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智能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及其课程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西安召开
最新动态
智能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及其课程教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西安召开
2025-11-2021



11月7日至9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举行。本次年会以“智能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及其课程教学”为核心主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锋、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红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主持。来自全国各省的教育领域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代表,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核心方向,共同探讨实践路径、交流创新经验。


李 锋


开幕式上,李锋在开幕词中指出,信息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核心支柱与网络强国建设战略支撑,人工智能更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重要指示,以及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为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他提出,信息科技教育需坚持发展优先,探索“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新路径,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马红亮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红亮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年会紧扣智能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的契机,信息科技教育的落地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与学界的理论支撑,希望通过年会搭建的交流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人工智能教育从理念走向课堂,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顾小清


顾小清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工作汇报。她表示,专委会2025年工作围绕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展开,同步开展智能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年度教学案例与学术论文征集等品牌活动,助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及师生数字素养提升。


主旨汇报环节,顾小清聚焦AI赋能教育的全链路发展,作“以人工智能促进学习与成长”主题报告。她指出,智慧教育已进入数智时代,AI全方位渗透社会并重塑教育场景,涵盖个性化学习、智能教学辅助、数智测评及资源整合等领域。强调AI通过改变知识观、过程观、教师观和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从“数字化赋能”向“智慧化引领”跨越。她分享了智能教育实践成果,介绍了以“数智大脑”为核心的产品矩阵,包括教学设计助手、课堂时光机、智能学伴等,通过数据赋能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教研活动,构建“教-学-管-研”全链路闭环生态,最终实现师生成长与教育高质量发展。


田 锋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田锋作“混合增强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案例与思考”主旨汇报。核心是构建“师-机-生”三元复合认知主体,以人机优势互补突破传统教育痛点。他指出,传统教育存在千人一面、以教为中心等问题,而混合增强智能可整合人类常识、推理优势与机器记忆、计算特长,实现“1+1+1>3”的认知增强效果。其关键技术包括人机增强的情境理解、知识森林智能导学、教育成效评测三大核心,相关技术准确率显著提升并获多项学术与专利成果。同时,他提及全学段应用需适配不同需求,未来需聚焦大数据思维等核心能力培养,应对泛在化、个性化等趋势下的理论与技术挑战。


欧阳元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欧阳元新作“推动科学的人工智能教育,让每个学生眼里有光”主题报告。她从“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技术灌输,而是思维启蒙”的核心观点出发,内容围绕国家政策要求,结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以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推动教育从应试转向素质、同质化转向个性化。实施路径包括国家课程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地方与校本课程拓展、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校内外协同育人,同时强调跨学科融合与伦理安全教育,助力构建中国特色未来教育新生态。


高铁刚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高铁刚以“构建数字资源多主体供给机制,建立多元协同新生态”为题作主旨汇报。他指出,这一生态建设以数字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支点,契合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要求。其建设机制包括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扩大资源供给主体范畴、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分享了“资源超市”等实践案例,通过市级智慧教育平台整合知网等多元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同时提出优化策略,强调供需侧协同改革,联合科技馆、高校等主体共建共享,强化资源公益属性,助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


David Anderson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avid Anderson作题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中小学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报告。他指出,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中国博物馆数量自2012年增长50%,但全球教师利用博物馆教学时面临教学模式不明、参观效率低导致学习疲劳等挑战,他阐述了AI支持K-12教育的五大核心途径,强调AI以科尔布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支撑,贯通“体验-反思-概念化-实践”循环,并非取代人类学习,而是通过衔接课堂与博物馆、个性化适配、激发探究欲,实现更持续高效的学习。


胡 航


西南大学教授胡航以“从工具赋能到认知参与:AI赋能学与教”为题,围绕“AI赋能深度学习”展开阐述,报告聚焦数字时代学生与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和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他指出,新时代的核心挑战是突破认知天花板,数字素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国内外均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国外多国也通过国家战略、中长期规划推动AI与教育融合,教师角色需从“贩卖知识”转向“引导认知”,他提出,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是“建构-解构-重构”,拔尖创新人才需兼具知识承载、反思批判与方案重构能力。同时他强调,AI 可辅助教学流程优化,但无法替代教育中无法量化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连接。


马红亮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红亮聚焦“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高质量专业发展”,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他围绕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展开三项研究:一是经PRISMA流程分析42项研究,明确专业发展内容涵盖AI、编程等多类知识,证实其能显著提升教师知识、态度与技能;二是构建基于TPACK的AI教学能力发展项目,40名教师参与后,AI知识、教学技能及自我效能感均获提升;三是设计计算思维导向PD项目,40名教师参与后,教学态度与实践改善且关联104名学生CT技能与自我效能感增长。




本次年会共设置六大类主题分论坛,涵盖“教学与应用案例分享”“学术征文分享”“主题工作坊”三大核心类别,聚焦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创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变革、跨学科融合实践、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等关键话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分享实操经验、碰撞创新思路。


本次年会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研讨与对话,为全国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凝聚共识、分享经验,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及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动力,共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