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如何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
最新动态
如何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
2025-10-298




本文共5715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孙冬梅,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挤、乡村弱”的乡村教育困局日渐凸显。为有效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兰州大学新复式教学项目团队历时20余年,通过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甘肃省贫困山区复式教学项目、甘肃农村地区复式教学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等项目,探索了“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相关成果《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于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成果通过重构课堂教学形态激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为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实践范式。




实施背景: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坚守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形复杂、人口分散,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乡村生源持续流失。截至2024年底,全省普通小学共有3964所。全省仍有3425个教学点(不占校数),其中10人以下的“超微型校”占比较高,完全小学和乡中心校中也存在大量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这些“麻雀学校”承担着保障教育公平、服务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重任,但同时也普遍面临资源、质量、发展和民生四大困境:一是生师比、班师比失衡,导致跨年级复式教学常态化,基础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二是传统复式教学采用“动静搭配”模式,存在年级间声浪干扰严重、课堂氛围冷清、教师课头多、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完成困难等问题;三是复式教师专业成长通道狭窄,教研体系薄弱,优秀教师流失率高;四是撤点并校引发的教育成本高、安全隐患多,单亲家庭和隔代教养家庭等适应性差。


兰州大学新复式教学项目团队立足乡村实际、参考国际经验,自2000年起,历时20余年实践探索,在传承国内外复式教学、混龄教学、多级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构建“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从凝心聚力“同动同静”甘肃实践,到扎实推广第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迭代升级,在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各市县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该过程大致经历了模仿探索、模式成型、区域推广、迭代升级四个阶段。


模仿探索阶段(2000-2005年)。最初,我们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和政、康乐和积石四个项目县开展参与式复式教学的研究与培训工作。2002年后,我们借鉴国际混龄教学、多级教学的经验,进一步在华亭县的苍沟小学、草窝小学、王寨小学等25所学校组织实施了校长、教师培训,尝试开展低学段(1-2年级)、中学段(3-4年级)、高学段(5-6年级)三级学段的整合试点,进行相邻年级编班,相同学科搭配,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试点两级复式教学,在音乐、体育、美术三科中尝试不分级复式教学。


模式成型阶段(2006-2009年)。为解决传统“动静搭配”模式存在的“声浪干扰”问题,我们先行在会宁县常山教学点、罗山教学点、大墩梁教学点及彭岔小学开展实践探究,继而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县。我们探索主题教学,打破年级界限,打破学科壁垒,创新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同时”“动”(直接教学)和“同时”“静”(间接教学)的形式组织课堂,逐步形成由“一个主题两个打破”到“同动同静”的教学模式。


区域推广阶段(2010-2018年)。在此阶段,我们凝练成果实施范式,积累“同动同静”新模式的实践经验。2010年“同动同静”新模式在康乐县、渭源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规模学校推广实践,试点效果非常明显,受到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2012年,甘肃省教育厅将此成果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在甘肃87个县(含嘉峪关市)全面推广。


迭代升级阶段(2019年至今)。在此阶段,我们通过第一轮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丰富了“同动同静”新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建构了“新复式教学”。由“新模式”到“新模式+生活教育”,由主题教学到“学科+”跨学科主题教学,由小规模学校复式班延伸到大规模学校的“单班复教”,以及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劳动教育等,持续探索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




模式创新:开启复式教学新样态


“同动同静”新模式指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吸收差异化教学、混龄教学、小组学习等经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在教师的合理调控下,“同时”进行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新模式要求相邻年级编班,同科目搭配,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同年级分组或不同年级分组,座位安排多样。


该模式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动”“静”同时,精讲多练。“同动”时,教师“同时”面向多年级有序讲解重难点,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静”时,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教师穿插进行针对性指导。二是年级互动,教学增效。“同动”强调年级间的互助互学,座位灵活布局为U型、田字格等,促进跨年级互动。在“同动”“同静”环节,高年级学生担任“小导师”,借机重温旧知,低年级学生也提前感知新知,实现跨年级“两次学习”,有效弥补留守儿童无家长辅导的问题。


