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第五届论坛抢先看 | 微论坛:破界与共生:跨学科学习的教研实践与未来展望
最新动态
第五届论坛抢先看 | 微论坛:破界与共生:跨学科学习的教研实践与未来展望
2025-11-1831



中国教育学会将于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四川天府新区举办“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年会”。论坛主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聚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论坛通过主旨报告、校长星空、主题发言、中国好课堂、学科嘉年华、综改正前方等多个环节,展示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前沿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按照论坛议程安排,11月22日,集中大会。11月23日上午,特设学科嘉年华(19场学科分论坛),DPD特别分论坛(D、P、D分别为博士、校长、局长),19场专题分论坛;下午为综改正前方,41场平行微论坛共话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区域与学校实践。


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微论坛——


组织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论坛主题



破界与共生:跨学科学习的教研实践与未来展望


论坛内容



探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难点及实践路径。以北京市朝阳区、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贵州等省市区县为例,同时引入专家视角,从理论进展、区域顶层设计、学校统筹、学科实践四个层面,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展、困惑和未来发展,分三维度展开:

  1. 前沿理念与系统构建:跨学科学习的顶层视角。解决“为何”与“是何”的问题,提供顶层视角。包含权威专家的系统理论构建,以及基于国际比较教育的全球经验梳理,旨在为与会者建立坚实的理论框架。

  2. 区域与学校的破界实践:跨学科教研的多元路径。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聚焦不同省市的区域跨学科研究支持机制、模式与资源建设,在顶层设计框架下,如何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如建立跨校教研共同体、教研平台搭建,跨学科资源库开发、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师资培训、经验交流等支持策略,形成可复制的推进范式。

  3. 融合与致远:共创跨学科学习的未来。解决“去向何方”的问题,凝聚智慧、引领未来。通过汇聚教育行政、校长、教研员的圆桌峰会,进行跨领域对话,最终提炼并发布引领性的《跨学科学习“破界·共生”成都共识》,将论坛成果固化为行动倡议。


会议时间



2025年11月23日13:30-17:00


会议议程




(会议议程以实际为准)


参会嘉宾



按出场先后排序



李怀东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学科名师”



周 序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教材综合研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彭 建


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正高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省级培训专家、四川省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分会秘书长



陆东华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主任,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曾庆玉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兼副院长,教育学博士,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田 间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中小学教育研究室)院长,四川省正高级教师(二级教授),“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师



李升华


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校长,教育管理硕士,正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党代表



王玲玲


北京市朝阳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教研部副主任,教育部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罗 鑫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刘月升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教研员



刘乃忠


北京中学一分校校长,北京市德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漆贵忠


四川天府新区科学城小学副校长



杨莹莹


北京市朝阳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博士




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会议通知>

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年会将于11月22日在四川天府新区举办


<论坛预热>

学科嘉年华

学科分论坛:小学语文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区域实践

学科分论坛:聚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辨读写”实践探索

学科分论坛: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学科分论坛: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学科分论坛: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材使用:从理解教材到创生新课堂


学科分论坛: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育人

学科分论坛:时代变革下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抗战叙事

学科分论坛:地理课程综合育人的理念与实践

学科分论坛:AI赋能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学科分论坛:深化化学教育综合改革,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分论坛: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学科分论坛:数智时代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科分论坛:以体育人,强体润心——深化体育与健康课育人方式改革

学科分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路径与创新

学科分论坛:基础书法教育的规范化之路


学科分论坛:科技赋能劳动教育 融合培育时代新人

学科分论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

学科分论坛:教育强国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定位与价值重塑


DPD特别分论坛

博士分论坛:展望2035年的中国基础教育

局长分论坛: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区域探索


专题分论坛

专题分论坛:迈向共享时代的教育力量——国家级新区教育综合改革路径与策略创新

专题分论坛:学龄人口变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专题分论坛:“人类命运共同体”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国家学科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专题分论坛:学前有法 善育有规——《学前教育法》贯彻落实与保教质量提升

专题分论坛:中小学课程综合化实施:聚焦跨学科主题学习


专题分论坛:区域教育均衡与高中多样化发展

专题分论坛:以中小学整体改革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专题分论坛:指向良好育人生态的基础教育治理改进

专题分论坛: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评价——从理念重构到实践突破

专题分论坛: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


专题分论坛:以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专题分论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专题分论坛:课程教学创新与AI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天津路径

专题分论坛: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与创新

专题分论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一体化实践研究创新发展


综改正前方

微论坛:破局与重塑:以“三阶协同”机制构建区域教育改革新样态

微论坛: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科学育人区域实践

微论坛:社会场景赋能实践课程建设与共享的模式创新

微论坛:服务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区域关爱教育实践与思考

微论坛:智能体应用的区域实践与创新


微论坛:“三师课堂”:人工智能时代“小先生”培育的新范式

微论坛:AI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的区域探索与实践

微论坛:以综合改革推动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微论坛:课堂·场馆·文化:思维型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整合行动

微论坛:孤独症儿童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微论坛:区域协同聚合力 思政融合赋新能——天津市河北区大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微论坛:“科”启强国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综合改革探索

微论坛:循理数学:学科育人的教学探索

微论坛:“首课思政负责制”育人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微论坛:生态文明STEAM教育的创新实践


微论坛:“两山”引领·预见未来——建强实践教学“大课堂”,构建思政教学新生态

微论坛:幼儿园全空间育人方式多维重构

微论坛:儿童中心的幼儿园体育游戏育人模式的整体构建与创新实践

微论坛:协同发展·深度赋能——“渗入式”研培推动四川区域幼儿教师发展的多维路径

微论坛:从课程走向课堂: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一线行动


微论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育人模式探索

微论坛:“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新课标背景下实践育人的落地与创新

微论坛:以“月话题”活动厚植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基

微论坛: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建设

微论坛:创想学习:以深度实践赋能小学生创新素养发展


微论坛:AI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构

微论坛:从区域探索到学校实践——学校素养培育的“道”与“路”

微论坛:一贯制办学中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地转化的策略研讨

微论坛:破局·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破解与创新路径

微论坛:综合高中创新办学实践与范式构建


微论坛:多元协同·实践破局——托幼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微论坛:数智融合,协同育人——校家社共育新路径探索

微论坛:从“短板”到“引擎”:学校五育融合中现实困境的实践突围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