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在甘肃兰州召开。如何为县中发展筑牢硬件根基与资源支撑?怎样促进县中内涵建设?如何配齐配强师资队伍,让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加快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落地,2025年10月14日,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在甘肃兰州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县中振兴在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大使命,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把县中振兴作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大事来抓,扩大县中教育资源,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会上,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市县人民政府及学校代表交流发言,围绕县中发展的重要领域分享实践经验,为全国县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参考。
增强资源供给,夯实县中发展基础
县中振兴的核心前提是解决资源供给短板,各地普遍将县中振兴纳入政府重点工程,在经费保障、设施升级、学位扩容等方面精准发力,为县中发展筑牢硬件根基与资源支撑。
从经费保障来看,各地强化顶层统筹,建立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形成多元化经费投入格局。江苏连续7年将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形成“省级引导、市县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模式,为县中资源优化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甘肃把“强县中”摆在全省十大为民实事之首,在全国率先实施县中振兴工程,2024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单列4亿元支持20所高中实施“强县中”项目。
在办学设施升级与学位供给方面,各地结合人口变化趋势动态调整资源布局,通过新建、改扩建、数字化改造等方式,满足“上好学”的需求。重庆云阳坚持“两手抓教育利长远”发展理念,近10年累计投资超300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6所普通高中,建成5所省级重点高中,85%以上的学生在优质高中就读,到2029年可实现100%的学生能读高中、能就近读高中、能读优质高中。广西柳州持续夯实县中发展基础,近5年投入9亿元支持县中建设,新增校舍面积20.1万平方米、学位4750个,基本满足县域高中在校生达峰时入学需求。
稳定县中生源,促进县中内涵建设
优质生源是县中发展的“生命线”,要通过规范招生秩序、强化内部治理、推进评价改革等方式为县中创造公平发展环境,扭转“生源水土流失”困局。各地从政策监管、质量提升、生态营造等维度发力,持续推进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建设,促进县中多样特色发展。
规范招生秩序是稳定县中生源的首要前提,各地通过出台“最严禁令”、加强执法监督,坚决遏制违规招生行为。湖南制定规范办学行为20条,划定招生红线,严禁跨区域招生,坚决打击违规招生行为,坚决清退违规招录学生,坚决遏制“掐尖”和“抢生源”乱象。甘肃严格执行属地招生政策、严禁跨区域招生,历史性扭转了“掐尖招生”和县中生源流失局面,实现了由“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的历史性转变。
各地通过优化管理机制,提升县中办学规范化水平,促进县中内涵式发展。江苏以“高质量项目”促进内涵建设,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等约350个县中内涵建设项目。湖南实施“多样特色发展计划”,创办8所科学特色高中,打造17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确定24所综合高中试点校。湖北黄冈指导县中建立现代治理制度,编制学科宏观规划,助推县中治理能力提升,同时大力推进市县统筹,加强内部整合,拓展对外协作,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通过强弱联合、城乡联合和跨市联合,带动县中办学质量提升。
各地持续推进评价改革,进一步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实现从育分向育人转变。江苏以“高品质创建”引领优质发展,创新构建“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发展性评价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建设一批高品质高中。湖南实施“两考一评改革计划”,稳妥推进中考、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育人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县中内生动力
质量提升是县中振兴的关键,各地各校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大力发展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实现了学校特色发展、教学质量提升。
各地以教学为中心,抓好课程育人,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湖南实施“课堂质量提升计划”,建设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和实验校,31所县中入选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示范校。广西柳州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将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湖北黄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上好“行走的思政课”。甘肃会宁一中以教学为中心,抓课程育人,健全“科艺交融,人文固本”138课程体系,实施“双百工程”,打造“三生课堂”。
各地各校还充分借助数智技术,辐射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安徽肥西搭建协同教研平台,外引省城名校,内联县中各学科组,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在线教研。华中科技大学为帮扶县中引入智慧教学平台,同步共享华中师大附中微课视频等校内优质资源,使教师备课时间缩短40%,教学效能显著提升。甘肃会宁一中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和常态化应用,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教学与多元评价。
建强教师队伍,构筑县中发展支撑
教师队伍薄弱是制约县中发展提升的突出问题。各地各校针对师资建设开展一系列扎实举措,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配齐配强师资队伍,优化教师待遇保障让好教师“留得住”,强化师资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等,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破解师资结构性短缺。甘肃通过高校托管帮扶、东西部协作等项目,引进42名校长、2960名教师挂职帮扶。陇原“四名工程”为高中培养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信息化引领导师363名,40所“强县中”学校项目式引进骨干教师533名。江苏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加大县域高中名师培育力度,已遴选25名县域高中教师作为培育对象。对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等实施服务期制,坚决遏制无序流动和恶性抢挖行为。
“待遇留人”与“情感留人”并重,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湖南及时补充县中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减负清单,加大县中教师职称评聘倾斜力度,提高县中教师工资待遇,出台教师出行、购房、就医等“礼遇”政策。重庆云阳出台教师房票等10项惠师举措,县领导全覆盖定点联系高中,近5年招聘高中教师337人,研究生占比51%,没有流失一名优秀教师。
“培训”与“帮扶”同时发力,长效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广西柳州搭建市域教研资源平台,转化优质教学资源包1.2万套,组建各类教研共同体50个,近5年县中教师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9项,教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海南定安中学依托上海交大教育学院资源优势,每年安排管理干部在交大附属学校跟岗学习,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在上海交大教育学院集中研修,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会议强调,要抓住关键,不折不扣落实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提质。一是加强政府统筹,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支撑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破解教师学科结构、能力结构矛盾。三是加强职普融通,使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的教育。四是加强评价改革,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会议要求,要创新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各项发展任务和改革措施落地落实,把县中振兴作为改进作风、增进老百姓教育获得感的重大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县中的新变化、新发展。
(来源:人民教育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