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浙江杭州:以综合改革实现“教育共富”
最新动态
浙江杭州:以综合改革实现“教育共富”
2024-09-1810




本文共6065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奠定了基调。教育是民生之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取向,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市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城镇化率84.2%。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也面临着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杭州市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要素突破,共优共享”为切入点,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从名校集团化办学、名师乡村工作室、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初中提质强校、阳光招生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积累了市域教育共富的杭州经验。



教育共富的目标追求


杭州市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领跑全省,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中,城市学校约占68%,农村学校约占14%,县镇学校约占18%;普通高中学校中,城市学校约占74%,农村学校约占6%,县镇学校约占20%。基于这样的市域发展情况,我们确定如下“教育共富”目标。


1

以“好上学、上好学”为目标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解决老百姓子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成为教育共富的必然要求。杭州市率先提出城镇小区教育配套“三同步”原则,并逐步发展为目前的“五同步”要求(即配套学校与新建住宅小区应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超前谋划,充分发挥教育布局规划先导作用,持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就鲜亮底色。


2

以市域优质均衡为目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由主城区向周边新区、薄弱县市扩张,是实现教育共富的必然路径。杭州市通过深入总结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实践从县域优质均衡到市域优质均衡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之路,创新深化名师乡村工作室、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等措施,有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全面扩大市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3

以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为目标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共富聚焦的核心课题。近年来,杭州市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形成引领新时代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并以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教育样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优质教育的需求。



教育共富的核心举措


对标浙江“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重大部署,杭州市聚焦名校、名师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积极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市域共优共享新路径,有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由市本级和核心城区辐射周边新区,并下沉到以山区为主的西部区县,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


1

以名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始于2004年,先后经历了以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张为特点的第一阶段、以县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标志的第二阶段,现已发展到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形成了以集团化办学为核心策略的市域教育资源共优共享常态化机制。


一是跨域突破。杭州市推动实施跨区域跨层级集团化办学,市属省一级重点高中全部成立跨区域跨层级教育集团,全面吸纳市域内西部区县(市)公办普通高中为集团成员,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管理”新机制。探索建立优质高中市和区共建机制,按“属地无偿提供土地、市本级出资基本建设、市属优质高中领办,建成后主城区和所在区县按1:1比例招生”的模式,成功打造了杭州二中钱江学校、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等办学样本,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口碑。


二是县域盘活。各区、县(市)立足实际,组建各类区域教育共同体,实现人、财、物在县域内的整体规划、资源共享。例如:西湖区、上城区、拱墅区和淳安县等地相继开展“紧密型学校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教育联盟”等创新实践,有效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师资融通。杭州市通过派出骨干教师团队、跟岗锻炼、师徒结对、联合教研、课题捆绑等措施,促进集团内教师双向流动、深度融合。创新实施跨层级统筹调剂事业编制使用权,由淳安县、桐庐县、建德市等地从本地教师编制中一次性划转部分事业编制使用权至杭州市本级,专项用于统筹安排市属高中跨层级教育集团内教师派遣、招聘、培养等,有效化解集团化办学后核心学校师资紧缺的矛盾。


四是技术带动。杭州市推动整合各类在线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杭州美好教育云”智慧教育服务平台,设置多元化栏目满足城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支持集团校完善内部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建立以核心学校为主体、以共享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学校,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线共享智力资源。


五是治理跟进。杭州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明确名校集团办学规范、工作标准、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持续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关键环节,推动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成为全市教育体制创新、管理优化、质量提升的强大引擎。


2

以名师乡村工作室提升乡村教师质量



强教先强师。为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2017年起,杭州市推出名师乡村工作室项目,由学前到高中各学段名优教师领衔,将工作室设到乡村学校,以“1+10+N”机制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广阔平台。进入“十四五”时期,杭州市升级组建新一轮名师乡村工作室234个,覆盖山区4县和周边5城区,持续助推乡村学校“校校有名师”,有效扩大优质师资辐射范围。


一是规范建立工作机制。杭州市先后出台《杭州市中小学名师乡村工作室实施方案(试行)》《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工作规范》《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成果评估指标(2023版)》等系列文件,明确名师乡村工作室的硬件要求、工作要求、管理要求等,为工作室有序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桐庐县、建德市、富阳区等地在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的基础上,设立区县级名师乡村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区县协作”名师网络工作室等,形成“组团式”研修体系。


二是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杭州市把名师乡村工作室学员的培养培训有机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每年度组织约300名学员赴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和研修。采用“自主学习、导师跟踪、项目引导、成果辐射、线上线下交流与传播、资源群联系”以及“定期例会、专题研讨与讲座、课堂诊断与观摩、课题研究与资源开发”等方式,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促进名师乡村工作室发挥最大效能。


三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市教育局指导有关区、县(市)为每个工作室配备专门办公室,配置办公、学习和交流等设施,提供固定活动场所。每学年结束后,对工作室进行第三方绩效评估,评估达标的,市级财政给予年度工作经费3万元。余杭区、临安区等部分区、县(市)配套设置专项资金,为工作室正常运转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3

以组团式对口服务推动区域教育联动发展



借鉴对口支援“组团式教育帮扶”经验,2022年,杭州市创新教育对口服务机制,遴选城区110名优秀教师分4队下沉到山区4县,为31所中小学提供以两年为一轮的全职教育对口服务,辐射推动县域中小学教育整体发展。2024年,全面启动第二轮“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杭州)西部区、县(市)行动,服务范围从西部4区县(市)扩大到5区县(市),服务期限从2年升级为3年,以“扩面升级”切实回应杭州西部地区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


