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幼小衔接的上海创新:建构小学课程行动框架
最新动态
幼小衔接的上海创新:建构小学课程行动框架
2024-08-123


本文共5135字

阅读约需8.5分钟


陈群波,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综合教研员

谭轶斌,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儿童,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小学,是儿童接受正规的启蒙教育的始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过渡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密切关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一头热”现象,从2007年开始,带领全市各小学回归教育本原,从“理念倡导”到“课程主导”,形成并完善了双向靠拢、双线并进、双段联合等工作经验,将幼小衔接课程化,全面而系统地建构了幼小衔接的课程行动框架,旨在推动小学用符合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的课程教学,助力儿童入学适应和健康快乐成长。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相关政策文件和几十个指导性文本,从2008年起先后被写入上海市小学课程计划和市教育部门工作要点,连续举办“在做做玩玩中学习”“遇见好玩的学习”“重视入学适应 做好科学衔接”等面向全国的专题研讨与成果推广活动。




促进幼小衔接课程行动的探索动因



1. 破解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学习等适应性挑战。同时,由于学业压力下移到幼儿园和小学,家长过度焦虑和过分重视入学知识准备,引发补课、抢学、学习负担下移等“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疾。扎实做好幼小衔接是破解问题的一剂良方。


2. 突破形式衔接的行动惯性


为做好幼小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在理念宣传和幼小互访活动等方面均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然而,以往幼小衔接往往侧重于“形式衔接”,这主要表现为:首先,未能准确把握幼小过渡期学生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未对儿童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关注;其次,以幼小结对、参观互访、整理书包等行为上的衔接为主,指向学生学习的课程教学衔接不够,心理与社会衔接不足;再次,幼儿园入学准备探索较多,小学主动衔接幼儿园较少,双向衔接不够。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尊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以小学为重点、以课程为载体推进幼小衔接,从简单关注行为改变的形式衔接走向关注小学生角色改变的实质衔接。


3. 顺应课程衔接的改革趋势


我国历来重视幼小衔接教育,但义务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小、中、大班课程尚缺少一体化思考与设计。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强调小学一年级设置衔接性活动课程,小学起始年级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出台,更是为小学从课程教学入手实施幼小衔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促进幼小衔接课程行动的实践历程



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针对幼小衔接中的薄弱环节,以小学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坚持专门的衔接课程和国家课程教学双线并进,促进学生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全面适应。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16年探索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1. 2007年起设置“学习准备期”,缓解幼小断层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生面临多种因幼小断层带来的入学不适问题。为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发展过渡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建研究共同体,开展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和需求调研,分析入学不适成因;同时,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环境应激理论,探索学生学习规律,提出促进幼小衔接的课程主张,初步形成衔接性综合活动与国家课程教学双线并进的衔接。


为缓解幼小断层问题,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主动衔接,在广泛听取专家、校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于2007年发布了《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明确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设置2-4周的“学习准备期”,2007学年在50所“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学校试验,2008学年开始在全市900多所小学全面推行。为使“学习准备期”的实施有序、有效,上海市研制了《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意识,注重兴趣激发、活动体验、习惯培养和社会适应,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学习准备期”的课程包括综合活动和学科课程,综合活动强化主题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学科教学强调放慢教学进度、控制节奏、精简内容等。 


2. 2011年起推行“快乐活动日”“零起点教学”,回归学生学习


“学习准备期”设置了专门的一段时间用于开展入学适应教育,产生了一定效果,但2-4周的“学习准备期”结束后学生依然会面临新的断层问题。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却以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作为教学起点,导致教学要求被拔高,教学进度被加快。如何在国家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合理控制教学与评价要求,如何贴近学生的原有基础与生活经验,让日常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成为该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上海市教委于2011年研制了《上海市小学实施“快乐活动日”指导意见(试行)》,引导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每周用半天时间,集中开展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综合活动,支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锻炼、学会合作,在体验中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强身健体。



在国家课程要求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于2013年研制颁布《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小学“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有效控制教学和评价要求,合理安排内容梯度。重点以分年级教学基本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研制为抓手,把控教学要求,推进“零起点教学”;构建指向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的评价框架,开发分项等第评价标准,探索融入学习过程和关注学生体验的评价方法,用“等第”与“体现等第内涵的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馈学生学习状况。“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梯次从试点区校到900多所小学,从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向所有课程扩展。


3. 2017年起试点综合活动课程,变革教与学方式,促进素养培育


随着促进幼小衔接课程行动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课程助推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素养培育。在全面常态化实施“快乐活动日”“零起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综合活动目标性、系统性不足和国家课程教学体验性与活动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教研团队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立足体现衔接性的综合活动课程与国家课程,进一步强化课程的生活化、活动化与综合化,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为顺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上海市教委于2017年总结“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实施经验,将综合活动课程化,并将衔接课程延长至小学一、二年级,探索推行“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全市先后遴选组建了3个整体试点区和3批共90所市级试点校,聚焦关键问题,联动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上位引领性的指导纲要、中位指导性的实践指南、下位操作性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与活动案例,为学校建设综合活动课程提供立体、系统的指引和参照。


