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逻辑
最新动态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逻辑
2024-09-169



本文共9018字,阅读约需15分钟


陈 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杨兆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全面描绘了新时代我国教师的文化形象,是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教育精神的时代诠释。从文化视角阐释教育家精神,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是推进教育家精神学理研究的重要方式。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对教师个体、教育整体和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文化建构意义,担负着引领教师文化建设、重塑教育文化生态以及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使命。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遵循特定的文化路向,要求广大教师在躬耕教育实践中注重精神成长,坚守育人为本的文化立场;唤醒教师群体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教师群体的文化自觉;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属性,厚植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根基;落实多方面保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生态。


2023年9月,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入阐述了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广大教师躬耕教坛、臻于至善注明了精神坐标,也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理论话语,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意蕴、多重的解读视角和阐释空间。近些年来,在推进教育家办学的实践过程中,理论界围绕“教育家”的概念界定、品质特征、价值意义和培养路径等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关注到“教育家办学的个性特征与文化向度”,认识到教育家办学的本质是“塑造学校的道德文化”。随着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教育家”的文化属性得到进一步明确,将教育家精神视为强国建设的精神引领和信念支撑。但总的来看,当前对教育家精神文化定位的研究较为零散,对其具有的教育文化生态价值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教育家精神文化性的学理阐释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文聚焦教育家精神的文化逻辑,旨在阐明教育家精神鲜明的文化品格,探讨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文化使命,并遵循文化的内在规律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特定文化路向。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品格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文化立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创造和运用,指向于中国现代教育的文化建构,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家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现象,分析研究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属性,认识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定位和文化特质,有利于推进教育家精神的学理阐释,促进人们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理解。


1

“人化”与“化人”: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属性



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教育文化,实质是教育的“人化”,价值旨归是“化人”。教育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关系,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也常常被视作重要的文化形式。文化即“人化”,即按照“人”的方式去改变世界和人自身。教育在历史发展中进行着文化传递,同时教育自身也在形成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不仅在人类历史上造就了教育的物质和制度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积蕴出了丰富的教育精神文化。“隐匿于制度背后且对日常教育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信念与价值体系,就是所谓的教育文化。”


教育家精神无疑是重要的教育文化,是教育的“人化”的重要向度。同时,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也就是“化人”。“化人”需依赖教师的价值立场、科学观念和教育情怀,用“人化”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弘扬教育家精神,要认识其是教育的“人化”成果,更需发挥其“化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文化是教育的资源和前提基础,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环节和更高的境界。这意味着,不仅要把教育家精神作为静态的“人化”的文化成果,更要发掘其动态的“化人”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家精神能够激励鼓舞广大教师群体,真正成为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坐标和理想追求,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2

教育“活的灵魂”: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定位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教育家精神作为信念化的教育文化,是教育事业发展“活的灵魂”。精神指一切意识文化现象和人的知、情、意的内核,是广义文化中的精粹和内在的精微的品质。张岱年在对民族精神的研究中也认为,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此为参照,教育的精神文化是为教育共同体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尊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凝聚性和主导性作用,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品质。教育的精神文化体现为“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这是教育文化中最为宝贵的本质内核。教师作为人格化的教育,在扮演人类文化传承的“中介人”角色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教育文化的生产。


教师群体包括杰出教育家们生产的教育文化以及共同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不仅体现在教育器物、制度上,也历史地凝结在教师群体身上,进而形成教育家精神,并通过教师群体的千百年教育实践而不断发扬。教育家精神是教育文化的主体化、信念化,是对教育文化的集中概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表达。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文化的深层结构或内在基础,是教育“活的灵魂”,对教师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文化建构功能,不仅要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从整个社会文化的层面来观照教育现实,进而重塑健康积极的教育生态。


3

“三个统一”:教育家精神蕴含的文化特质



全面准确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品格,还需要对教育家精神的文化特质及其内部关系进行厘定。


其一,教育家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教育家精神源自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发展阶段所生发出的教育精神力量,决定着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与教育实践历史同步发展的;同时,教育家精神是时代性的,总是要反映时代精神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况下,有着各具特点的具体表征。


