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教授提及比利时正在讨论要加强对教材的管理,令我十分震惊。比利时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国家,宪法将全国划分为三个语言社区,各语言社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课程标准,但不直接统一编制或推荐教材。教材主要由出版商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学校自主选择教材,教师个体还保留很大的教学裁量权。各语言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并不直接审核教材,而是通过学校督导和课程审批间接地影响学校对教材的选择。
这样的好处是出版商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和教师的需求,针对课程标准开发便于教师操作的工具,同时配备充足的教学资源以方便教学,这样才能拥有相应的市场占有率。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这也是比利时要加强教材管理的最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国际竞争加剧和PISA测试表现连年欠佳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去中心化”的国家开始考虑教材管理问题,可见教材对一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二是“过度用户友好”的教材可能让教师滋生专业发展的惰性,甚至有反对者称加强教材管理侵犯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不少研究揭秘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教研”。事实上,教材也功不可没。这些教材是集合众多专家资源研发且经国家层层审定的,有效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尽管我们的教材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空间,如教师期待配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更有力的教学工具、设计更友好的空间版面等。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一线涌现出很多创新做法,但也出现了不少忽视教材的现象。例如:用校本学案替代教材,学案的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有教师在教研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跨学科”或“情境”创设,脱离了教材的学科逻辑;更有甚者一节课几乎不翻教材,对于严谨的学科基础概念也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这些现象值得注意,切勿忽视了教材的“托底”功能。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