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育人方式改革的上海探索
最新动态
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育人方式改革的上海探索
2024-08-054


本文共5600字

阅读约需9.5分钟


张 治,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原馆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刘小龙,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 

徐冰冰,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员,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长期以来,中、高考招生基本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学生过程性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无法在升学录取中得到有效体现,导致唯分数论和应试教育盛行。2013年,上海市率先启动“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改革,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下简称“综评”),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两依据一参考”指招生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学生综评结果,对考生进行择优录取。在实施综评过程中,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管、怎么用等一系列问题是落实综评全面育人价值导向的关键。


本项目组自2013年起,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牵头,联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在综评的理论、政策、实践、技术和推进策略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上海市综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横向协同、上下贯通、技术赋能、机制创新的学生综评体系,实现数据汇聚和分析挖掘,刻画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画像,构建了基于数字画像的综评新模式。


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过程


综评在实践层面存在结果应用难、区分度低、可信度不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开展学生综评,要解决其实效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应用性等难题。其一,如何高质量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促进学校育人、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减少政策与实践的落差,避免形式主义,提升综评的实效性。其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克服综评实施中遇到的内容来源广、管理使用难、基层负担重、真实性存疑等问题,确保综评具有可操作性。其三,如何解决综评的数据采集、挖掘、呈现和应用的技术问题,着眼于“五育并举”,利用动态数字画像技术有效支持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和直观的评价工具,提升综评的科学性。其四,高校如何深度应用综评信息,提升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接续培养的质量,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合力,深化“大中小一体化”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育人机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经历了以下探索过程。


1. 问题聚类和评价方案研制


2013年,我们结合国家要求和区域教育实际,就政策、教育、评价、技术等问题,组织对高校、初中高中、家长和学生等各利益相关方进行调研,创新性构建了共性要求和学校特色兼顾的“4+2”评价体系(即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个板块和学生自我介绍、学校特色2项指标)、全社会协同育人保障体系。我们引入数字画像技术,构建综合素质发展数字档案,可视化呈现学生动态成长轨迹,研制以信息技术支撑综评实施、应用的评价方案,并将其转化为行政规范性文件。


2. 平台建设和数据协同


为让改革有抓手、实施有工具,我们通过研发综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多源多维综评模型和科学高效、负担可控的信息记录工作制度,伴随式采集德智体美劳等成长数据,实现了同一个平台、多方协同写实记录、跨平台数据融通的技术操作体系。


3. 应用模式探索和成果拓展


从2014年起,上海市高中全面实施综评,动态呈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过程,支撑高中全面育人。从2017年起,上海市高中学生综评结果在30余所高水平大学春招、自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等招生批次中作为校测重要参考使用,落地“两依据一参考”高考招生新模式,深化大学综评分类和分层人才遴选和接续培养机制。从2018年起,上海市实现初高中学生综评有机衔接。


4. 成果凝练和理论深化


从2019年起,我们结合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和国家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凝练成果实施范式,将信息采集范围逐步扩大至课堂内外、线下线上,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多维度、全方位的描绘,完善直观呈现学生总体状态与显著特征的动态数字画像,为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项目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成果形成了综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建立了多方协同的实施机制和信息管理系统,并探索出基于数字画像的综评模式,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


(1)构建“五育并举”的评价体系


上海市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原,科学架构了“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评价内容,重点突出全面育人、实践育人。


在德育方面,主要考查学生高中三年在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党团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获得个人荣誉称号和违纪违规情况,反映其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与主动发展情况。


在智育方面,一是考查学生每学期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二是考查考试分数所不能反映的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突出才能情况,包括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参加科技活动获奖情况,创造发明、获得专利情况,参加市级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情况;三是从所获市级及以上学科活动奖励或证书了解学生的突出学科优势。


在体育方面,一是考查体育与健身课程成绩,表明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综合得分,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三是考查课外体育锻炼时长,表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情感;四是考查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特长情况,展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优势。


在美育方面,一是考查艺术课程成绩,表明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和艺术团队情况,表明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发展优势。


在劳动教育方面,从课程成绩、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累计课时和获得表彰情况、农村社会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查。其中,课程成绩表明学生对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农村社会实践的情况表明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情感。


为体现上海教育特色,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和学校特色办学,综评还特别记录了学生自我介绍和学校特色办学的内容。


(2)构建“两依据一参考”“一依据一结合”的评价模式


从2014年起,上海市推进高中学生综评,2017年在上海高校的自主招生中开始应用;2018年推进初中学生综评,在2022年高中录取中开始使用。初中与高中综评都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与文件,保障综评的有效实施。


在高考录取中,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既延续了原来高考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在录取学生的评价标准上有所突破;让高校在看到学生分数的同时,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综合表现,为学校录取个性化、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具体而全面的参考。


在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中,实施“一依据一结合”(即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22年起,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实施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将学生综评应用于学校综合考查,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见分不见人”的招生方式。


2. 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综评实施体系


为推进上海市有效实施综评,本成果探索建立了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搭建了“一体两翼”的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综评实施体系。


(1)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


我们依托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形成了市区两级跨部门统筹协调、校内外协同、社会多方参与的“纵-横-点-网”学生综评推进机制。由教育部门主导,联合宣传、文明办、科委、文化旅游、体育、团委、科协等部门,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各方主体的责任,强化学校的主导作用,打破了校园之间、部门之间、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壁垒,为实施学生综评提供机制保障。定期开展针对校外基地的调研式检查、专项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形成跟踪和激励制度,切实保障学校及社会第三方记录的真实可信。


