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基础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M3MjM1MQ==&mid=2247518671&idx=1&sn=5ba339c1e8ea1cab95bbdf1c749b94f8
叶延武,香港教育大学亚太领导与变革研究中心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日盛,幼儿教育引进诸多境外教育资源,特别是绘本等所带有的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正在削弱我国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基于此,让儿童尽早接受文化认同教育,对涵养优秀的民族品格和自觉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应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灵魂和世界情怀的时代内涵,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有效创新教育活动,重新审视课程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属和生命意义。
文化认同自20世纪60年代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认同”的概念与归属密切相关,主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文化认同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归属感和精神符号,是生命意义的情感纽带和本能建构。它以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性格与精神气质。文化认同教育涉及个体对所属文化群体及其文化进行内化并产生归属感,获得文化意义上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
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旨在通过课程实现幼儿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社会规范及精神价值认知与理解的教育目标。新时代的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应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灵魂和世界情怀的时代使命。
1. 体现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认同,不仅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寻根问祖,还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当代中国社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旗帜,并以此引领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是每位幼教人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2. 形成精神内核:中国灵魂
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能够赓续文明,强盛不衰,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引领与灵魂支撑。中国灵魂形成于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积淀、传承、演化和变革之中,是历朝历代全体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属和生命追求。中国灵魂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先义后利;统一高于分治,集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曾提出,中国幼儿教育的使命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本质上是指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坚守文化认同、凸显中国灵魂,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拥有宽广视野:世界情怀
文化不仅具有同质性,还具有多样性。幼儿园教育应包括能引导儿童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形成初步理解的多元文化内容,使儿童能够接纳和尊重组成这个社会的不同文化,发展多元文化的意识和理解能力。基于此,我们既要继承华夏文明,恪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其他文明成果,借鉴国际教育先进经验,在融汇中外百家之长中不断创新发展。
影响幼儿建立文化认同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别、年龄、职业、种族、语言等。幼儿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文化特征,这表明他们正在形成身份感。然而,当前幼儿文化认同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些偏差。
其一,对文化认同教育内涵的理解浅表化。在开展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过程中,一部分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认为,文化认同教育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窄化了文化认同的完整概念。我们常常在幼儿园走廊里看到红灯笼、汉字书法、剪纸、山水画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儿童作品,有些人以为这就是文化认同教育。如前所述,文化认同不仅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情怀等。
其二,文化认同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化。有些幼儿园从幼儿入园开始,就指导幼儿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且要求师生熟读熟记,甚至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参照内容。这种教育出发点有其可取之处,但“填鸭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忽视了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阶段。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有些体现传统文化的儿童作品,多是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幼儿简单模仿教师的作品进行创作,没有产生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共鸣。
其三,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课程的理论化。有些幼儿园在开展文化认同教育时,常常出现以“理论指导理论”的现象,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操路径。如在认知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时,有的教师把关注点放在讲授文化内涵及自然现象等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没有从幼儿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让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探究发现来感受节气特点与自然变化。
文化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系统的课程设计作为基本保障。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课程的逻辑框架包括课程目标、特点、内容和评价等(见图1)。在此框架内,最重要的是优先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1. 课程目标
幼儿的成长是身心全面、整体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各要素应有机统一、发挥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及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应将文化认同的深厚内涵渗透在幼儿园课程目标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园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切性。
我国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作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2012年,我国台湾地区颁布实施《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提及“建构幼儿文化认同”,认为文化认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有机会从自己的文化出发,进而包容、尊重及体认各种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基于此,幼儿园的课程目标设计必须遵循保育和教育目标的基本原则,并在课程目标中有机融入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让幼儿对其自然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2. 课程特点
