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5年11月2日至3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海东,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大维,太原市迎泽区教体局工委委员郭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等700余人参会。
李海东
李海东在致辞中回顾了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四十三年发展历程,介绍了本届年会专家报告、专题论坛、课例观摩、教材解读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展示等内容,旨在助力深化小学数学教育新理念、新方法。
石大维
石大维在致辞中结合山西基础教育成果指出,教育变革需要以“双减”破除“重解题、轻素养”的惯性;教育赋能则需依托技术与多元形态,释放育人核心价值。
郭 宏
郭宏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她介绍了迎泽区学科教育提质改革具体举措。
年会设置了3场专家主旨报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以“大语言模型(LLMs)赋能教科研”为题,从教师价值、教科研支持路径、应用实战及从提示词系统到智能体等方面展开交流,现场演示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教研方案设计,为教师提供具体操作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杨碧君,分享新课标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要素与实施策略,结合《我的班服我做主》的案例,解读了从选题、设计到评价的完整流程。她表示,跨学科学习要围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核心,通过课程、实践、探究三个维度推进,避免形式化的跨界,让数学知识真正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海东,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重视数学过程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题作专家报告。他强调,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学科理解、课程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把握其数学本质和育人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要重视数学对象的获得过程、研究过程,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发展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届年会以“变革·赋能: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提质增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幼小科学衔接的课程与教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等核心议题,设立四个平行论坛。从全国征集的论文中,推荐33篇到大会现场交流,108篇书面交流,并特邀8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进行深度解读与研讨。其中,论坛一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精炼教学环节,切实实现减负不减质、增质提效的目标;论坛二重点研讨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论坛三聚焦如何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科学构建幼儿园与小学的数学学习衔接体系,助力儿童顺利过渡,激发数学兴趣;论坛四展示和交流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AI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示范课例观摩环节,来自山西的成艳斌、何晓娜、苏振希三位老师分别围绕“倍的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及“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开展教学,生动展示了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在课堂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会议邀请吴正宪、马云鹏、虞怡玲、吴立宝等知名专家,与大家共同剖析课堂、探讨优化策略。
为扎实推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宣传推广与实践转化,本次会议特别设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展示环节,特邀两项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分享、交流经验。其中,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袁晓萍老师聚焦一等奖成果“现场课改:促进教师全员专业成长的小学数学教研范式”,系统介绍了 “三段十步” 教研模型的构建思路与应用价值;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郭庆松老师围绕一等奖成果“做数学:学科育人的范式构建与实践探索”,深入阐述“做数学”理念下的理论体系架构、特色教学范式及常态化推进机制,为参会者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本次年会集中展示了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成果,沉淀了一批可推广的教学与教研方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将携手全国教育工作者,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在数字赋能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