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yMjcxMQ==&mid=2649521612&idx=1&sn=528038c74fde0579580068671658d5f4
姜琪,云南省腾冲市教育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国家安全教育是实施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就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
在中小学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是落实此项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课程一般化,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这种情况在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特别明显,使学校难以较好完成培养新一代共和国合格边民、夯实国门安全基础的工作任务。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各边疆省区因地制宜,着力研发和开设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实施针对当地国家安全风险的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该项工作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进,甚至有关研究也还是空白。显然,此现状亟须改变。
以课程的适切性提升国家安全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满足课程价值主体的多元化需求是中小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其意义和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程的必要性,还取决于课程的适切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学生培养需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实施地方管理的课程。地方课程是联结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纽带,既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又引领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要求一致性是必然的。如在该课程的总体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统一规定和安排,不仅是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也是课程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美国学者迈克尔·W.阿普尔说,国家在任何时代都要“在教授正确的知识、规范和价值中发挥强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强调一致性只是实施此项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关注和体现地方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与众多国家接壤,人文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各地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不尽相同,因而各地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需求具有较为突出的地方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一致性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的差异化需求。为此,中小学在遵照统一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相关课程资源,开发适应地方需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以增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特点,分别编写国家安全教育读本”。2020年,又颁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在中小学开设国家安全教育专门课程,鼓励地方和中小学(含中职)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安全教育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只有落脚在具有适切性的课程上,才能达成其目标。
以课程的针对性回应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严峻挑战的需要
自古以来,国门安全国家才能安全。边民的国家观念与维护国门安全的意识和能力,从来都是国门安全的重要保障。在边境民族地区开展针对性国家安全教育,是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从孩子抓起,夯实国家安全根基,则是重中之重。为此,其必须基于维护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的特殊需求。
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跨境民族聚集的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宗教等复杂关系,历来容易为敌对势力所利用,以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在当今边境地区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边境地区作为国门的防御功能和作用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作为连接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通道,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与国家安全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沿边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人员往来大幅增长,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甚至有大量外国边民孩子进入中国边境地区中小学就读。
由此,边境民族地区从军事防御重镇向经济、文化桥梁发展,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以致出现了“去边界化”趋势。这就带来输入型和内生型两种国家安全风险。而且这两种风险的边界日益模糊,内外交织,外部问题可能引发内部问题,内部问题也可能外溢成跨国问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边境民族地区,东北、西部及西南等边疆省区因接壤国家不同,面对的国家安全风险也有较大差异,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决不能简单照搬一般性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一定要研发和开设能够适应当地需要的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所面对的国家安全风险,有效培育其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适度理论性与突出实践性相协同
具有适度的理论性,突出实践性,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在该课程中,国家安全的理论性知识是核心,必须掌握。但是其目的不是一般性介绍和阐释国家安全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具体研究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风险,能够在生活中去鉴别、判断、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另外,强化实践性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和把握课程内容,达成课程目标。在边境民族地区,诸如偷越边境、走私贩毒、跨境赌博、电信诈骗、邻国武装冲突导致炮弹飞入境内等国家安全风险,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知到的,从他们耳熟能详、有切身体会的事件切入,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该项原则的体现,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适当安排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性知识。其着力点有二:一是介绍地方国家安全风险主要领域的理论知识,说明这些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培育大局观,建议总体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二是要注重把一般性国家安全理论知识地方化,即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立足于地方性国家安全风险的具体体现,归纳和阐释其特点和规律,研究应对理念、思路和策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知识。
第二,突出实践性知识。要注重安排若干适合学生的地方性国家安全风险场景考察、相关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体验、感悟和分析研究中获得理性认知。建议总体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二。
第三,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占比,要体现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总体而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理论性知识占比应呈现出由少到多的变化趋势,而实践性知识则反其道而行之。第四,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区分只是形式上的粗略划分,更多是理论意义上的区分,在课程教学中两者密不可分。理论性知识是引领和旨归,实践性知识是载体,二者是协同一致的整体。
规范性安排与灵活性实施相结合
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国家统一规范与地方因地制宜相结合的产物,该课程建设必然要充分体现二者结合的原则,即不但要遵循国家层面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一般性规范和要求,还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机制,着重关注和体现地方国家安全风险特点及应对需求。
具体而言,上述原则主要反映在课程管理机制、课程内容选择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在课程管理上,边疆省区应基于《意见》和《纲要》中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要求,结合地方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意见或细则,制订课程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具体规定省、州市、县、校课程管理职责和任务的同时,要给州市、县和学校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留出足够的政策空间,让其能够在基本规范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推动课程进一步地方化。从而形成上下联动、逐级细化、灵活务实的课程管理体系,确保课程实施的政策要求、条件保障、师资队伍和教学安排能够有效落地。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既要坚持一致性,也要充分反映差异性。我国不仅不同边疆省区的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风险有差异,而且有的边疆省区由于其边境线漫长,接壤国家较多且地缘政治情况复杂,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与不同国家接壤的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风险也有较大差异。
如云南省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的边境民族地区,其国家安全风险就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其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在课程目标任务和具体课程内容设定等方面,不仅要有国家和省区的一致性,也要有省区内不同地域的适应性,能够灵活地反映其内部差异性。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既要遵守《纲要》的基本要求,更要灵活体现地方性特点。要鼓励和支持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和教师,利用当地社区环境、民族文化、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等,积极探索灵活、有效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腾冲猴桥镇民族中学与边境社区基层党组织合作,组织学生深入边境村寨,采取向村民配发国旗、发放宣传手册、面对面讲解、张贴海报、开展文艺演出等方式,向各族群众宣传国家安全常识和边境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同学们在有效增强边民的国家、国民、国土、国防和国门意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国家安全知识和能力。这充分证明了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教学本土化灵活实施的有效性。
