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河南洛阳:以综合改革推动特色高中建设
最新动态
河南洛阳:以综合改革推动特色高中建设
2024-09-032



本文共5601字,阅读约需9.5分钟



于晓峰,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快车道。在此背景下,洛阳市以特色高中建设为抓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向分类发展格局转变,整体带动了市域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转变。


深刻认识区域加强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意蕴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普通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中坚”阶段,也是人才培养链条的“中间”力量。特色高中是普通高中的一种样态,事关国家高中多样化发展政策的落地,事关普通高中从分层走向分类格局的推进,事关办学育人方式改革目标的实现。加强特色高中建设,就是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上下功夫,增强普通高中教育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引领与支撑功能,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强高中担当。


洛阳市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市委市政府印发《洛阳市高质量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将加强特色高中建设作为建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区履行教育职责考评范畴。特色高中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2023年2月,洛阳市召开市委教育工作会议,印发《洛阳市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配套出台《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引导高中学校形成各自发展优势,逐步从分层办学走向分类办学,建成更多有特色的优质高中”。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而特色高中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场域,在建设过程中直接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加强特色高中建设,就是要主动作为、靠前攻坚,探索形成破解普通高中教育同质化分层发展问题的经验做法,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提供洛阳案例。


洛阳市共有普通高中72所,在校生15万余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普通高中从分层办学走向分类办学,加强学科基地梯队建设,打造更多有特色的优质高中。但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洛阳市在资优生培养、教育改革创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加强特色高中建设,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洛阳基础教育满意度的必然选择。


为推动特色高中建设,洛阳市教育局先后印发《洛阳市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6年)》《洛阳市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洛阳市普通高中书院育人工作实施导则》等政策文件,确立了以特色学科培育和特色内涵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培育引导、试点先行、分类提升”为主要策略,以“错位发展、学校自主、区域统筹”为主要机制的建设总思路和具体行动计划,探索形成破解普通高中教育同质化分层发展问题的经验做法,推动了全市基础教育格局性改进和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客观分析市域加强特色高中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洛阳市普通高中教育面临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三重改革压力,处于普通高中从育分转向育人、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从同质化单一化转向多样化特色化的关键期,建设特色高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一是教育教学理念亟须转变。部分高中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偏离教育教学重心等问题,未能将工作重点从行政管理转移到教育教学。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还未实现“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家长正确育儿观、成才观尚未确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尚不牢固。


二是现代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学校去行政化落实还不到位,内设机构还不完善,党委会、校务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等责权不明确,相互之间未能做到协调、高效运转。洛阳市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以来,部分县区学校校长选聘权还未回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完全落实“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个别县区教师编制和岗位“两统筹”落实还不到位。


三是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对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系统研究不够,对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等理论认知不足且缺乏有效实践路径,距离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教师培训仍以专家讲座、集中授课为主,缺少课堂教学实践性强的培训环节,难以真正帮助高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对高中学校的梯度发展需求和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不足,难以实现精准的分层分类培训;尚未建立高水平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及课程体系。


加强特色高中建设的洛阳实践



洛阳市科学指导高中学校做好发展定位,从人才培养需要和办学条件出发,引导普通高中结合办学传统、办学优势、教学资源、生源情况等,找准定位,凸显特色,错位发展。在目标驱动下,到2026年,全市要建设一批科技高中、人文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等特色发展学校,设立一批覆盖国家课程的学科基地,形成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课程丰富多样、资源配置合理,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特色发展新格局。


1. 坚持特色发展,塑造学校发展新优势


第一,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行动。洛阳市为学校特色建设设置了一套行动流程,即“自主建设-分类指导-参与初评-参与复评-动态评估”,整个流程让学校的特色建设环环相扣,使学校在特色建设阶段明晰发展路径、明确发展重点、递进式推进工作。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高中学校率先启动特色高中建设工作,在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系列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以科技高中为办学定位,以“五育融通、科技见长”为理念引领,构建了由尚德课程、筑基课程、广域课程、高远课程构成的课程新体系,将科技创新大赛、五大学科竞赛、机器人竞赛指导、无人机实训、科普讲座等融入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科学精神。


第二,实施学科基地培育行动。洛阳市引导特色高中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学校特色,制定《学校学科基地建设三年规划》,培育优势特色学科,梯队化培养学科特色教师团队,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学习方式优化、评价方式转变,每所特色高中打造不少于2个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学科课程群或资源库。截至目前,全市共获批省级学科基地10个、认定首批市级学科基地28个,涵盖城区、县域20所普通高中和全部学科。例如:洛阳市实验高级中学通过打造学科基地,选拔培养政治学科领军人物和名师团队;构建具有思政特色的“幸福课程”体系,即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生活思政、社会思政;实施高效校本研修机制,丰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创新学科教研形式,以学科发展带动学校整体育人水平上新台阶,切实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成效。


