念,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


2

内涵研究与实验探索



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我们用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内涵研究与实验探索。


(1)研究三位一体素养结构。通过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关于未来人才核心素养的定义,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育人导向,结合当下我国高中生发展特点,在校内组织开展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素养的内涵。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希望培养的毕业生拥有远大的志向、广泛的兴趣、强健的体魄,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且具备顽强的意志、较好的合作能力和性格。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做出以下改革:一是确定了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洞见未来、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卓越品格;二是围绕“强健身心”,实施“体艺2+1+1”方案,要求所有学生具备2项体育特长、1项美术特长和1项音乐特长,并规定其为学生获得学校荣誉毕业证的条件之一;三是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团队领导和自我发展等关键能力。


(2)推进“家校社”协同式育人实验。本项目提出“协同育人”理念,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的理念一体化、资源一体化和环境一体化,建立“家校社”协同式育人路径。


理念一体化:优化家长学校,携手政府、主流媒体,引领新时代育人观。


资源一体化:经中央军委批准设立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推动建立由物理学家杨振宁担任名誉院长的“学生科学院”,与高新企业合作开设“长飞班”,打造“光谷课程”、院士课程、人文讲堂、校友讲坛。


环境一体化:明确家校育人分工定位,各就各位;突破传统“教材中心”,推动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持续开展“1周乡村课堂+1周军营体验+法制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磨炼意志、树立志向。


3

纵向拓展与反思升华



从2017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我们用近3年的时间进行拓展与反思。


(1)推进“大中小”贯通式培养实践。在前期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本项目提出“长程育人”理念,将一体化培养实验向纵向拓展。立足自身,推进各学段目标、课程、学法一体化,建立“大中小”贯通式培养路径。


目标一体化:研究、借鉴大学育人经验,将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中学延伸,并带动初中、小学走向素养衔接。


课程一体化:开发初高中衔接教程、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创建“高校文化周”。


学法一体化:启动“博士讲坛”,开展研究性学习,成立“卓越联盟”。


建立跨学段学法教研、师生互访、师徒结对机制,促进素养导向下教与学的衔接。


(2)反思、优化学校课程方案,调整课堂教学。根据一体化培养的实践经验与效果,反思和调整学校课程方案,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创新素养导向,改革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升与大学的合作育人水平,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4

总结经验与推广辐射



2020年下半年至今,本项目以三位一体素养结构为核心,以纵横六个“一体化”路径为骨架,提炼形成了“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见图1),促进学生“全时空”下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高校合作开设“航空模型制作与试飞”课等,成立“一体化建设实验区”。总结经验,并通过主题研讨会宣传报道、主流媒体、教育帮扶等进行推广辐射。


图1,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框架图


“瞻前顾后,左右顾盼”:形成“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成果


1

提出了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素养结构与培养理念



基于国家导向、时代要求和学校传统,本项目提出培养以“拔尖创新”为核心特质的“未来世界引领者”,首创“卓越品格、强健身心、关键能力”三位一体素养结构(见图2)。

图2:三位一体素养结构


我们以“内化自育”理念确立“德育为先,素养为本”育人特色,围绕素养结构,创生“3+5E”德育课程体系—每日运动、每周班团会、每月主题教育、每学期育人课程、每学年成长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卓越品格,帮助学生拥有强健体魄和乐观心态。以“图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团等“第二课堂”,强调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帮助学生从容应对未来世界。


2

制定了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课程方案



本项目遵循“五育融合”理念,以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为目标,落实国家课程,开发“学科实践”“综合探究”“启航未来”三类校本课程(见图3),促进学生“全时空”下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图3,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课程图谱


(1)全面落实八领域国家课程,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宽厚基础


一是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二是优化课程实施,将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中学延伸,编写各科新课程实施方案,打造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特色。以“诗词大会”等形式激发课堂创意,以“创客联盟”“AI实验室”等驱动技术课程创新。三是完善课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大数据中心,完善周常规教学反馈制度,编写选课走班指南,保障课程体系良好运转。


(2)自主开发三类校本课程,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学科实践课程。在科技、人文、体艺、国际视野四个方面进行学科拓展,帮助学生塑造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二是综合探究课程。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公民素养课程及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三是启航未来课程。让学生体验大学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展现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的平台。


3

创建“大中小”贯通式培养体系,实现一体化育人



(1)目标一体化


本项目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研究、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主要育人经验,如在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做法,并融入三位一体素养结构中。结合人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特点,进行小初高素养培育的分段衔接,明确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卓越品格、强健身心和关键能力培育方面的异同。


(2)课程一体化


开发“学段衔接教程”,强化初高中合作育人。本项目围绕核心素养,前期以物理、数学学科为试点,从“知识、方法、能力”三个层面,归纳初高中知识,立足本校实际,建立初高中衔接教学对照表,编写衔接教学指导意见,出版了初高中衔接教程。


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围绕核心素养,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文学与写作》《微积分》《物理力学》《通用学术英语》《微观经济学》,满足学生对更广领域、更深知识的需求,为其未来选择大学专业、学习大学课程奠定基础。


创建“高校文化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及专业。2017年以来,本项目陆续创建了“清华文化周”“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科技节”和“华中科大科技周”,邀请国内知名高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到学校集中讲课,引入大学课程。帮助学生尽早确立人生理想,规划发展路径,实现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3)学法一体化