一是明确服务内容。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从管理带动、教学引领、教研助力三方面展开。管理带动,即建立由团队成员领衔的教育理论学习共同体,带动服务学校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建立学校管理互通平台,定期开展学校管理专项研讨活动,组织教学沙龙、学术论坛或成果展示活动,实现学校管理资源共享。教学引领,即通过公开课、研讨课、专题讲座和常态化开展教学比武、名师送教等活动,服务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助力,即建立课堂改革专项教研机制,开展推门听课研课、智囊陪同磨课、专题互动展课等活动,同时打造网络研修共同体,组织专题网络研修活动,助力教师教研水平提升。


二是拓展服务形式。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已形成了整体赋能、学科示范、专项领航三种基本服务形式,在此基础上各地可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服务形式。整体赋能式,即服务团队选派以学校管理干部为核心的服务小组入驻,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业务进行全面管理,整体提升服务学校办学水平。学科示范式,即服务团队分别在学科教学、课程开发、教研开展、特色建设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通过业务培训、教学指导、结对跟学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专项领航式,即服务团队通过名师乡村工作室建设、优势学科基地建设、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学生成长助力项目等多元化项目,以“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者)”双重身份领航当地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生长点。


4

以公办初中提质强校工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改变初中教育“洼地”现象,杭州市自从2020年起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实现55所试点学校“一校一案”,推广一批可复制的办学经验,激发公办初中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杭州市不断完善公办初中布局规划,扩大公办初中教育资源。根据教育信息化、小班化、多样化、国际化要求,配置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学科教室、专用教室、拓展性课程教学场地,满足公办初中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需要。同时,通过实施公办初中新名校集团化行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是优化教师结构。实施初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初中教师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健全初中新教师、骨干教师、核心教师等分级培训制度;搭建教师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初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技能大比武活动,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组织实施公办初中校长专项培训,定期组织校长论坛(沙龙),引领校长开阔视野、深度思考,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三是优化课程改革。杭州市建设初中课程改革试验基地、“轻负高质”教改实验学校,引导初中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传统课堂转型,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完善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及监控体系,健全学生课业负担、体育艺术素养、家长满意度监测机制。强化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科研的专业力量,助推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优化智慧课堂。杭州市建设初中“名师公开课”“网上优课”“微课学习资源包”等在线优质教育资源库。深化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推进STEAM课程建设与创客教育,融合运用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技术,探索初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施“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工程,目前“同步课堂”已覆盖50%以上的乡村薄弱初中学校,有力促进了初中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5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助力教育公平



招生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与前提。杭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促进教育公平”要求,不断健全阳光、公平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长效机制,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聚焦“规范招生”,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杭州市全面落实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严格规范招生录取管理。公办学校以户籍、居住证为入学依据,科学制定公平排序规则;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计划的一律摇号派位,随机录取;同时加强招生过程和结果监督,如使用统一的电脑派位软件,招生结束后现场核查“人籍一致”等,确保公平公正。


二是聚焦“智慧招生”,强化数智赋能治理。杭州市充分发挥数字之城的优势,于2021年建成“入学早知道”一站式服务平台,集预警发布、学区查询、政策咨询、报名录取等功能为一体,有力推进“教育智治”。通过“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入学管理系统”和“杭州市小升初管理系统”等平台,实现入学报名、审核、录取全程网络化,让家长少跑乃至“零跑”,不仅全面提升了招生效率、服务体验,更实现了全过程留痕可查,规范公正。


三是聚焦“暖心招生”,强化特殊群体服务。杭州市放宽随迁子女入学基本条件,投入财政资金约1.62亿元,开展随迁子女较多的民办学校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关停、转公、购买服务等举措,不断提升全市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着力落实相关群体入学优待,对残疾儿童少年采取“一人一案”、进行分类安置,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对高层次人才子女,实行专窗服务、跟踪督办,保障其按政策规定顺利入学;对军人子女及其他各类入学优待对象,按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妥善安排,兼顾平衡。同时,通过允许双(多)胞胎报名民办学校时捆绑摇号、优化“长幼随学”政策、实施三孩家庭课后服务免费等人性化举措,减轻家庭养育成本,助力国家优化生育政策贯彻实施。



教育共富的实施成效


杭州市将教育共富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要目标和内容,以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为核心要旨,丰富工作载体,创新路径机制,多向辐射带动,形成市域优质均衡发展协同效应,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教育的系统性经验和标志性成果。


一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逐步提高。名校集团化办学、名师乡村工作室、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等举措,打破了不同管理主体之间人事、经费、招生等管理上的藩篱,有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了市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个区县被认定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通过率53.85%;12个区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省级评审,通过率92.3%。


二是基础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普惠。随着“公民同招”、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等行动深入推进,杭州市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形成良好教育生态。近五年,全市优质普高分配生比例从50%提高到60%(2025年将进一步提高到70%),主城区分配生数量从3900余人增加到6700余人,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全力推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截至2023年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5.2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2.71%,全市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提升至90.7%。


三是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246个名校集团,其中跨区域集团66个、跨区域成员93个,全市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72.45%。全市共有822所义务教育学校(校区),其中804所加入区域内或跨地区教育共同体,实现公办学校和乡村学校全覆盖。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持续下沉至城市新区及山区县市,市属优质学校分校已实现城市新区全覆盖,并向山区县市拓展,满足了更多杭州市民让子女就读家门口好学校的愿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未来,杭州市将牢牢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统筹力度,勇于探路先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杭州力量。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