其二,教育家精神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教育家精神首先是教育共同体精神成果的集中概括,同时这种具有群体性的教育家精神也是个体性的文化存在,它汇聚于一个个普通教师个体性的人格修养和智慧创造,并通过其中的杰出者而得到进一步提炼、升华和弘扬。群体性体现了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集体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进而具有很强的共通性和文化感染力,对教师群体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规范价值;个体性则表明教育家精神尊重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去展现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其三,教育家精神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教育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关联的,教育家精神是在不同的地域、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性质和内容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人类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又有着共同规律,而且又有着日益广泛的文化教育交流和合作,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家精神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如爱国主义、追求真理、关爱学生等精神特质几乎是所有教育文明所共有的。因此,“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特有”,着重强调的是广大教师群体要认识我国教育家精神所具有的自身特点,要主动增强教育的文化自觉,从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要素中汲取精神力量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家精神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教育家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也必定伴随着教育精神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立足“新的文化使命”的战略高度,教育家精神承担着引领教师文化建设、重塑教育文化生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进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文明,这是教育家精神应担负的重要文化使命。


1

引领教师文化建设:教育家精神的主体建构使命



教育家精神标识着教师精神生活的境界与高度,引领着教师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人拥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物质世界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精神世界的需要及满足对人的存在来说更具有本质的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现实处境和理想世界以及教师职业的内在神圣性与日益世俗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极易造成“理想化的教师职业精神与现实经验的落差以及教师人格的二重性”。


特别是身处人工智能时代,当教师被还原成“数字化生存”的时候,教师存在的“二重性”问题可能日益加剧,教师的精神世界极易陷入被边缘化的窘境。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公众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往,在繁重的功利化教育竞争和考核任务的重压下,致使一些教师的精神世界日益荒芜、空虚和异化,失去了生命的灵动和教育的灵韵。


教育家精神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在根本上与教师的生存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教育家精神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以对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成长路径的高度把握,引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答精神困惑,应对精神危机。教育家精神在引领教师文化的主体建构上,重在充实教师的精神生活,致力于教师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等多方面的关系得到统一与和谐,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享有幸福而满足的教育生活。


教育家精神规定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形象和基本范式,引领着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教育家精神“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同时也规约着教师个体成长及群体发展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益突出,这必然对教师素质能力有着更为全面更高质量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论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维度立体建构了新时代我国教师的文化形象,为教师的素养结构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范式。


我国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筑梦人”,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的六维规定为自身成长发展的根本遵循,在确立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摈弃“小我”,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过程中成就“大我”,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教育报国之行,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和“大先生”。


2

重塑教育文化生态: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建构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宝贵的教育思想文化资源,具有深刻的教育文化生态意义。教育是一个文化性极强的生态系统,易受教育主体及主体间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等文化性因素的影响,因而相较于教育的物质生态和制度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更为基础和关键。我国的教育改革伴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社会转型发展进程,教育发展亦身处人的思想观念和交往方式等各方面快速变化的文化境遇,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


当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节点上,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承载着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期许,同时也必然要赋予教育家精神引领整个教育文化生态的重任。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去点燃着的或自行燃烧的火焰”,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精神,它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教育场域的文化生态进行符合教育精神的建构,进而去荡涤僵化、陈腐、功利的教育生态,去开创以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教育文明。


教育家精神具有超越性,要发挥其内在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家精神是教育文化精粹的集中概括,不仅是对社会文化和教育实践样态的客观反映,还必然具有超越性使命。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严重破坏,教育场域内的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无一不卷入其中深受其害。当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教育竞争、内卷加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就成为常态,教师和学生难以在教育生活中享有快乐和幸福,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也难以培养造就出来。


教师的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非功利性的,“一旦功利心充斥了教师的心理世界,成为教育家便没有了可能”。因此,在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其内在超越性价值,按照教育家精神所代表的教育价值理想,对教育现实中的消极面进行批判和否定,引领教育世界进行符合教育精神的文化建构。


教育家精神具有整体性的教育意义,要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积极重塑良善的教育文化生态。教育家精神直接作用于广大教师,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也为教师群体及教育生态构建提供规范和精神力量。“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具有道德上的先进性、正当性”,教育作为以伦理性为基本属性的实体,教育中的关系、活动乃至作为教育人格化的教师都具有内在的伦理性。道德上的良善既是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的基本规范。


面对现代教育功利盛行的现实困境,我们呼唤“教育家精神”,将“教育家精神”作为重塑良善教育文化生态的关键切入点,重新唤醒教师等教育主体对于培养人活动的内在信仰。广大教师遵从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优秀教师群体和教育家不断涌现,并投入教育改革发展当中,方能从理念、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教育进行立体改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发展范式,办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


3

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家精神的社会建构使命



教育家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体现,肩负着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所具有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丰富内涵,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师道传统的思想精华,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新时代教育上的重要表达。


立足于时代发展,“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也承继了我们党百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智慧,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因此,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既立足于教育发展需求,同时也着眼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教师个体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建构意义,这就要求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意义和使命任务。


