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大家好才是真好”:城乡学校教育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探索
最新动态
“大家好才是真好”:城乡学校教育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探索
2024-08-283


本文共5795字

阅读约需9.5分钟


强新志,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裴红霞,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

李红霞,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在追求更广泛意义上的效率与公平的新时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如何促进城乡学校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联合山区12所学校,历经10年的探索与研究,建构了城乡学校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在这期间,他们的发展理念是什么?探索出了哪些新机制和新经验?一起来看——



2014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石外集团”)与石家庄市行唐、灵寿、平山、赞皇、井陉、元氏6个山区贫困县的12所义务教育中小学建立了“城乡学校教育帮扶共同体”(以下简称“帮扶共同体”),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九大帮扶工程”为推进路线,开展“手拉手、面对面、订单式、紧密型、全方位、常态化”的10年持续帮扶。帮扶共同体现已形成了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办学活力充分激发、区域教育生态良性发展的新机制和新经验,拓展了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教育精准帮扶实现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以“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发展理念为价值愿景



帮扶共同体秉持“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共生性生态发展理念,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区域教育生态改善相关联,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追求和谐共存、协调共生的生态友好式发展,在达成深度价值共识和目标引领之下,形成了统一的教育帮扶实践行动。


1. 从办“一所好学校”转向带动更多的学校“一起好”


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只需要“做好自己”,把学校里的事情处理好,让师生发展好,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学校”。新时代的“好学校”需要重新定义。真正的好学校,不仅能办好自己的事情,还能引领、协助、驱动其他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不仅自己好起来,还要与大家一起好起来,做有社会担当的学校,与其他学校一起走向“共同富裕”。因此,构建帮扶共同体旨在从办出“一所好学校”转向带动更多的学校“一起好”,共同实现高质量卓越发展。


2. 将学校竞争性发展战略转向追求公平的学校协同发展战略


传统意义上的“名校”,将其他学校视为竞争性对手,办好、做强自己是其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学校虽然在教学上有业绩,在考试上有成绩,在竞争上有优势,但并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想要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因为这样的学校只能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更稀缺,让广大学生“上一所好学校”更难。帮扶共同体坚持走出校门办教育,与其他学校一起携手发展,建立协同共进关系,先发展起来的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贫困地区的学校共同发展,从而有效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 将“教书育人”主业转向担当立德树人与助力区域社会整体性发展双重使命上来


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追求独善其身,不太关心其他学校好不好,也不太关心学校之外的社会事务。从长远来看,学校应是区域社会的文化重器,是民众关切的焦点,更是联系家庭未来和社会未来的结点,学校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当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振兴。可以说,一所学校在区域社会承载的功能不仅有育人功能,还应有多元的社会功能。帮扶共同体站在社会需求的立场上,审视自身的功能和发展定位,联合其他学校形成学校联合体,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带动区域社会的整体性发展。


以学校共同体建构的管理帮扶为机制保障



帮扶共同体坚持志愿帮扶、常态帮扶,规划制定了“十年帮扶计划”和“九大帮扶工程”,不断探索城乡学校共生、共建、共享、共赢的有效机制,运行机制的规范健全为帮扶共同体科学有效地推进、实现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与管理保障。“九大帮扶工程”分别是:“校长素质提升”“教师素质提升”“同步教学”“创新人才培养”“阳光小讲台”“城乡学生手拉手共成长”“职业规划”“不出校门放眼世界”“爱心助学捐赠”。


1. 共生的目标发展机制


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把“分外事”变成了“分内事”,关系的改变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意义,实现了帮扶性质的内在改变,也使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形成了内在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石外集团以“共同创业、共同成长”为目标,将山区12所中小学作为学校发展共同体纳入石外集团统一管理,实现了城市学校和山区学校的共同进步。对于山区学校而言,共同体的模式有助于共同学习,迅速成长;对石外集团而言,帮扶山区教育也是学校的二次创业。学校共同体的紧密型、一体化组织协调机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石外集团教育帮扶目标的实现。


