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经历伴随学习” ——杭州市青蓝小学23年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变革
最新动态
“经历伴随学习” ——杭州市青蓝小学23年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变革
2024-09-057


本文共5390字

阅读约需9分钟


娄屹兰,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校长


学习方式变革是课程改革能否见效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就成了“没有终点的旅行”。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指向书本的学习,学生往往会把生活和学习、学习和做人等当作两码事,从而导致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割裂,学生“学得多,用得少”;知识学习与自我建构分离,学生“记得多,思得少”;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脱节,学生“有分数,缺素养”。


为切实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于2001年国家启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了“经历伴随学习”的理念,旨在强调思维发展、实践运用、问题解决,以学生“经历”为切入口,优化学习流程,创新学习方式,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变革。




探索“经历伴随学习”育人方式的23年历程


针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学习问题,我们先用15年从一所学校开始探索,发展到集团化办学阶段系统构建“经历伴随学习”体系;从建立省内互助共同体,发展到形成全国多校多区域联盟,进行了多层面的实践探索,又用近8年时间持续检验、深化实践和推广完善。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1

丰富经历,突破课程设计与实施难点(2001.3-2008.8)



改革初期,学校重点针对学生“学得多,用得少”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深入了解情况,设计了116个学习主题,广泛开展社团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性、体验性。同时,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抓手,丰富课程内容、创新学习方式,主要包括:一是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关内容融入国家课程,进行统整实施,开发了人文、科学、社会、保健、艺术五大课程群,提炼、设计了100多个课程主题,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努力打破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壁垒。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创新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让教师从课程实施、学生学习的执行者变为设计者,从主导者变为助推者,鼓励教师围绕“丰富经历”这一主线深挖学科实践内容,确保70%以上的课堂时间用于开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这些早期探索为学校持续实践“经历伴随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制定标准,规范“经历伴随学习”操作实践(2008.9-2010.3)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围绕“丰富经历”主线开展教学已成为全校共识,教师深刻认识到“经历”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学生“记得多,思得少”的问题,学校重点做了以下两件事:一是设计《学习水平等级表》。学校基于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设计了《学习水平等级表》,开展指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整体建构,让学生摆脱单纯的知识点记忆和碎片化学习。二是优化学习流程。学校从最初的关注学生经历在校本课程中的强化,转向更加关注经历在国家课程中的落实,提炼形成了基于直接经历、间接经验的学习流程,设计了“经历伴随学习”的专属教案,在学科教学中增加了经历的建构与运用环节。


3

优化过程,提炼“经历伴随学习”的三类学习方式(2010.4-2016.3)



“经历伴随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在该阶段,针对学生“有分数,缺素养”的问题,学校基于前期实践成果,总结提炼了“经历伴随学习”的三类学习方式,即“经历点燃学习”“在经历中学习”“在经历后创生”,并在每一类学习方式下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载体,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开发了与三类学习方式相匹配的《“经历伴随学习”学科表征》,指导教师开展“经历伴随学习”实践,如语文学科侧重体验与表达,数学学科侧重操作与探究,英语学科侧重演说与运用,科学学科侧重观察与实验,艺术学科侧重模仿与创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历伴随学习”实践模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4

形成体系,深化实践并推广辐射(2016.4至今)



经过多年探索与持续深化实践,我们逐步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经历伴随学习”体系,形成了可推广、易操作的操作指南,并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推广实践:一是观摩,目前学校已接待广州、北京、新疆、上海、山东等26省市(自治区)的学校前来交流学习;二是移植,指导贵州、浙江江山、湖北恩施等地的学校开展“经历伴随学习”实践;三是联盟,通过经验分享、教学交流、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建立种子学校,形成“经历伴随学习”教育联盟。




“经历伴随学习”的整体设计与创新实践


“经历伴随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学习,其价值定位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来实现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了”到“学会”的转变,实现基于真实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直接经历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和重构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应用。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制定了《学习水平等级表》、构建了“经历伴随学习”操作流程及实践模式,实现了指向实践的高质量育人。


1

制定《学习水平等级表》



学生的经历是有层次差异的,我们根据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指标,将其分为零经历、简单经历、多元经历、丰富经历四个层次,并制定了适用于一至六年级的《学习水平等级表》(见表1)。它反映的是当学习真实发生后,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成效,旨在调动学生不同层次的经历与学习互动融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同时帮助学生及时诊断自我学习水平,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水平等级表》从情境创设、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分别明晰了对应的经历层次的具体特征。每学年,学校以读书节、科技节、劳动节、健康节等节日项目为载体,创设不同层次的任务情境,引导各年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难度的项目主动参与,通过个体努力或团队合作解决不同难度的生活问题。教师团队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结合《学习水平等级表》的四层次,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帮助学生尝试突破原有经历层级,运用各种经历解决更具综合性的问题。


表1:学习水平等级表


2

形成“经历伴随学习”操作流程



“经历伴随学习”需要将“经历”和“学习”不断融合,因此,诊断学生已有经历是前提。教师需根据学生经历层次的不同,运用唤醒、连接、创生等方式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经历和学习的相互作用不断建构新经历(见图1)。