第三,完善特色高中建设评价机制。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行动以来,洛阳先后召开多轮现代化高中办学定位论证会、推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专题报告会等,邀请专家学者为高中学校点评、指导,科学、合理引导学校找准特色办学定位,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发展三年规划》。在学校自主建设的基础上,2024年洛阳市开展了首批市级特色高中学校评选活动,采用初评、复评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从办学条件、课程建设、育人成效、学生成长等多维度考察特色学校创建成果。在复评中设置“现场答辩”环节,重点考察申报学校校长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规划,复评通过的学校将被命名为“市级特色高中”。特色高中建设实行动态评估,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考核与三年一次的综合性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将被取消资格,通过命名评估引导学校发力特色建设,形成创建流程闭环。为激励高中高质量发展,洛阳市还设立了基础教育因材施教奖,其中特别设立多样化发展奖,用于奖励在特色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和教学团队,此举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坚持潜心育人,提升学生成长续航力


第一,加强学生成长指导。洛阳市持续完善学生成长指导服务体系,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市县校三级学生成长中心。学生成长中心是集思政教育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及生涯规划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各特色高中结合实际建设了校级学生成长中心,由校级领导主管,指定专人负责,把学生成长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例如: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成长中心配置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学段纵向衔接、校内外横向贯通、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成长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滋养”教育品牌,切实承担起思想引领、学业规划、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等功能,创新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三全育人”实践。


第二,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洛阳市持续做好“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注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在高中学校布局建设一批校园科技馆和科技室,将科学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和能力。例如:在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布局建设了科学探索中心,内含天文馆、数理探索馆、化学探索馆、生物标本馆、创新实验室等;在洛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布局建设了陈冬科技馆,并依托英雄航天员陈冬校友资源开办“陈冬班”,探索开设火箭探索课程和北斗卫星工程课程,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洛阳市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和特色人才“育苗库”。由市级统筹优势资源,按照“学段贯通、学科融通、遵循规律、系统培养”的思维,以冬夏令营、特色社团等形式开展活动,小学学段立足养成教育和学科兴趣培养,初中学段量身定制早培课程,高中学段聚焦学科竞赛、强基计划、高考培优,通过小班化教学、教学计划单列、个性化学习指导,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多元育人。洛阳市将“全面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德育方面,建立了“1+2+N”(1所高校带动2个县区、若干所学校)协作机制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融合;科学教育方面,实施科学副校长“双千”计划(为1000所中小学校聘请1000名科学副校长),定期开展科学专题讲座,实施“科学家进校园”“学生走进科研院所”活动,举办科技节和中小学生机器人、航模、无人机、信息技术大赛等;美育方面,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举办墨香书法作品展示、中小学生艺术节等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其中,小语种教学、牡丹绘画课程、书法教育、青少年足球等特色育人品牌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为更多洛阳学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洛阳外国语学校着力打造多语种教育特色化办学,是河南省最早开齐6门高考外语语种的学校。洛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聚焦艺术特色办学定位,构建了培养人品、提高艺品、形成学品的“三品”特色美术课程和“一带、一推、三点”特色音乐课程,引导学生发现兴趣、培育特长。


3. 坚持协同治理,激发不同主体的建设活力


第一,激发校长特色办学内驱力。洛阳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加大向高中学校放权赋能力度,切实保障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人事工作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最大限度激发高中校长特色办学活力。例如:市教育局以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为抓手,印发《洛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认定及考核办法》,明确了5级10档的校长职级待遇标准。2022年以来,认定各级校长1937人,120名管理干部通过公开选聘走上校长岗位,极大地激发了校长队伍办学积极性,促进了校长专业化发展。积极推动沉浸式跟岗培训,先后选派三批100名年轻校长和中层干部到山东潍坊、江苏南通、浙江温州进行跟岗研修,组织160余名高中校长到山东济南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跟岗研修,助推校长教师不断打磨自身育人本领;打造“河洛校长说”校长队伍建设教育品牌,2024年以来举办6期论坛,多位特色高中校长上台讲述特色办学理念、管理经验、育人感悟等。


第二,不断优化特色高中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基础。洛阳市系统重塑重构全市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中心,与洛阳师范学院联合共建市基础教育研修院,依托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等项目,系统开展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培训,覆盖高中教师1000余人次。依托“3+1”教师发展体系,实施教师梯队攀升培育工程、校长梯队攀升培育工程、班主任梯队攀升培育工程和教研员梯队攀升培育工程,分“四类”(即教师、校长、班主任、教研员)“三阶”(即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名师)进行针对性培训,让发展特色、特色发展成为高中教师的思想共识。


第三,持续推动高中现代学校治理。洛阳市以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为牵引,指导各高中学校不断完善整合内部机构。各高中学校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和教代会、家代会工作制度,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扩大家长对学校办学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互动,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促进学生、家长、学校各主体协调高效运转,激发特色高中建设内驱力。


近两年来,洛阳市在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推动下,构建起加强特色高中建设的实践框架体系,探索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未来,洛阳市将进一步聚焦特色高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校际差距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栋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