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总体上应按照《纲要》安排的基本路径实施。在具体操作中,建议着重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党委政府主导,以行政力量与专业力量的协同重点推进
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按照党和国家相关要求设置,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特点,需要以行政手段推进。同时,该课程又是基于一个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建构的,具有明显的学科专业性特点,其建设过程需要遵循专业的规律及方式运行。这意味着,该课程建设需要由边疆省区党委和政府主导,辅之以有关专业机构及学术力量的协同,重点推进,才能有效实施。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边疆省区党委和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地方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工作,将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列为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持续加强组织领导,使包括此项工作在内的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受到辖区内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形成一个各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地方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顺利有效开展。
其二,边疆省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协调,牵头研制并出台地方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办法,明确各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在此基础上,组织成立地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全面规划和推进地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着力开展本省区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
其三,区域内各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相关高校及专家学者,积极协同党委和政府开展此项工作,全面了解我国国家安全风险,准确把握本省区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风险特点,深入研究本省区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及方法,总结其规律和特点,为党委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夯实学科专业基础。
其四,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专业机构协同,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的相关规定、程序及要求,设置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规范开展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确保该课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体系化建构,以清晰的课程边界实现纵向与横向衔接
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是一门课程,同时又是一个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及中小学所有课程的课程体系,应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进行建构。从纵向上看,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包括学段和年级两个层面。前者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后者覆盖小学、初中及高中多个年级。这两个层面均需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整体。从横向上看,根据《纲要》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因此,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与两类课程密切联系。
一类是其他国家安全教育专门课程及专题教育课程,涉及与此类课程的内在联系与分工。另一类是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课程,涉及其在这些学科课程中的延伸和应用。使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与这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完成此项工作任务,要求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建设必须实施体系化建设,其关键是厘清体系内各衔接点的边界。既要厘清该课程纵向上两个层面及内部层级之间的衔接点,又要厘清该课程与横向两类关联课程之间的界限。从纵向上看,总体应该按照《纲要》规定的学段目标任务衔接,即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重点围绕建立国家概念,启蒙国家安全意识;初中阶段重在感性体验与知识学习相结合,重点围绕认识个人与国家关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高中阶段重在能力培养,重点围绕理解人民福祉与国家关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具体操作上,需要努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基于上述目标任务,紧扣地方性国家安全风险的特点和需求,在该课程开设的各学段及年级之间,构建起层次分明的、逐级递进的目标体系。二是依据这些目标任务要求,统筹选择、提炼、安排本省区边境民族地区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实施此项工作时,要特别关注和研究那些会被课程开设学段和年级反复使用的地方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如案例、实践基地等,必须确保其被反复使用但不被重复使用。每次使用都应该体现不同角度、不同目标要求,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横向上看,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与上述两类课程可能构成交叉与拓展两种关系,载体多是地方国家安全热点问题。处理这种关系需要地方课程积极协作乃至主动融入,切忌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以避免相同课程内容在关联课程间重复。这就要求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必须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内容方面的,也是机制层面上的。
建议对每个学段、年级的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设定三项要求。一是定期与其他国家安全教育专门课程合作开展教研与教学活动,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如结合本课程教学,每学年至少针对当地某领域国家安全风险,与国家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合作开设一个专题讲座或活动,以解决内容交叉的问题。二是定期与其他学科协作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如每学年至少与一个学科合作,开展一次具有该学科特点并与本地国家安全风险密切相关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与教研活动,协作拓展地方性国家安全教育领域。三是上述两类教学活动频次及深度应随学段升高而递增,以适应学生发展特点和规律。
强化引领示范,以有力正向引导持续不断优化课程
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阶段一直延续到课程实施阶段的过程,课程理论将课程实施阶段视为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课程方案实现或课程理想达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如果这个变量负向生成和发展,就会导致课程残缺,弱化课程成效,乃至使课程失败。一般来说,导致这个关键变量负向生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所采纳的课程方案由于受制于某种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二是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不足,致使课程一些重要部分被弱化甚至缺失,由此导致课程的目标任务不能有效达成。三是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和需求变化,致使原有课程方案的适切性降低。为此,需要密切追踪和深入研究课程实施阶段,强化正向引导和积极干预,持续不断完善课程。
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是基于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要求研发和设置的新课程,从其性质特点看,在课程实施阶段,上述负向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首先,该课程是基于新的学科专业建构的新课程,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学科专业基础尚处于初创期,前期积淀较为薄弱,这必然在客观上导致课程建构存在不完善之处。其次,课程开设过程中,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由于准备不足,也会产生偏差。如当前有关方面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教师国家安全教育素养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情况,均会制约课程目标和任务的达成度。另外,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地缘政治形势不确定性增大,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风险复杂多变,当地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需求亦随之变化,这必然要求该课程不断调整改革。
鉴于上述情况,在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实施阶段,需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其一,充分发挥专家引领作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研究,针对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同时,开展相关培训,为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答疑解惑,不断提升其课程管理与实施水平,助推课程建设工作。
其二,依靠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组织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教学竞赛、教研成果评选、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研究活动,培育和发现优秀教师,分批遴选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示范课,在全面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和提高课程质量。
其三,管理到位。地方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密切跟踪边境民族地区国家安全风险变化情况,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指导专业机构对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地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以确保课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