图1:“经历伴随学习”的操作流程图


在经历诊断的基础上,学生进入与自身经历有关联的真实情境,在情境中借助经历开展学习活动。唤醒、连接、创生三种方式都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情境中提供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助力学生开展学习。侧重“唤醒”的学习具体流程为“复现场景-聚焦认知-发现运用-反思调整”,尤其强调第三个步骤“发现运用”,旨在帮助学生带着前经历去发现原理、发现规律,并让学生在发现中持续激发学习兴趣。侧重“连接”的学习具体流程为“融入情境-问题探究-形成认识-应用分享”,第四个步骤“应用分享”非常关键,旨在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新知识,促进学习的深度理解,实现可视化的提升。侧重“创生”的学习具体流程为“问题驱动-制订计划-合作实施-反思总结”,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借助已有经历,运用逆向思维针对问题制订计划,并反思总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是否发展了新经历。


3

构建“经历伴随学习”实践模式



我们基于唤醒、连接、创生三种方式,进一步构建了“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模式(见图2)。其中,侧重“唤醒”的学习,关注用经历发现规律原理,让经历点燃学习;侧重“连接”的学习,关注新经历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在经历中学习;侧重“创生”的学习,关注针对问题整合、运用经历,用逆向思维解决综合性问题,在经历后创生。


图2:“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模式图


(1)唤醒:让经历点燃学习


侧重“唤醒”的学习指向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主要适用于零经历、浅经历的学生,通常在与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新授课中使用,有以下几种载体。


活动情境场。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经历,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点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情境场中,学生已有经历在交流分享和动手操作中被激活,缺失的经历在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中得到补充,经历与知识交互作用,学习热情被点燃。


背景资源库。面对复杂问题或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者往往需要搜集、分析、运用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合理推论。背景资源库分级收录了大量学习资源,包含创作背景、不同观点、各种例证,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事物、事件、现象,促进其深度思考、多元思考、辩证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目标。


知识回音壁。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教学,不仅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实现知识迁移。知识回音壁主要围绕某个主题或关键词,从不同维度碰撞、唤醒学生经历,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2)连接:让经历助推学习


侧重“连接”的学习指通过可视化载体,在运用知识中经历获得意义的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它适用于有一定学习经历的学生,通常在概念原理类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中使用,有以下几种载体。


思维可视图。生活经历与学科知识交融连接时,学生运用图像、文字、表格等方式,将原本储存在大脑中的想法和思考路径分层呈现出来,使思维清晰可见。它具有高密度的信息传递功能,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


单元任务链。进入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单元任务链围绕一个主题,以循序渐进的任务逐级推动学习进程,学生的经历在前一任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结构化,从而促成学生实现系统、整体地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回形问题串。此载体的焦点是问题设计。语言与思维联系密切,学习活动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连接经历时,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创造性地思考。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中心梯度设计的问题串,可以起到连接知识与经历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推进。


(3)创生:让经历催化学习


侧重“创生”的学习强调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时,能通过制订计划、分工合作、逐步实施,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在这里,经历充当的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它适用于具有结构化经历的学生,通常在综合性学习或项目化学习中使用,有以下三种载体。


项目流程单。项目流程单是解决综合性问题的一种特殊载体。遇到复杂问题或综合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将任务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精心规划每个活动的内容、形式与要求,确保达成目标,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挑战台。面对有难度的学习项目,学生普遍表现出畏难情绪。项目挑战台为学生提供了试错及体验成功的机会。对于挑战成功的学生,学校会给予奖励并设置高一级的挑战项目,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挑战失败的学生,学校更会给予个别化的引导,鼓励其在试错中催化新思路。


创意成果汇。在创生过程中,此载体可以起到催化学生创意的作用,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每一次展示,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参展作品与众不同,创意成果汇既满足了展示者的愿望,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形成互学互促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开展了“经历一次疯狂创想”“经历一次‘奥斯卡’颁奖礼”“经历一次品书盛宴”等成果汇,为学生精彩纷呈的创意提供了展示平台。




“经历伴随学习”的多元成效


杭州市青蓝小学的“经历伴随学习”育人实践有效解决了学生“记得多,思得少”“学得多,用得少”“有分数,缺素养”等问题,基于对学校育人的新认识,构建了目标清晰、内容丰富、途径鲜明、方式多样的实施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形成了学校育人的新样态。


一是打通了学习与生活、课堂与实践,凸显了经历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经历伴随学习”用经历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经历伴随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型。学生100%参与到主题实践、研究性学习中,57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二是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融合,教师育人水平大幅提升。“经历伴随学习”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平台,让教师深刻意识到经历在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促进了其对学科教学的深度反思,使其积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不仅关注学科知识传授,更强调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入鲜活的社会实践。“经历伴随学习”也成为教师的重要学习方式、成长方式。


三是形成了特色育人模式与实践路径,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学校围绕实践育人目标,建构了“经历伴随学习”育人模式与实践路径,设计了九种学习工具,形成了“目标链-内容(主题)链-任务链-方法链”的完整育人体系,建立了包括精品课521节、案例813个、主题指南1本、评价手册1本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主题指南、操作工具、评价手册等系列物化成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使教师更关注学生的预评估,实现学有所导、教有所依、评有所据,并为成果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提供了操作指引,在全国形成了“经历伴随学习”育人新样态。



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成果名称:

切实变革育人方式:小学“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探索

成果完成者:

娄屹兰

其他成果持有人:

蔡静、胡艳英、吕映、谢婷婷、张一含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