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基于上海市实验学校三十年教师自主培养实践
最新动态
基于上海市实验学校三十年教师自主培养实践
2024-08-164


本文共4645字

阅读约需8分钟


徐 红,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
马季荣,上海市实验学校党委书记

陆如萍,上海市实验学校科研室主任





上海市实验学校前身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1987年成立以来即承担着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的任务,采用从小学到高中十年一贯的弹性学制,致力于通过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等综合改革研究,培养全面发展且个性充分展现的学生。

上海市实验学校在30多年办学实践中,始终将研究型教师培养作为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针对学校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教师实证研究能力、学科教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为指向,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设置多类别培养项目,逐步形成了“研究先行-项目驱动-信息赋能-评价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




研究历程
聚焦教师成长,解决发展难题


本研究针对学校实验不同阶段任务所面临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出对应的兼顾教师全体、群体与个体发展需求与动机的解决策略,借助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在三个发展时期分别有效地解决了实验进程中教师面临的三大问题。


在实验初创期(1987-1999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提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政策背景下,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如何通过构建十年一贯制课程、自编教材,帮助学生提前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顺利进入高校。在这一时期,学校主要以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学生个性研究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教材研究能力。


在实验发展期(1999-2010年),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办学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学校师资结构及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如何根据国家课改要求,重构、实施学校三类课程,挖掘学生潜能,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学校通过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进行分层分类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引领教师成为学生个性的研究者、引导者。2000年前后,学校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全面记录教师成长过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数据资源。


在实验深化期(2010年至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背景下,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早期精准识别与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落实因材施教,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时期,学校继续深化学生个性研究和课程研究,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助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大数据,发掘教师优势潜能,匹配适合每位教师的发展项目,培养教师成长为各岗位、学科的领军人才。


核心成果
项目驱动实践,强化能力培育


学校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为教师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和优质平台,设置多类别培养项目,形成了“研究先行-项目驱动-信息赋能-评价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见图1),校内培养与校外进修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开展教育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以教师实证研究能力、教研能力提升及个体优势发展为指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生潜能发展与个性跟踪记录系统,通过学生创新潜能识别与培育等项目提升教师实证研究能力;通过教与学变革研究等项目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通过学科领衔教师培养等项目挖掘教师优势潜能,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良好生态。


1

提升教师实证研究能力的项目



学校从认知、情绪和人格三个方面建构了完整的“学生个性分析模型”,为学生个性跟踪记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三叶草生涯发展模型”(由价值、能力、兴趣三部分组成),学校建构了识别学生潜能优势的分析模型:学生志趣=兴趣+能力+价值。学生志趣强调的是通过学习把兴趣变成能力,让能力通过平台升华为价值观,而这一志向和价值观正是学生未来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学校还提出和建构了中小学生创新潜能识别与培育的实践模型,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性环境三个要素,三者相互关联,统一于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1)项目驱动:通过研究学生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学生潜能发展与个性跟踪研究项目。学校始终坚持开展“学生个性跟踪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研究学生、以研促教的能力。教师从认知、情绪和人格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完善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的整体性认识,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从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学生创新潜能识别与培育研究项目。为落实国家拔尖创新人才识别与培养的要求,自2010年起,学校持续开展“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项目,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学习空间开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策略改进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形成了“理论学习-教学指导-效果评价-反思改进”的人才培育路径,扎实推进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学校从教材、课程、教学等方面探索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校友反馈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学校围绕“课程教学”等维度进行问卷设计、开展结构式访谈,全面了解学校育人效果。教师在研究中提升了问卷编制、结构式访谈、数据分析等调查研究能力。


(2)信息赋能:学生潜能发展与个性跟踪记录系统


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做学生个性记录,并开展学生个性特点记录与分析的实证研究,从纸质记录到数字化平台记录,从初始的简单记录到按照指标归类记录,目前使用的是第四代移动端“学生潜能发展与个性记录跟踪系统”。新系统依托学生个性分析模型,确保教师更科学精准地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并新增数据可视化功能,能够自动生成学生个性雷达图,使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


2

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的项目



学校构建了包括接受习得性学习、研究发现性学习和交流分享性学习的“三位一体”教师学习范式。市、区级教师培训多采用“接受习得性学习”,而校本培训将“研究发现性学习”与“交流分享性学习”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鼓励教师研究学生、课程、教学、环境和自己,实现师生良好互动、共同发展。


