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谢维和:谱写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①
最新动态
谢维和:谱写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①
2024-08-128


本文共1775字,阅读约需3分钟



7月25日,中国教育学会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学会会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10位与会代表结合教育工作和各自工作实际,畅谈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和落实举措。现推出“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专栏,陆续刊发与会代表发言。

今天,分享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的座谈会发言,一起来看→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为我们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任务、路线图与前景,为中国基础教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让我们对以往几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显然,自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包括对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其实质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从时间节点的顺序,我们可以发现,这条轨迹中的若干主要标志性任务,包括早期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义务教育“普九”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改革以及在深化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等,从整体上呈现出一个从管理体制改革到教育教学改革,从宏观层面的制度更新到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非常严整的内在逻辑与丝丝入扣的衔接机制,进而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乃至于整个教育强国的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且,几十年来基础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丰富经验,特别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思想,以及不同阶段前后相续、各个领域彼此呼应的中长期规划,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渐进性与重点突破、中央与地方、同一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改革发展模式等,也都十分生动和有力地证明了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实践证明,基础教育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行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基础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次历史性的制度与实践创新,是对基础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它不仅是适合中国国情与实际的,同时也是对世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项贡献。当然,某些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现代化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现成的道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比较完善的体系,体现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定规律。它们可能是一条比较成熟的道路,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内容。但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的道路也不止一条,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不同国家在本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也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与模式。中国基础教育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初步的成功实践和显著成就,包括在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教育观、价值观、知识观与人才观等,就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图景和新特点,创造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态。据笔者了解,这些经验与模式已经受到有关国家教育同行与相关机构的关注。在某些国际组织看来,如果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若干改革项目能够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那么它对其他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也会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因此可以认为,基础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丰富了世界基础教育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也为不同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与实际的基础教育模式与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

当然,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基础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很多困难与挑战、难点与卡点等,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正如《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所指出的那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而且,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比较明显,基础教育在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以及服务高水平开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等,仍然是基础教育需要持续改革与不断探索的任务。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则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格局性的变化,一方面,基础教育承载了新的责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系统也形成了新的制度性变革,为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扩优提质提供了新的体系与基础等。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基础教育的功能与意义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我们不难发现,今天基础教育的功能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外溢性”,其价值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例如:如果说21世纪的科技领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革或革命的话,那么从科学革命的历史与规律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已经成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文化基础与必要条件。换言之,基础教育对一代新人的培养、对人类知识进步与科学革命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并且是科学革命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与先导。由此,也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对科技创新及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特别意义。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目标与取向。由此,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内涵与外延将获得新的规定性,进而充分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基础”的价值增值,以及对整个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新的功能与意义。换言之,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正在获得和形成一种新的“基础性”。这种新的“基础性”既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本身发展逻辑的内在走向。这种新的“基础性”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之一,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质量观,一种更加恢弘的办学格局,进而从整个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趋势与目标谋划基础教育与学校的改革发展。这种新的“基础性”也必将带来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创新,包括中小学的职能、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与评价等。在不断加强与保持中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一系列新的要求正在促进基础教育进行新的变革,包括五育并举与融合、校家社的相互协调,以及科学教育的新模式等。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的强调等,以及中小学与社会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与合作,都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知。这些变化无疑是对基础教育的一次非常深刻与根本性的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职能的一次新的丰富和拓展,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所有这些,既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续篇,并谱写推进基础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努力建构人类文明中基础教育的新形态。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