在具体操作上,采用相邻年级组合编班,利用年龄相近、课程衔接的优势促进学生跨年级互动。教师灵活组建同年级小组或跨年级小组,通过分层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运用小黑板、学案卡片等教学工具,在“同动”环节明确跨年级任务,促进协作探究;在“同静”环节提供结构化支架,引导学生自主研习所学内容。“动”“静”交替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保障群体协作效能,又兼顾了个体发展需求,构建起多维互动的教学网络。


例如:在“语文+”跨学科二级复式教学中,我们选用2004年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文《燕子》与四年级语文课文《忆江南》,这两篇课文都与春天有关,教师以“春光美”作为两个年级的学习主题。围绕主题,首环节“同动”: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合唱春天歌曲、欣赏南北春景图片,初步感知春天;展示课文,分别提出希望探讨课文中内容的问题。第二环节“同静”:各年级分组研读相应课文,完成字词、朗读、探讨质疑问题等任务单学习,教师进入小组指导。第三环节“同动”:教师组织跨年级比较课文特点,融入方位、单位换算等数学知识及英文表达,年级互动,最后齐唱歌曲结束。“同动同静”的课堂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为教师行走的主要路线,纵向箭头为课堂教学环节,横向箭头为教师进行教学时的关注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多学科融合,促进互动与差异化发展。


图1:“同动同静”的课堂教学流程



项目实施:构建“四位一体”生态支撑系统


我们以各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依托专业的培训团队,将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与资源精准地匹配并输送给每一位教师与学生。课程、团队、机制、资源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协作,共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最终成效的取得提供全面而坚实的保障。


1

精准培训模块课程支撑



项目团队探索构建了精准培训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能力、进阶能力两个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旨在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全科教学能力,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补齐教学短板,确保基础课程开齐开足。该模块课程教授教师如何组建教学班、安排课程表、摆放课桌椅、布置教室环境,以及分组技巧和学生小助手培养策略,开设“同动同静”新模式结构、操作要点、教案设计、教学实施、观课议课等内容。


进阶能力模块课程涉及“新模式+生活教育”、跨学科主题教学、单班复教,以及小规模学校自我诊断与发展规划,技术赋能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从理论讲座到全学科实操演练、案例剖析,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增强课堂与乡村生活的联结,赋能在地化教育。


2

立体专业培训团队支撑



项目团队建设多元主体、多维协同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立体教研团队。一是专家引领层,由“高校学者+省教科院”组成智库团队,负责顶层设计、课程研发与前沿理论导入;二是骨干中坚层,由“县区教研员+骨干教师”承担示范教学、课例研磨与校本化研修;三是校本实践层,由“学科教研组+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日常观课评课、及时研讨教学问题。


项目成果突破传统“专家单向输出”模式,构建起立体交互、动态生长的支持网络,使教师培训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共创”,确保教师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基础,同时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为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3

项目有效执行机制支撑



其一,实施“同动”“同静”环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团队制定“同动”“同静”环节标准流程及要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同动”“同静”环节次数。开发表格式教案设计模板和多维度课堂观察表,重点监测教师“同动”课堂组织能力与学生“同静”自主学习时长占比,以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其二,采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实施策略。项目团队合作实施的河北省蔚县、灵寿县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项目,采用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OMO模式,即线上搭建“慕课+理论讲座+留言答疑”云端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缓解工学矛盾,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线下开展“学理论-练实操-做复盘”沉浸式研修,解决实践难题,强化技能转化。“线上广覆盖+线下深扎根”,既规避了纯线上培训互动弱、纯线下培训成本高的缺陷,又通过“学-练-评”闭环实现教学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


其三,构建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支持系统。项目团队建构由“项目团队+县区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的三级教学支持系统,不定时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支持活动,进课堂观课、议课、磨课,开展相关校本教研、学区教研等活动,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库,通过微信群、QQ群等答疑解惑,给予教师专业支持,激发县域教改活力,及时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同动同静”模式出现的困难,促使项目成果落地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4