2. 共建的组织协调机制


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改变了以往的“随机帮扶”和“阶段性帮扶”,牢固树立“长期帮扶”和“常态帮扶”的理念,坚持久久为功,努力追求实现教育扶贫精准、可持续。在帮扶之初,集团就成立了“山区帮扶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将山区学校帮扶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和实施。针对山区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帮扶措施,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常规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日常性稳定的实施制度和协同机制。


3. 共享的资源配置机制


帮扶共同体将单向输出变为“共同体”的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中最大限度地创造和实现资源价值。共享的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管理制度资源、教学观念资源、优质师资资源、课程建设资源、硬件技术资源、国际交流资源、图书物质资源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对山区学校全面而深度融合的教育帮扶。


4. 共赢的效果激励机制


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使所有参与其中的学校和主体都能有真实的获得感,实现成长和发展,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方向,这也为该模式注入了持续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宏观层面共赢,体现在城乡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县域教育、区域教育之间,形成了彼此推动、辐射带动的整体良性生态效应。微观层面共赢,体现在城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在帮扶中实现了相互激励、相互给予、共同成长。


以教育观念改变的精神帮扶为首要任务



山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阻碍是教育思想、管理观念和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现代办学新思想、新观念,不能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山区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取得实质性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学校文化建设是精神帮扶的具体着力点。创建学校文化就是植入一种价值观、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激发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引领学校自主、持续、健康发展。帮扶共同体通过组织山区校长外出考察、专题培训、专家实地咨询指导、校长交流分享与展示等途径革新12所山区学校文化,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学校文化。如今,12所山区学校均获得“石家庄市学校文化建设实验校”称号,10名校长出版学校文化建设个人专著,使学校走上了内涵式发展之路。


以能力素质提升的动力帮扶为关键突破



主体能力不足在根本上制约了山区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的整体发展。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坚持“能力为本”,通过系列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山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将能力建设和提升作为帮扶的关键支点,使这一帮扶模式成为一种追求主体素质提升的内生动力型帮扶。


1. 种子教师培养计划抓准骨干


本项目开展“百名种子教师三年培养计划”,通过城乡教师同伴互助,实现“一对一”精准指导,扶植一批山区骨干教师并发挥其带头作用,引领山区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为给山区学校培育核心骨干,石外集团通过骨干教师与山区种子教师“做朋友、常联系、共学习、严要求”,逐渐探索出一条“三课一文+主题研学+同伴互助交流”的有效培养骨干模式,创建了一支“自主性与互助性兼容、多元化与专业化并济”的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实现了对山区种子教师的同步、全程、跟踪式的培养。仅2021年,石外集团骨干教师就为山区种子教师开放教学示范课185节,开展师徒同课异构活动331次,种子教师112人参加展示汇报课。2016-2022年,石外集团共完成两批250名种子教师培养,种子教师逐渐成长为山区学校骨干,在山区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2. 暑期集中培训抓全员


2014-2023年,石外集团连续10年在暑假对12所山区学校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学科+通识”“技能+理论”“教育+教学+科研”的立体化内容设计,按照“诊断-设计-实施-总结-跟踪”的“五环节”程序,形成“专家讲座+学科研究+集体备课+教师展示”的有效培训模式,累计培训8416人次。本项目坚持专题培训抓精准,面向不同人员、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开展分类专题培训,仅2021年就先后组织山区教师开展“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小学部编教材”“建党百年红色思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双减’背景下作业质量提升”等各类线上专题培训11次,山区教师4400多人次参加,累计学习34000课时。


3. 同步教学抓日常


为了让帮扶深入山区学校的常态化教学工作,本项目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同步教学工程,在每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辅助开展“走下去”“请上来”“送微课”“影子培训”等活动,推进各方面工作同步有序进行,实现了“五同步”,即城乡学校理念同步、教学计划同步、集体备课同步、教学进度同步、教学评价同步。本项目开展以“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为内核,以教学关键问题为载体的教育实践研究。2020年开始,石外集团通过“云视讯”平台面向山区教师开放常态课堂,形成了“日日网络直播常态课、周周线上联合教研、月月线下示范观摩课”的同步教学新模式。仅2022年3月就线上开放常态课89节,促进了山区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提高了集体教研质量。