学校还通过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因素,建构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测评结构模型,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归纳概括为核心能力群和外生能力群,核心能力群包括知识提取、教学监控与教学执行能力,外生能力群包括教学效能感、教学个性与职业性向(见图2)。 



(1)项目驱动:通过对学与教的研究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


教与学变革研究项目。学校以教师生涯发展六阶段理论为依据,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展示,形成包含新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青年教师展示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班主任竞技课的“五课”教学展示。学校开展“学科发展年”研修,以教研组为核心,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为期一年的研修活动。教师在研修中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成果逐渐孵化为校、区、市级课题等。


课程开发与改革项目。建校初期,在整体改革实验的大背景下,学校自编与十年一贯学制相匹配的学科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后,随着实验逐步深入,逐渐形成了由核心课程、学养课程和特需课程三类课程组成的学校课程体系,教师也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不断成长。2020年,学校加入上海市课程领导力研究项目,深入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育德能力提升项目。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加强德育科研,指导育人实践,学校设置了教师育德能力提升项目。通过师德专题教育、班主任主题研修及德育科研,让教师深化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到因材施教,将所学用于育人实践,这主要包括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全员导师育人。


(2)信息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系统


学校基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测评结构模型,开发了精确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建立起动态教育教学质量检测系统。系统基于真实课堂,测评者可从知识提取、教学调控能力、教学执行能力三个维度对相应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根据诊断报告,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学校根据测评结果开展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提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的项目



学校根据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从校本实际出发,建构了教师生涯发展六阶段理论,将教师生涯发展划分为职前教育期(入职前)、入门见习期、热情建构期、专业发展期、稳定更新期和消退离岗期六个时期。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大数据,充分考虑教师个性差异,学校以学校教育中所需的不同角色为依据,发掘教师的优势潜能,构建了教师个人成长路径模型,为每一位教师匹配个体特色发展项目,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发展路径(见图3)。这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特色项目构建的依据。


(1)项目驱动:高阶磨砺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学科领衔教师培养项目。学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大数据分析教师专业特长,将对学科有深度研究的教师推到发展前沿,使其在指导学生特需发展、助力学生成长的同时,领衔学科组教师成长,最终成长为上海市知名的学科领衔专家团队。例如:学校以建模团队和科创团队为基础,带动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综合理科教师的成长,并形成了综合理科实验研究成果。


管理能力提升项目。作为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校积极承担优质品牌资源辐射示范任务,为上海市新办、委托管理13所学校,托管学校类型涵盖所有学段公办学校。学校以“总校优秀教师-学校中层管理-集团校挂职校领导-集团学校校长”为培养路径,先后为集团学校培养了13名校长。


卓尔不凡高端教师培养项目。学校根据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设置了卓尔不凡高端教师培养项目,以市级专家导师带教为主,根据特级教师后备(学员)的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带教,为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发展平台,打通特级、正高级教师的培养通道,全面助推教师成长为教育集团未来学科高地的建设者和领衔者。


(2)信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学校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包括教师的理论学习、学生研究、教学研究、生涯发展和成果呈现5个模块11个栏目,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记录,生成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助力教师自我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路径。



成效与创新
推动经验输出,引领教师培养


经过30多年实践探索,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及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被市教委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校培养了一批研究型教师,多位教师出版专著,晋级特级、正高级教师,并为集团校培养输送了13名校长,为上海市师资培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教师发文、课题立项数量和质量整体明显提升,教师人人参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辐射和推广,形成了职前、职初教师培养模式,成为区域化培训示范基地。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生涯理论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丰富了教师发展理论。二是建构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探索出研究型教师培养新范式。三是将成果经验打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样板。


未来,学校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同时,将继续以出一流的学生、出一流的师资为目标,以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实验项目为载体,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深入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个性化发展项目,打造市级教育教学名师;有效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高端师资培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能量场,形成有效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学习成长路径。



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

研究型教师培养创新之路——三十年校本自培实践

成果完成者:

徐红,所在单位为上海市实验学校

其他成果持有人:

马季荣、陆如萍、瞿祖芳、陈慧、范莉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