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清华附中:以“五化”系统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最新动态
清华附中:以“五化”系统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2025-10-249


本文共4535字,阅读约需8分钟


方 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张 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岑逸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党办校办副主任


系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中小学校要聚焦“如何系统全面地推进学校治理变革”这一重点问题,切实把治理变革的效能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学校治理之本质,是基于师生的实际需求,以服务师生的系统性举措推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共同参与中充分调动每个主体的积极性。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师生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创建于1915年,至今已有110周年办校历史。作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国家级德育先进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清华附中于2022年构建治理体系之初,便明确提出“打造适合时代需要和自身发展的治理体系,锻造与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治理能力”的治理变革总思路,即在适合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治理体系中锻造与之相适应的治理能力,通过民主化、法治化、精细化、人文化、数智化“五化”治理,在理念更新、制度完善、资源配置、技术赋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突破,以完备的治理能力保障学校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并迭代升级。




民主化治理:
坚持多元共治,
健全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


实现多元共治,首先要理顺学校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都是学校内部治理的主体,家委会、校友会、基金会、社会资源等构成外部的积极支撑力量。 只有理顺主体的权利关系,而后才能构建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拓展民主治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渠道,提高学校的内部治理能力。


清华附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立既符合现代学校共性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人为本、权责一致、多元共治、高效科学”的新型治理结构。校内、校外“双线”并行,一条“主线”包括校党政班子、工会、各中心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团委学生会,一条“护线”包括家委会、校友会、基金会及其他社会资源,“双线”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协同发力。


学校尤其注重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力度,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大会、共青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制度。例如: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大会,全体教职工以教代会代表组和工会小组为单位,审议学校各类规划、奖惩方法、财务报告等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同时,大会设提案小组,广泛征集教职工提案和建议,并由专人作提案答复报告,全面保障全体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学校还成立了清华附中教育集团校家社协同育人专项工作委员会,由参与的集团会员校家长代表担任核心成员,学校德育部门协调资源、保驾护航,定期面向集团广大家长开展家长学校、家委培训、亲子沟通经验分享等指导性活动,以及“水木清芬”读书会、相伴跑团等社团类兴趣活动,以推进集团内校家社密切联系、资源协同共享。



法治化治理:
坚持依法治校,
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教育部当前正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是现代化治理的关键内核,清华附中通过确立学校办学章程、建立章程统领下的各级制度、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并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构建起依法依规、规范治校的“防火墙”。


当前,学校已建立形成以《清华附中章程》为统领,包含学校章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及具体制度的横向分类别、纵向分层级的治理制度体系。从纵向上看,根本制度确立了学校施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委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基本制度包含“三重一大”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师德师风制度、集团校管理制度等校级重大制度;具体制度则主要涵盖各处室职能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培养制度等部门级别的制度。从横向上看,制度类别按照学生发展、教学管理、行政保障、监督评估进行划分,实现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与此同时,学校注重抓好“制度更新不够及时”“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制度监督不够有力”等制度执行监督的“后半篇文章”,通过成立纪委,实时听取招生、基建关键部门的制度执行汇报,紧盯制度执行是否存在漏洞,同时建立“清华附中制度线上查询平台”,以广泛有力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树立起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激发法治活力,保障主体权益,把校园内“纸面上的制度”切实转变为“制度规范下的行动”。


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是学校规范化办学的前提。当前,学校正在制定《清华附中“十五五”发展规划》及与之相配套的各中心部门子规划方案,明确学校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定位、总体目标、关键任务和实施路径。在“十五五”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依据,对标对表,特别是在“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科学目标,探索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性样本。为确保规划制定的民主性和针对性,学校开展了三轮密集调研工作:第一轮在规划撰写前,倾听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倾听退休同志、校友们的声音,将他们的意见和期望“转化”成规划语言;第二轮在规划撰写过程中,将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大家,实时完善;第三轮在撰写完成后,检查规划是否存在缺漏、不完善之处。




