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基础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M3MjM1MQ==&mid=2247520242&idx=1&sn=713f15e102908b572f38da02893e6bb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2021年,教育部又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和实践生命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主要体现在:生命教育概念尚未形成共识,理论体系尚不健全;生命教育主要以学科渗透及各类主题活动形式开展,缺少体系化建设,内容零散、随意性强,忽视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连贯性;家校社育人合力不足等。
由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发起成立的民间教育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关注和探索生命教育。其项目团队在近25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始终以理论为先导,以建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为要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和推手,联合课程实践共同体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课程建设、共同体构筑、示范引领、推广辐射等方面逐步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大中小学深入推进生命教育提供了典型样板和经验。
本团队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经历了初步探索、课程建构、区域推动、辐射推广、深入探索等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
2000-2005年,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开展理论研究,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初步明确了本土生命教育理念。二是推动课程研发,将生命教育融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及学校建设,以学校为阵地开展主题教育、班团队活动,推动校本化实践,并开展叙事研究。三是出版“生命课”系列丛书,组织召开全国生命教育研讨会,开启德育与生命教育关系的研究,自觉搭建生命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
2005-2010年,进入课程建构阶段。一是研制纲领性文献,研发《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全面梳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二是紧扣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滋养精神生命的价值追求,编写符合本土实际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学段的生命教育课程实验用书。三是让生命教育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命,开发相关课程资源,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促进生命教育课程的完善。
2010年以后,开始进行区域推动。一是成立苏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开展教师培训、课堂教学观摩,多次承办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等活动。二是经由苏州市教育局批准并授牌26所生命教育基地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培育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研发地方版生命教育教学资源。三是启动课程共建,参与筹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编写《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手册》,整体推动区域生命教育实践。
2015年以后,进入辐射推广阶段。一是成立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后更名为“新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及骨干教师团队,成立顾问委员会,开展课程建设与研发,开展教师培训。二是组建由全国160多所生命教育基地校组成的课程实践共同体,影响并辐射全国50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数百个新教育实验地区。三是深化课题研究,让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螺旋上升。
2020年至今,为深入探索阶段。一是探索建设可持续、新常态网络课程。我们出版了《新生命教育(抗疫版)》免费电子书,组织发起23讲“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讲座”。二是编写出版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系列读本和网络课程资源。三是依托深圳云端学校积极筹建生命教育网络学习中心,构建“名师+本校教师双师协作、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生命教育新模式。四是建设生命教育体验馆,打造集优质生命教育体验空间、生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生命教育线下功能教室、生命教育类资源收藏馆、衍生产品服务孵化基地为一体的体验式生命教育空间样本。我们与深圳市宝安团区委合作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深入探索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聚焦生命的三个维度
团队认为,完整的生命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人的自然生命(自然属性),生老病死、饮食生息,关乎生命的长度;人的社会生命(社会属性),各种角色、权利义务,关乎生命的宽度;人的精神生命(精神属性),生涯规划、价值追求,关乎生命的高度。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是锻造人类生命链环的重要基础;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经验,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精神生命之高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构筑人类精神高地的根本手段。
确立生命教育的三级目标
团队确立了生命教育的三级目标: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将生命教育理解为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主线,呵护人的自然生命、完善人的社会生命、滋养人的精神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以提升生命质量为价值追求,围绕生命活动和生活组织教学,让受教育者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态度,过有意义的人生。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将生命教育从保全生命上升到发展生命,将“小我”培养成“大我”,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
明确生命教育的三大基准
一是明确提出将推动、实施全人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我们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需要出发,致力于促进生命的统整与和谐发展,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滋养精神生命,实现立德树人。