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坚持立足儿童视角,借鉴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从学生经验基础和认知发展需求出发,基于单元视域重构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组织的生活化与情境化、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习过程的体验性,积极倡导“做中学”“用中学”,以自主探究和深度实践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认知建构中发展素养。





促进幼小衔接课程行动的主要成果



通过16年的持续探索,上海市形成了促进幼小衔接的课程主张、小学低年级课程行动指引、两类课程协同实施路径与课程推进机制,实现了从认识到设计再到行动的一体化构建与一致性转化。


1. 确立了促进幼小衔接的课程主张


上海市的幼小衔接课程行动遵循儿童发展连续性特征,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宗旨,以提供适合学生的课程为关键,以核心素养衔接、课程内容衔接和学习方式衔接为抓手,注重从形式衔接走向实质衔接,从而让小学通过实际行动缓解和消除幼小断层,从“培养适应教育的学生”转向“提供适合学生的课程”,助力学生从生理层次适应稳步过渡到心理层次适应和社会层次适应。


2. 架构了小学低年级课程行动指引


为做实“三个衔接”,向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我们系统设计了小学低年级课程行动指引: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价值核心,立足专门的衔接课程和国家课程两大实施载体,强化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三个实践导向,落实全面适应、多维关联、凸显经历、评价伴随四个行动要点。


在四个行动要点中,“全面适应”强调围绕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适应需求,支持学生感受、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向往、热爱小学生活与学习,初步建立角色认同、集体意识和归属感,逐步形成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的核心素养。“多维关联”强调关联幼小两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关联学生已有经验,关联学生生活。“凸显经历”强调采用游戏、情景模拟、绘画、儿歌、故事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亲历实践、自主探究、自信表达,支持学生“在做做玩玩中学习”。“评价伴随”强调将评价融于学习活动中,关注活动表现与学习成果,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变化和进步。


3. 构建了课程协同实施路径


专门的衔接课程与国家课程互补互哺、互促共进,共同服务于幼小衔接。互补既是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相互补充,又是知识性学习与社会性成长的相互补位。互哺指两类课程的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与探索共进。


设置专门的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上海市通过整合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等,统筹使用相关课时,设置专门指向幼小衔接的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养培育要求和入学适应需求出发,确立素养导向、关注经历的课程目标,以源自学生生活的主题统整活动,架构了“领域-主题-活动”三级内容体系,构建了以情境与问题、体验与感知、合作与探究、表现与交流为关键环节,强化问题解决的主题式综合活动设计框架,在体验式、任务式、探究式等多元有趣的活动中,支持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逐步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


在国家课程教学中渗透落实。上海市重视在小学低年级国家课程教学中强化入学适应教育,科学把控教学与评价要求,合理安排内容梯度,积极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探索形成了支持“零起点教学”的实践路径与策略,合理控制学习要求,比较分析两个学段相关课程的内容,促进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连续、进阶发展。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学习任务和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样态,注重学生自主建构的体验式、探究性学习,形成了情境创设、任务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支持等方面的路径、策略和案例。构建了指向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的分项评价指标,提出了课堂提问、随堂练习、作业及表现性评价等评价方法与策略,建立了“等第+评语”为主要内容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形成了伴随教学全过程的预调控、即时调控和延续调控技术,更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诊断和改进功能。


4. 建立健全了课程推进机制


为使幼小衔接课程行动科学稳妥地落实到全市每一所小学并让每一个家庭受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各阶段坚持研究与行动并举,形成联合教研支撑、多级指引支持、点面梯次推进等机制,营造促进幼小衔接的小学低年级课程新生态,并先后研制发布了《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同时,基于试点探索经验研制了《上海市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践指南》《在做做玩玩中学习: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指南》《课堂变革悄然发生:上海市小学教与学方式变革实践研究成果集》等各类实践指南与工具支架。配合政策推出的指导纲要、实践指南和典型案例,成为各小学深入实施幼小衔接课程的关键支撑。


上海市小学阶段推进幼小衔接的改革举措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16年的持续探索成效渐显。学生进入一年级后能够较快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其任务意识、自理能力、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表现能力等得到更好锻炼,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社会适应得到有效培养。小学教师的衔接教育意识得到强化,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本市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沪教委基[2022]33号)相继颁布执行,一场深化幼小科学衔接的攻坚行动已经展开。上海市正聚焦重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衔接课程与教学研究,优化课程实施支持系统,推动小学课程教学改革走向纵深。



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

旨在促进幼小衔接的小学课程行动

成果完成单位: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