(2)搭建“一体两翼”的信息管理系统


我们以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汇聚学生多源多维综合数据;以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和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为“两翼”,伴随式采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数据,实现市级相关部门、社会实践机构、学校、学生等多主体协同高效便捷的综评数据治理体系。


上海市学生综评信息管理系统。由校、区、市三级管理账户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录入、学生确认、公示、问题举报投诉、问题处理结果公示、存档、信誉管理、高校/高中学校检索查询等功能。以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市级相关部门共同作为信息录入主体,通过研发信息化平台,配合严谨的记录程序,保障综评内容的真实性和过程的公平性,使评价内容可考查、可比较、可分析。


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积极探索智能环境下探究型/研究型课程有效实施模式,将通识、通法和通用技能的教学外包给系统,适时推送给学习者,减少教师重复讲授,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个性化和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利用技术有效支持、引导、激励和服务学生开展深入和个性化的课题研究活动,提供特殊知识领域的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指导和帮助,营造高中学校人人参加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的良好氛围。


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集活动发布、在线报名、信息记录和公示反馈于一体,记录学生志愿活动信息,包括活动内容、次数、时长等,展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


3. 搭建了基于数字画像的综评模式


为体现综评的过程性和增值性,本项目特别引入数字画像技术,建立了基于数字画像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新模型(见图1)。该模型通过汇集多源、多维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有据可依的综合评价,借助可视化的画像形式动态表征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评价结果不仅服务于高校招生,还服务于学生生涯规划、教师因材施教、高中学校治理、区域教育治理,从而推动育人方式改革。 


图1:多源多维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基于数字画像的综评模型的技术框架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指标体系层、数据实践层和数字画像层。


指标体系层,画像标签提取和识别的关键,在于准确地辨析综评概念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通过将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所包含的维度及指标进行合理关联,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评指标体系,为后续数字画像的标签集生成奠定基础。


数据实践层,负责采集学生的客观信息,采集范围包括课堂内外、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环境、线下和线上学习,并基于此构建了“五育”数据模型,为数据采集以及与评价指标建立映射关系提供有效指导。该模型包含的“五育”场景数据可细分为“五育”必选数据项、“五育”可选数据项和“五育”拓展数据项,根据数据的丰富程度刻画不同层次的画像。其中,“五育”必选数据项,指在上海市学生综评实践中普遍被应用的数据项;“五育”可选数据项,指由学校自主采集的数据,如各类在线学习系统、智慧教室中学生学习的细粒度数据;“五育”拓展数据项,指未来引入教育领域的新技术所能采集的数据。


数字画像层,是基于数据实践的结果对学生综评情况建模、可视化的过程。根据综评指标体系,与数据实践层采集的数据建立起画像标签的映射关系,进而抽取标签,呈现数字画像。从多方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虑个体数字画像和群体数字画像的应用策略,展现基于数字画像的综评的效用和价值。


4. 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画像在招生工作中的应用模式


自2017年起,上海市学生综评信息正式在考试招生中应用,在上海市春招、自招、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中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立体、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在此过程中,本成果推动并归纳形成了高等学校应用综评信息的三种模式。


一是量化分析法,即将学生综评报告的数据分类导出,遴选出高校所需指标,并根据本校的人才选拔标准重新赋权、量化,纳入本校高考招生系统。


二是专家评价法,即由高校组建内部专家库,专家库内成员均为本校各学科领域资深教授。随机从专家库抽取相关专家,将完整的学生综评报告及动态过程画像作为面试环节的参考。这种方法以专家组主观评价为主,弱化第三方评价,由专家在面试环节参考综评报告中的客观数据并与学生交流,作出整体判断。


三是潜质分类与水平分层法,即高校按照其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要求,分别建立在每个专业领域下的综评模型。高校根据学生综评信息,结合专业领域的特色要求,制定具有专业领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导出学生个性化综评画像。采用先分类、再分层的方法,先将符合专业特质要求的一批学生挑选出来,然后再通过校测、面试交流对备选学生进行分层,最终选拔出各专业领域所需的学生。


项目的成效与思考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自2014年9月首次规模使用,累计采集上海市261所普通高中学校和700余所初中学校约75万名学生的数亿条成长数据,探索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评价新模式,实现了支撑育人方式转变的综评应用理论创新、聚焦真实问题的综评实践路径创新、与综评相匹配的技术支撑体系创新,强化了学生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推动社会协同育人和诚信体系构建,推动学生画像从综评落地到全面育人的深入使用。项目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难题。未来,研究团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


其一,推进综评实施与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的有效衔接。基于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求,对综评的内容进行再定位和再设计,以充分体现政策改革动向,确保综评落实到位;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综评体系。


其二,强化数据治理研究,提升综评的实施效率。既要建立基于学生画像的综评应用生态,又要防止出现片面追求“数据之大”,形成数据依赖的潜在风险和“模型绑架”的负面影响,避免让数据“绑架”学生的发展。


其三,加强数据模型研究,提高学生画像的适用性。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可塑性和不确定性,探索多模态数据采集和指标体系量化的数学模型,加强数据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解释性研究,为教师、家长、学生等画像应用主体提供可解释、可理解、可信赖的解决方案。



2022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名称:

综合素质评价促进育人方式改革的上海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者: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

其他成果持有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同济大学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