以幼儿年龄特点为设计依据。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课程应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综合设计,分阶段满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小班(3-4岁)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应以直观感受为主,重在萌发兴趣,让幼儿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中班(4-5岁)幼儿感官能力增强,动作能力明显发展,最明显的变化是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幼儿教师要注意多角度拓展幼儿的好奇心,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幼儿去探索、了解新鲜事物,丰富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大班(5-6岁)幼儿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对事物的观察开始具备目的性和标准性,其学习的主动性也在不断增强,喜欢做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并具备合作意识,在此阶段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整合能力,给予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内化与呈现。
以多领域跨学科为内容。幼儿园课程建设首先应遵循国家政策要求,有针对性地融入本土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健康领域,融入传统的民间游戏丢沙包、老鹰抓小鸡等,让幼儿在体验民间传统游戏乐趣的同时,促进其平衡机能的发展;在语言领域,鼓励幼儿大胆描述,扮演“家乡代言人”的角色,真正使幼儿在活动中想说、敢说、喜欢说;在社会领域,给幼儿讲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引导幼儿传承传统美德;在科学领域,将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成就纳入教育活动内容,如万里长城等;在艺术领域,可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尝试制作泥塑、画水墨画、自制兵马俑、设计京剧脸谱等,使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大胆表现与创造,体验创作的乐趣。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发展个人认知能力,同时逐渐建立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对幼儿而言,游戏是培养未来公民的“社会实验室”,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试验”社会角色,并使其具有文化的特质。以我国传统儿童游戏为例,拔河、打弹弓、滚铁环、抽陀螺、放孔明灯、过家家、骑木马、丢沙包、跳方格、跳绳等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其渗透到幼儿园教学中,使幼儿对民间特色文化有更深刻的感知,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加深对文化认同的理解。
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阵地。园所是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实践基地,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应从游戏设置、环境创设、问题引导等方面融入文化认同教育元素,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以更适切的方式向幼儿展示和传播文化认同的信息。幼儿所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应主动加强与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让家长或社会文化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建构,如邀请民间技艺传承人或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示范制作风味小吃、用乡土材料制作玩具等,为幼儿带来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体验,增强文化归属感。
以反偏见内容为有益补充。由于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幼儿可能会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方面存在一些偏见。据研究显示,幼儿会表现出文化偏见的“错误认同”,如在美国生活的幼儿很少把黑肤色的人与积极的特征联系起来。幼儿的偏见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媒体、书籍和充满偏见的言论等。基于此,幼儿教育中的反偏见课程不可或缺,其意在促进文化的包容性,并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积极环境,以培育一个更加公平、互相尊重的社会。
3. 课程内容
不同民族和国家常常以自己的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习俗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文化符号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与重要载体。幼儿文化认同主要包括习俗文化、语言文化和精神文化认同等内容。
习俗文化认同。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幼儿园文化认同课程可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幼儿了解古人过节玩什么、吃什么、做什么。结合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幼儿熟悉的内容,如饮食的营养搭配、服装的颜色风格、古人住的房子等,结合数学、阅读、艺术和身体等领域内容,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丰富的课程让幼儿感受习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文化认同。中国是一个语言丰富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言文字。幼儿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园内、社区内的植物随着四季更替产生哪些变化,感知晴雨交错时天气带来的影响,如描述幼儿听到的雨声可以是“滴滴答答的”,打雷可以是“轰隆隆的”,太阳照在皮肤上可以是“热烘烘的”等,从而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及所观察的内容,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积累更多语言和思维经验,逐步感受、理解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精神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民族精神教育就是铸魂工程,除了知识与观念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综合利用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使幼儿把这些认识和观念转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例如:组织幼儿参观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景区,引导幼儿了解人物生平、建筑文化及历史文化;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民俗民歌、古典诗词等融入绘画、书法、诗歌、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让幼儿在体验各种色彩、声音、图像、姿态、旋律、表情、动作中感受美感和提升认知。
4. 课程评价
幼儿学习的不是书面的符号化知识,幼儿园的课程评价不同于中小学课程评价,是通过行为观察、作品分析、学习记录等手段进行的一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幼儿分出优劣或者排序,而是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明确课程需求,调整和改进活动,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并采用多种方式与形式。对幼儿的系统观察不仅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具体的观察内容,还要综合运用叙事法、取样法、评定法、检验表法等系统观察方法。幼儿尚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自己,主要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且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感受。从简单的想法到复杂的思考,从一个字到长句子,从涂鸦到形象画作,每一段成长都是循序渐进、有迹可循的,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课程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对文化知识获取程度的考查,还应把幼儿在保育、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纳入评价范围,同时也应检视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的理念是否渗透到幼儿在园所能感受到的全部环境中。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