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悦,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作为承担国家基础教育任务的重要力量,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面临的困难也各不相同,但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是当前县中共同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和很多县中一样,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喀左一高”)也曾面临着师资结构性老化、人员短缺、教学能力不足、招不来干不好留不住等问题,对学校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宽教师队伍建设路径,通过校内培养、县域联合教研等方式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通过系列人文关怀举措解决教师生活保障问题,使教师既“进得来”也“干得好”“留得住”,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学校师资整体素质较高,共有教职员工215人,其中有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3名、高级教师105名,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居于全市前列,为整个喀左县高中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
/
师德为首:“欲为教书人,先有父母心”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师有德方为师。喀左一高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培根铸魂”主题教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强化教师师德师风修养,以“四有”好老师标准教育引领教师进步成长;通过开展师德标兵评比、建设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室,实施“手拉手”帮扶关爱行动,践行“欲为教书人,先有父母心”的承诺;通过成立校园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教师先锋岗,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育人使命担当。学校形成了崇尚师德、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一批先进教师典型。
/
/
成长为要:“专业成长是最好的福利”
2025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举措中,提出“培养一批县域普通高中领军教育教学人才”“建立名师工作室、课程基地等,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打造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梯次发展的教师成长体系”,喀左一高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了相应经验。
1. 青年教师梯次成长有路径
针对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中存在的青年教师多、骨干力量少现状,学校精心设计了“新人-骨干-名师”三级成长路径,确立了“三年成型、六年骨干、九年名师”的职业成长目标。每学年伊始,各年级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校本研修、外出培训、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多种途径,夯实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基。
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不断增加教师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常态化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沉浸式跟岗学习、进修交流,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
2. 名师发挥引领作用有平台
学校特别开辟办公区,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朝阳市“英才计划”名师、朝阳市德育名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挂牌设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上好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引领带动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学校坚持对名师工作室成员、“师徒结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管理体系当中。
学校还邀请高校学者、省市教研员进校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师徒结对、课题指导等方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交流等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
/
教研为本:形成一体化教研闭环管理方式
《行动计划》提出的“课程教学提质行动”中,要求“优化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研指导……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喀左一高进行了先期探索。
1. 建立研磨思用一体化教研闭环管理模式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在各年级部建设高标准研课室、集体备课室,形成了制度完善、流程规范的集体备课模式。学校要求各年级部每周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自备、主备、研备、交流”的深度教学研讨,形成“个人初备-集体共研-个性修改-反思提升”的研磨思用一体化教研闭环管理模式。
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在每个环节都有机会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时的经验交流和案例分析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使年轻教师快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喀左一高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编纂校本用书、承担跨校交流教研任务,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引领作用。
2. 提高课堂效率打造“1355”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形成课堂教学“1355”模式。1即一个核心,以课程育人为核心;3即三个方向,大单元、大融合、大情境;第一个5即课堂教学五环节,疑、议、析、解、评;第二个5即教学过程“五精”,精心备课、精练设计、精彩授课、精选例题、精设作业。通过这些措施的严格落实,已逐步实现了传统教学方式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式转变。
/
/
乡土为念:校际协同教研凸显使命担当
喀左是辽西地区民族自治县,受多重历史和环境因素影响,各个学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县政府和教育局支持下,2023年10月,学校联合县域四所高中成立了喀左县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以联合体形式凝聚全县各高中教师力量,形成县域高中教育发展的教研合力。喀左一高负责研究中心的团队建设、教研业务、档案管理、校际交流、专家讲学、活动场地、办公设施等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研究中心从各个学校遴选理念先进、业务精湛、乐学善教的优秀教师组成各学科的研究团队,全面负责该学科高中三年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发挥全县高中教师集团作战优势。研究中心聚焦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质量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关键课题,组织开展校际联合教研、教学交流、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研究中心按照不同学科开展单双周集中研备活动,整体规划高中三年学科课程教学,同步开展单元集体备课、专题研究、优秀课例展示、教学检测与评价、学术讲座、课题立项等。研究中心多次邀请省市内外教育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讲座,组织研究中心成员教师到文化发达地区学校开展沉浸式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全县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等。
喀左一高还通过参与跨县市区的联盟不断在更广阔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例如:“凌河四校”联盟就是一个跨县市区联盟协作体,由地处凌河沿线的葫芦岛市建昌高中、朝阳市凌源中学、喀左县第一和第二高中四所学校组成的友好学校联合体。成员校之间相互支持、互通有无,共享共通教学及备考信息,不定期参加各校大型交流、研讨、检测等相关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联合教研实施以来,喀左全县参与校际教研活动的教师达千人次以上,促进了县域内各校间的交流互鉴与协同发展,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县域内“研训一体、共建共享”的高中教育发展新生态。
/
/
情感为重:营造教师发展幸福家园
学校着力营造校园、乐园、家园氛围,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存在感、仪式感、幸福感。在喀左一高校园的一角,有一块树木环绕的小广场,是专为教师设置的健身空间;学校成立了教工合唱队、舞蹈队、乒乓球队,让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寒暑假为每名一线教师购置图书,每学期初开展读书品读、交流心得等积极有益的活动,全面活跃教职工的业余文体生活。学校还出台一些贴心的举措切实解决教职工家人之需。在临近操场的教学区,还有一个为从幼儿园和小学放学后无人照料的教师子女开辟的“职工子女学后班”,设置专门教室,温馨布置游戏、学习、运动场所,很好地解决了教职工子女课后托管难题。这些从细微处替教师考虑的细节,彰显了学校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管理思路。
在学校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整体质量显著提升,现已拥有国家和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德育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58人,完成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开发校本课程用书9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困扰很多县中发展的关键难题,如结构失衡、招聘困难、素质提升瓶颈、区域协同局限等。以结构性缺编问题为例,我校个别学科临退休教师较多,新招聘教师数量不足,未来师资结构问题依然严峻;研究中心对县域内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作用明显,但运作上缺乏长效机制,资金投入、人员待遇和行政推动等都面临难题。我们期待学校能更多参与教师招聘工作,招到真正适合本校的教师;期待建立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与县中的交流联系机制,既方便高校开展基于实证的教学研究,也赋能县中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数智时代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为县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