精细化治理:
坚持需求导向,
创设激励师生成长的多元平台


教师作为学校内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对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体会最为深刻的群体。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能直接带动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长期以来,清华附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坚持“从‘幸福职业’迈向‘职业幸福’”的理念,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重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定期组织“大学习”,开展“大研讨”,致敬“大先生”,让广大教师在互学互促、共勉共进中坚守职业初心、坚定职业理想。学校首创“校长奖—自强杯、风华杯、厚德杯”阶梯式荣誉激励体系(见图1),覆盖全年龄段教师,获奖者均由全校民主推荐和教职工民主投票产生,是教职工心目中真正的“楷模”。其中,“自强杯”面向35岁以下青年教师,旨在鼓励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突出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风华杯”面向35~50岁骨干教师,表彰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卓越实践和领军作用;“厚德杯”面向50岁以上资深教师,强调“德艺双馨”和对学校的长期贡献。分层激励机制不仅传承弘扬了附中榜样精神,更覆盖了教师全职业周期,形成了“青年-骨干-资深”的梯度培养链,由点带面,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点燃了全体附中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图1: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奖—自强杯、风华杯、厚德杯”阶梯式荣誉激励体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学校治理要体现育人的核心价值追求,聚焦培养未来人才,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各领域各环节。清华附中始终坚持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强健体魄、丰盈内心、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以育人方式的创新变革,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例如:在德育方面,学校深入研究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建立以“君子文化”为内核的阶梯式德育课程体系,其中,初中阶段按年段实施“知行君子”“诚信君子”“智勇君子”课程,通过入学教育、诚信班会、国防实践等强化行为养成;高中阶段升级为“博雅君子”“家国君子”“弘毅君子”课程,结合微公益支教、成人仪式等活动深化社会责任感培养。在教学方面,学校构建金字塔式立体课程体系,其中,“塔基”课程既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及其校本化实施的一系列课程,还包括面向全体学生选修的自主选修、主题社团、社会实践等数十门综合拓展课程;“塔尖”课程则是面向部分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个性化开设的拔尖创新课程,如学校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群,围绕“数学思维与科学素养”“工程应用与技术”“人文社科与艺术”“跨学科融合与实践”等类别开发了多样化课程,历经三年实践,这些课程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人文化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治理迈上新高度


文化,是新时代学校治理的灵魂。面对“文化治校”这个久久为功的长远工程,清华附中以编纂“百年文化手册”为抓手,总结、梳理、提炼了核心文化理念体系。这一理念体系既包括清华附中人共同奋斗的宏观目标,如“当好人民教育新示范,办好强国教育新样板”的教育理想、“办一所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的百年学校,培养博学笃行、创新进取、兴业英才的卓越学校,秉持明理求真、多元开放办学特色的品质学校”的办学愿景,也包括践行理想的行动要领,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时代为志,育人为本,行动为要”的办学理念,“行胜于言”的校风,“明德启智,修己树人”的教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等等。


为了让文化理念“活”起来,学校充分发挥每一块砖、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的育人功能,营造高品质育人环境。例如:利用文化石、橱窗、展板、墙画、智慧班牌、校史馆、文化手册、网络媒体矩阵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利用升旗仪式、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家长会等校园活动持续深入宣讲。学校还通过举行立意深厚的教育活动,塑造清华附中人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质,让文化浸润场域化,最终实现寓文于行、以文塑魂。例如:“微公益·梦起航”学生支教活动已持续开展十年,累计有700余名清华附中学子利用暑期时间深度践行“厚德自强,服务社会”精神,足迹遍布四川、内蒙古、云南、甘肃等省和自治区。



数智化治理:
坚持数智赋能,
整体提升校园治理效能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智技术的快速迭代,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升级的风向标。在当前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的背景下,以数智技术赋能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已从“选答题”转变为“必答题”,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数智技术,尝试将治理效能转化为改革势能、创新动能、发展潜能。


清华附中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学校全场景落地,为精准化治理赋能。校园数智人“小清”作为师生、家长的虚拟助手,通过多维度技术融合重塑校园生态,即时解答常见的咨询问题,让校园的运转从过去的被动式响应转向主动式服务。为给教师发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引领与支持,学校建立了AI智能网校,在教学方面可以基于数智课堂分析技术,依据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师生课堂教与学视频进行智能分析,从问答分析、智能纪要、知识图谱、知识总结等方面生成分析结果,为评课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撑,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教与学的行为画像,从而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还高标准打造“AI数字孪生校园”等数智化平台,未来将系统化整合学校校务、教务、总务、安防等诸多治理模块,推进校园软硬件的互联互通,破除数据壁垒,消除数据孤岛,实现从“分散管理”到“整体智治”跨越。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