教育家精神内在具有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有着深刻的社会教化价值。长久以来,我国教师的形象和标准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三位一体,其中“传道”是教师的核心使命。在“传道”的要求下,我国教师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着“身教”重于“言教”的优良传统,有着“人能弘道”的远大抱负和精神追求。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家精神在培育民族精神上的作用是全面和立体的。在国家民族层面,教师要永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推广。


在社会层面,教师要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始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和事业追求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关联起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好社会价值理念和文化思想的代际传递。在学生层面,教师要“启智润心”“乐教爱生”,在学生知识获取和品格培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化路向


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路径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特定的文化路向。唯有始终坚守育人为本的文化立场,增强教师群体的文化自觉,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同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尊重和理解教师的权利与责任,充分信任并依靠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教育家精神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而不断发扬。


1

立足教育家精神的人本性,坚守育人为本的文化立场



“育人”是教育全部职能实现的原点和基石,“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使命。所谓育人为本,就是“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教育家精神是属人的,是“人为”和“为人”的,在根本上是人创造出来的教育文化并为育人服务的。


坚守教育家精神育人为本的文化立场,意味着教育永远要面向人、理解人和为了人。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在教育目的上要确立“人是目的”的价值理念,破除教师的功利化教育思维方式,立足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成人”的目的追寻中实现“成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增强职业获得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上,要确立教育的人性化取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的方式而不是物的方式去对待学生,不能把学生当作“物”进行机械训练和任意加工,而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发现学生的专长、发掘学生的潜能,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教育交往上,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本身就应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应局限于知识学习甚至异化成激烈的学业竞争,而应树立以尊重、关怀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交往理念。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人本性,以教育中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为根本考量,教师和学生方能少一些无益的劳苦,多享有一些教育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家群体的涌现。


2

彰显教育家精神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群体的文化自觉



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群体的文化自觉,使教师明确对教育的价值理想所担负的责任。近代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面临着文化价值上的中西古今之争,其实质是文化主体性问题。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加速推进,教育日益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教师也易陷入“主体迷失”和“价值迷失”的风险当中。


文化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化,教育越需要彰显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教师越要对我国教育有着坚定的文化自觉。教育家精神是我国教育文化的时代表达,其丰富内涵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文化主体性,体现了广大教师对我国优秀文化和教育传统的高度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如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这意味着,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不仅要求教师“自知”自身的教育行为并进行反思提升,更要求广大教师“自知”我国文化教育传统的精神内核,并创造性地将其在当代教育中继承和激活。


在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上,教育家精神所彰显的主体性,意味着教师群体对教育有着积极建构的责任,广大教师要自觉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教育家精神体现出的主体性也具有方法论意义,在立足服务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主体性意识下,教师要积极加强国际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吸纳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成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国现代教育文明。


3

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性,厚植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根基



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的根基。精神具有感性的特征,但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更不是所谓“绝对精神”的外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因此,教育家精神产生发展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来源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实践,并可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中体现并发扬出来。弘扬教育家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文化成果展示上,而要将教育家精神动态地融入全体教师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做到对教育家精神知行合一的坚守和创造。立足教育实践弘扬和培育教育家精神,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是在教师个体层面,每位教师都要对照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主动提升自我,在躬耕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感悟和落实教育家精神的内容实质,真正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实践成效。二是在学校教育管理层面,教育管理者也需要践行教育家精神,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改进学校治理的核心资源,转化为办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标准规范,让教育家办学蔚然成风。三是在教师教育上,构筑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既要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更要注重教育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内化,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培养质量。


4

落实教育家精神的保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



教育家精神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须多方面落实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保障机制。


首先,教育家精神的弘扬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教师的物质待遇有着显著提高。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当前教师物质待遇保障的范围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地方做老师还比较清苦,特别是农村基层小学教师很辛苦,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生活还比较困难”。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下,教师理应精神富有同时也物质富足。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教师一贯有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在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保障、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和批判教师过度追求功利的错误行为。


其次,精神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形态,弘扬教育家精神也要依靠制度环境保障。要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建立健全与教育家精神要求相符的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真正推进破“五唯”改革,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非教学任务对教师的干扰,建立起新时代教育家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


最后,弘扬教育家精神离不开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是教育家精神塑造中更为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因素。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警惕利用个别教育负面事件对教师进行污名化,依法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声誉。


总之,“教育家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作为个人的教师或教育家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但“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教育家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社会真、善、美的象征和人间正气的赋形”。教育家精神内蕴着深刻的文化逻辑,不仅要引领教师文化建设,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深入教育治理和学校管理当中,进而塑造健康积极的教育生态,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是教育家精神更为深远的文化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