二是明确儿童生活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生命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我们从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生命发展中的关键主题,引导他们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体验成长中的美好,过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幸福的生活。
三是确定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生命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只有通过活动实现生命的觉悟、身体的参与,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发展。
提出生命教育的四项原则
生命教育课程是一门生活化、生成性的通识课程,多主题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性课程,也是一门帮助学生感受生命意义与美好的人文性课程。生命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原则,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针对生命教育体系不完备、课程资源不充足、课程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团队积极探索生命教育内容,开发生命教育专设课程,形成了以专设课程为主,专设课程与学科课程及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见下图)。
创设“三大领域、六大主题”的生命教育专设课程体系
团队围绕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开发了“安全与健康”(自然生命)、“养成与交往”(社会生命)、“生涯与信仰”(精神生命)三大领域、六大主题,构建了“3维度、6版块、144主题”的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体系(详见《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第7期),并以此为大纲编写生命教育专设课程的实验用书《新生命教育》,贯穿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22册,助推生命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带动了学校教育、教材建设、教师专业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将发展性理念贯穿始终,强调预防为主。我们认为,在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责任>意识>技能>知识”,强调“事前负责任重于事后付代价”的理念,课程目标首先是让学生“防范、警惕、预防、留意、远离、避免、求助”,其次才是告诉学生如何自救与他救,了解和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在教学实施上,我们强调课堂要注重“游戏性+互动性+体验式+生成性”。教学采用基于活动化的“自我测评-互动体验-走进生活-牵牵大手(生活拓展)”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设置做一做、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辩一辩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而必要的知识、技能作为小贴士进行补充,体验重于记忆,参与重于识记,以实现学生全程化体验式学习,充分保障生命教育课程的体验式和参与性。
在课程评价上,我们提出了综合性、形成性、开放性、包容性、动态化等原则。依据生命教育的三级总目标,团队设置了分类目标与阶段目标,各年段的评价指标与内容标准的要求相一致。课程的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自我生命的呈现者、反思者,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倾听者与协助者。在遵循评价原则的前提下,团队采用观察、谈话、描述性评语、成长记录袋、情境测验等评价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考察其对生命问题的关注程度。除教师评价外,团队更提倡和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评定、自我矫正,以自我评价推动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生命教育体系
团队通过双向同构、内拓外联,开设专设课程与学科渗透、主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显性课程,挖掘“家校社”的三重责任和三方参与的隐性课程资源,促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渗透、同向同行。以校园生活、新父母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生命教育体系,形成以人为本、多元参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协同开展的生命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构建立体化生命教育实施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结合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校本探索过程中,我们通过体育“1+N”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电影课程、班会课程、每月一事课程、生日课程、生死课程、生命叙事课程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形态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校本实验中,团队注重环境育人,开展生命教育读书沙龙等活动;以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为纲领,形成国旗下演讲系列活动,发挥升旗仪式的育人功能;以各种传统节日为契机,举行系列生命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开辟劳动阵地“锄禾园”,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求助学生管好“校鸭”方法,借力践行生命教育……同时,我们长期开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拓展生命的宽度和高度。生活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内容,团队积极利用一切机会适时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为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课程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范本。
由学校向家庭延伸,办好生命教育新父母学校。团队开展“家校合作共育”行动,以新父母学校为载体,以生命教育为内容,积极研发新父母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各学段均有相应的主题。同时,创造性开设生命教育电影课,邀请亲子共同观影,观影后邀请专家学者举行现场沙龙,分享生命教育先进理念,促进父母、孩子与教师共同成长,家庭、学校和社区协调发展。目前,已形成父母学校“必修+选修”菜单课程,帮助父母提升科学养育能力。
建设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团队着力建设生命教育网络课程,完善生命教育的可持续新常态。其一,开发微信公众号“生命长宽高”“袁卫星工作室”共享课程资源,并在实验学校交流使用。其二,共享电子书,弥补实验用书网络资源的不足。其三,组织线上课程,共享课堂资源。我们把面向新安中学(集团)5个校区开设的一系列有关疾病防控、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等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全网共享。邀请朱永新、周国平、孙云晓等专家面向全国青少年开设23节“大疫面前,勇敢成长”生命教育线上公益课,系列线上讲座和公开课受众超1000万人次。
20多年来,新生命教育团队由校本探索走向区域推动,由区域推动走向共同体建设,并将由实验共同体走向未来学习中心。未来,团队将利用学校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等优势条件,建设好生命教育线上线下资源库,以便更好地服务实践共同体,服务全国师生。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其他成果持有人:
冯建军、卢锋、郑晓芬、何润秋、朱永新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