启动“博士讲坛”,启蒙科研创新。学校推出“博士讲坛”,邀请20余位海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教师给学生分享求学经历、科研历程、学科前沿,改善学生思维方式、知识架构和学科视野,助力生涯规划,引领学生拥抱未来,担当科学兴国使命。


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跨学科发展。传承本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特色教学理念,创立以互动、探究为主要特点的“图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依托大学先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并实施PBL项目式学习,开展跨学科学习。


成立“卓越联盟”,开展“小初高”一体化办学实验。2017年,结合教育帮扶和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卓越联盟”,涵盖小初高三个学段。随后,成立“人才一体化培养”研究小组,通过跨学段学法教研、师生互访、初高中教师结对等多项举措,推进小初高教与学一体化。


4

创建了“家校社”协同式育人体系



(1)理念一体化


通过主流媒体发声,引领新时代育人观。本项目成员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在线等发表家庭教育新主张,提出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并呼唤其专业化,强调学校和家庭各司其职。


打造高品质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优化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课堂。根据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拟定特色鲜明的系列主题,特邀校内外名师、家长代表主讲。每周三晚上家长争相进校,报告厅座无虚席。家长学校获高度认可。


建言献策,呼吁政府成立家长学校。针对“焦虑的一代在培养着焦虑的下一代”现象,我们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高水平、体制化、专业化的家长学校,对家长预先进行线上线下培训,以改善焦虑的恶性循环状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国民素质。目前,全市很多区政府主导的家长学校都已建成。


(2)资源一体化


学校成立“长飞班”“长储班”,探索校企合作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6年、2019年,学校先后携手高科技企业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长飞班”“长储班”,定期邀请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校为学生讲课,把企业创新文化带进校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感受科技的创新魅力和竞争氛围。


与知名高校合作开发创新型校本课程,构建联合培养机制。2021年,学校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开设《航空模型制作与试飞》校本课程,西北工业大学派专家团队授课。该课程围绕航模概论、航模发展史、飞机设计展开教学,点亮了学生心中的“航空梦”。同年,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一体化建设实验区”,联合创办“AI+机器人科普教学基地”,并由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全程授课。


建设“光谷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实践前沿。“光谷课程”开设至今,迎来光谷各高校、研究院、500强企业的150多位教授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等,介绍领域发展前沿信息。


打造“院士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课程开设至今,邀请院士共计35位。让学生有机会与院士面对面,聆听最前沿的科学资讯,触摸那些离生活看似遥远却又息息相关的新技术。院士的到来,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求学树立了学术和人格榜样。


(3)环境一体化


明确家校育人分工定位。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家庭教育的重心,应是孩子健康身心的锻造、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情感的熏陶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则是学校的专长和责任。


推动高中生走入社会“实景课堂”。“到银行上数学课”,体会学以致用;“到博物馆上历史课”,观千器知先人智慧,揽万物得前民力量;“到革命纪念馆学党史”,感悟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到中国建筑科技馆学语文”,触摸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些“实景课堂”,是人才培养环境一体化的重要探索。


30多年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以适应社会生活为导向,30多年持续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和体验,磨炼意志、涵养品格、提升素养。例如:学校通过让学生徒步拉练20余公里,感悟“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品质;通过“1周乡村课堂”,让学生进农村干农活,了解社会民情;通过“1周军营体验”,每日晨训体验军训生活,实弹打靶增强国防意识,军民联欢体会军民“鱼水情”。


5

建立了多方联动综合育人的管理制度



学校基于分布式管理的现代治理理念,建立了“一院四平台”管理制度,设立基础教育研究院,负责一体化建设,搭建培训督导平台、资讯服务平台、教研交流平台、调研评价平台,服务一体化过程管理。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建设扁平化管理结构,形成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校育人联合体。


拔尖创新学子不断涌现:“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其一,涵养学生卓越品格,学校快步走向德育强校。学校入选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首批示范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并举办全省首个中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学校为空军航空大学输送了82名飞行学员,近年有3人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普遍展现和提升。


其二,塑造学生强健身心,学校“体卫艺心”特色突出。大批学生在校熟练掌握两项体育特长、两项艺术特长,并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学校是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艺术团受邀参加央视国际音乐大篷车节目演出。


其三,培养关键能力,学生多元优质发展。“学生科学院”发现“引领者号”主带小行星,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学校的“3D打印实验室”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学校近9年培养出15位国际奥赛金牌得主,近百名学生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赛事中荣获一等奖或金奖。


其四,助力终身发展,学生后续学力强劲。学校是众多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学生后续学力强劲。近年来,学校毕业学生中多人在高校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发言,多人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等高校最高荣誉,多人代表高校参加全国和地方赛事并荣获冠军。



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

新时代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与实践

成果完成者:

周鹏程,所在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其他成果持有人:

徐惠、蒋大桥、张丹、鲁若曦、叶海龙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佳文共赏

△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

△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与实践述评

△ 27.9万份大数据:要摸清中国教研员队伍底数!

△ 李政涛: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

△ 褚宏启:中小学书记校长需要提升五个领导力


△ 袁振国:美育的力量在于融合

△ 基于教学共同体的跨学科教学:合作备课与角色课堂

△ 李政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在哪里?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