以学生健康成长的全方位帮扶为落脚点



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通过教师的全员性、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参与,力求实现“彻底帮扶”,最终实现山区学生的全面、充分、健康发展。


1. 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针对山区学生特点和山区学校实际,石外集团与山区学校形成合力,充分挖掘当地乡土资源,开展社团活动、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励志教育等帮扶工作,带动山区学校社团建设和校本课程研发,打造适合山区学校的校园活动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促进山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石外集团常年派出体育、艺术教师,指导12所山区学校实施体育、艺术课程,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帮助6所山区小学建成“一亩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实践课程的综合开发,深入实施劳动教育。


2. 实施“职业规划脱贫工程”


石外集团引导山区学校扎实开展“学生规划教育”,引领山区学生设计、规划个人的“职业教育-技术成长-特长就业-改变人生”的成长成才之路。石外集团成立了职业规划脱贫指导委员会,定期对山区初中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并与职教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山区学校成立“生涯规划办公室”,研发“生涯规划发展”校本课程,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鼓励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努力使山区学生初中毕业后都能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中专)继续就读。仅2020年,石外集团就组织山区400名学生到职业园区研学,组织市职教园区专业教师100余人次走进山区学校,面向2000多名9年级学生开展10余场职业教育咨询。2022年,6所山区学校初中毕业生的高中入学率达99%。


3. 推动国外师生走进山区学校


石外集团先后与22个国家的203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每年友好学校师生互访交流近千人。集团每年定期组织这些国外友好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到山区学校与师生进行交流,加强针对山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让山区学校的师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触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887名师生走入山区学校,让12所山区学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从无到有,开始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化教育的时代潮流。


4. 开展高中学生“阳光小讲台”志愿支教活动


石外集团每年组织高中生全员深入山区中小学校开展“阳光小讲台”支教服务活动,高一、高二学生每人20小时,高三全体保送生为期一个月。高中生到山区学校后,走进班级,参加励志教育主题班会,与山区学生讲人生、树理想、畅未来。他们走进课堂,登上讲台,说知识、讲学法、激兴趣。他们走进生活,与山区学生同吃同住同锻炼,谈思想、交朋友、定目标。高三保送生在山区学校支教期间,要完成“上好一节学科课、上好一节主题德育课、深度帮扶一名同学、开展一次励志活动、每天写一篇工作日记、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信”等“六个一”服务项目,帮助山区学生树立理想、做好规划,帮助山区学生在学习上、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实现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对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了解,激发了社会责任感。


5. 开展“城乡生活互体验”活动


石外集团每年组织学生与山区学生开展“城乡生活互体验”活动,城乡学生在同伴交流中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本项目组织山区学校学生到集团参加读书节、健康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校园活动,山区学生入住石外集团学生家庭,城乡学生充分交流,建立友谊。本项目利用暑期时间,组织石外集团学生及家长深入山区学生家庭,体验农家生活并与山区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城乡学生共同成长。


以学校政府间需求匹配的政策推动为条件支撑



帮扶共同体的相关主体之间,尤其是城市学校、山区学校与政府之间的需求匹配和利益契合,为该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城乡学校共同体通过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方式,推动省精神文明办、市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精准帮扶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


石外集团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在2019年举办的第四届中美省州立法机关合作论坛上,石外集团围绕“教育与未来”议题,向中国16个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和美国10个州的议会领袖介绍了教育帮扶的经验。


帮扶共同体模式在山区教育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继续秉承“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影响带动城市优质学校携手更多的乡村学校,让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广泛的作用,为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教育根基。



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成果名称:

优质均衡发展中城乡学校教育帮扶共同体实践模式探索

成果完成者:

强新志,所在单位为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

其他成果持有人:

裴红霞、李红霞、葛东莲、任克茵、王苗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