项目学校资源匹配支撑



对于改革意愿强烈、愿意改革的学校,项目团队将其挂牌为“新复式教学项目学校”,提供匹配的资源支持。一是由教学支持团队不定期驻校陪伴,开展“观察-诊断-改进”闭环指导;二是与县区教研合作,建立教学管理保障机制,允许项目学校在实验周期内适度突破常规管理框架;三是邀请家长在开放日走进复式教学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参与并支持教学改革;四是与其他学校结成“新复式教学联盟”,共享教研成果与培训资源,构建“制度护航-专业赋能-家长参与-社群共生”的新型办学生态,将项目学校转化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器。


2019年,项目团队开始设立小基金教学研究课题,要求以学校和学科为主体组团申报,支持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具体改进方案。小基金教学研究课题在当地教育系统反响很大,根据项目影响力、辐射力的要求,规范申报流程,目前已有甘肃华亭市、岷县、康乐县等地的12项课题立项。课题实行导师制,构建“1+1+X”学习共同体(1名导师+1名负责人+3至5名教师),开展新复式教学下的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与生活教育融合实践研究,以研促教、以教拓研。


此外,项目团队还组织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捐助形式多样,覆盖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学生资助等多个方面。如捐建学校,资助助学金、医疗金,捐赠冬夏校服、帽子、手套、运动鞋及课外读物和体育器材等,显著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缓解了学生经济压力。




实践效果:实现从“小而弱”到“小而特”的转变


新复式教学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项目研究将传统复式教学从“生存策略”升级为“发展引擎”,通过教师精讲(“同动”)与学生自主探究(“同静”)的节奏转换,实现教学效能倍增。其核心创新在于建立跨年级互动生态,构建高低年级“小导师制”双向学习链——高年级巩固提升,低年级进阶启蒙,形成知识传递的“螺旋上升通道”。“同动同静”模式以空间重组推动认知重构,以学生协作激活个体潜能,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课堂变革范式。


其一,学生从“静默旁观”走向“主动成长”。项目实行伙伴式互动和协作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律能力、社交能力,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显著增强。同时,混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高年级“小导师”)和模仿能力(低年级“观察者”),形成自主预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个性化发展。


其二,教师从“疲于应付”走向“专业自信”。项目学校教师100%掌握“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得以跃升,逐步成长为当地复式教学教研活动的“土专家”、全科型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区兼职教研员等。同时,项目学校实现了常态化开展市县级优质课竞赛、校内复式教学常规听评课活动,新教师短期内即可熟练驾驭复式课堂,提升了教师职业认同。


其三,学校从“生存挣扎”走向“特色发展”。项目学校实现了国家规定课程全覆盖,且能够开足开齐开好,音体美开课率从不足40%提升至100%;同时,书香阅读、劳动教育、航模社团等特色课程不断涌现。通过“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改革,小规模学校学生数趋于稳定(一段时间有学生回流现象发生),家长满意度达95%。


其四,区域从“孤岛办学”走向“协同生态”。项目团队通过构建“高校专家-县区教研员-学校骨干”三级支持体系形成动态教研共同体,撬动省市县出台相应的激励制度。如华亭市教育局于2014年5月举办了首届复式教学课堂讲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共举办6届);平凉市教育局从2017年11月至今,坚持举办“平凉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与复式课堂教学(优质课)讲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共举办4届),成立复式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新复式教学联盟,使小规模学校教师拥有教学成就感、获得感,获得实现教学价值和职级晋升的机会。学校通过师生成长提升声誉,吸引更多资源,催生自主发展内驱力。


项目成果自2010年起在甘肃省开展系统性实践,逐步形成辐射全国有关省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发展模式,通过“省级示范+跨区联动”式推进,相继为甘肃、贵州、浙江、河北等地的乡村教师提供定制化培训服务。新复式教学实践证明,乡村教育绝非“低质量”的代名词,通过“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的底层重构、教师能力的系统性提升、管理机制的灵活创新,“麻雀学校”也能飞出金凤凰,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支点。这一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困境,更在于为中西部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甘肃方案”——在尊重本土实际的基础上,以教育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