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绵涛,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郑孝玲,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
袁晖光,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当前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级学科归属不定、教育管理学称谓随意、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属种关系不清和学科研究对象及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研究关系的论域不定等四个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未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育管理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和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破解这些问题,就要正确对待教育管理学科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教育管理学科自身的规律,明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弄清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之间的关系,并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第一性的原理分析教育管理现象,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门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如果以美国学者沙默尔·霍尔分别于1829年和1832年出版的两本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著作为标志,西方教育管理学至今有两百年的历史。如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翻译介绍外国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和将教育管理学科作为独立课程在师范学校开设作为中国独立形态的教育管理学的特征,中国研究教育管理学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见,教育管理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门历史较长的学科。作为一个有多年历史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育管理学,理所当然地要在加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背景下继续创新发展。然而,当前中国的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些不利于这门学科创新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梳理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及破解之道做进一步的探讨。
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归属不定
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归属不定是指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这一二级学科到底归属于哪个一级学科不确定。具体表现为: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师范大学尚未独立设置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管理学又重新在师范大学独立设置。从20世纪70年代末师范大学恢复教育系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归属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育管理学归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那时的大学只有教育系才设置教育管理学科,在大学的其他系,如管理系等一般是没有教育管理学这个学科的。
第二阶段: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归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12年前后)。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高校进行了一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当时把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合并为一个学科,称之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随之设置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放在公共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里的,所以新设立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然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授予管理学学位或教育学学位。但这一阶段也有大学只授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管理学的学位而不授予教育学的学位。这一阶段也有少数大学,仍然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放在教育学院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下。
第三阶段:教育管理学既可以放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面,也可以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2012年至今)。不过这时放在这两个一级学科下面的教育管理学的名称有所区别,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教育管理学从1997年开始叫教育经济与管理,至2024年后改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教育管理学具体叫什么名称则比较多,下面将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门的论述。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管理学时而姓“教”,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时而姓“管”,属于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时而既姓“教”又姓“管”,同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看来教育管理学到底属于哪类一级学科确实是摇摆不定的,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学二级学科的发展方向。
教育管理学称谓随意
教育管理学称谓随意是指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到底叫什么不确定,称谓比较多。具体来看,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称谓基本上是随着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归属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教育管理学的称谓和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归属一样,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有单独称教育管理学,或单独称学校管理学,或单独称教育行政学的,也有同时称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的,还有把教育管理学称为学校管理学或教育行政学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前后,将教育管理学称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教育管理学的称谓比较多,有将教育管理学称之为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有将教育管理学称为教育政策与管理的,还有将教育管理学称为教育政策与领导的。上述教育管理学的称谓不确定,表面看来只是一个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名称变化和不同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学科名称的变化无常和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同是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会变动不居。
教育管理学属种关系不清
教育管理学一级学科的归属和名称的变化,衍生出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属种关系的逻辑混乱。这种属种关系是指教育管理学科与这些学科的关系,哪些学科是种学科即上位学科,哪些学科是属学科即上位学科所属的下位学科,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学与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的属种问题,这三个学科哪些或哪个学科是上位学科,哪些或哪个学科是下位学科关系不明确。二是教育管理学与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的属种问题,这三个学科谁是上位学科,谁是下位学科没理清。三是教育管理学与教育政策学的属种问题,这两个学科究竟哪个是上位学科,哪个是下位学科也未分清。四是教育管理学与教育领导学的属种问题,这两个学科的上下位学科关系也不清楚。上述教育管理学与有关学科属种关系混淆的状况显然也不利于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本来是种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却变成了属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反之亦然。这种混乱也会直接引发教育管理学与这些学科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的错位。
教育管理学论域不定
教育管理学论域不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学到底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过程、教育管理问题,还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二是作为教育管理的研究领域与近年出现的教育治理研究领域,这两个研究领域到底是什么关系?以下试对这两大问题做一具体阐述。
第一,当前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和管理过程来揭示教育管理的规律。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应“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教育管理活动来揭示教育管理规律。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工作规律的科学”;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学主要研究学校管理领域的活动及其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问题,揭示教育管理规律,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成为问题的问题”。第四种观点把研究教育管理过程、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作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五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来揭示教育管理规律。
第二,当下教育治理成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言必称教育治理、学校治理,好像没有什么教育管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领域面临着如何认识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即是替代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包容关系的问题。如果是替代关系,那要弄清二者谁替代谁。目前教育治理的说法非常流行,大有教育治理要替代教育管理之势,似乎教育治理有代替教育管理的可能;如果是并列关系,那就要产生以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管理学和以教育治理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治理学两门学科了;如果是包容关系,那二者谁又包容谁呢?以上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怎样去理解管理与治理的含义。人们对管理比较容易理解,通俗地讲,管理主要是强调如何管和如何控的问题。那治理又是什么意思呢,就值得认真研究了。初步研究发现,人们当下对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研究关系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对治理本义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治理本义的角度看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通过考察东西方文献发现,东西方治理的本义包含管、控(管理)和民主协调、多元共治(疏导)两个方面的意思。由此,教育治理及其研究应注意管、控等管理和民主协调、多元共治等疏导两个方面。而现在的教育治理和研究就大多数的教育治理现象和研究文献来看,一般只注重民主协调、多元共治的疏导这一个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治理是包含了教育管理的,因为教育治理里面有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建构教育治理学时,教育治理学里面就包含了教育管理的内容。
二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从人们在公共管理中对治理的一般理解来看,治理主要强调民主协调、多元共治。教育治理重点是研究如何做到管理中政府、学校、社会及其内部组织、个人通过多元共治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治理与教育管理是不同的,教育治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主要强调民主协调、多元共治,而教育管理虽然也讲民主,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主要强调如何管控。这样就需要保留原来的教育管理学,新建一门新的教育治理学。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实际上就变成了是依据治理的本义来处理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还是依据人们从公共管理角度理解的治理来处理上述二者的关系。
上述教育管理学论域不定也会对教育管理学创新发展产生影响,因为无论是教育管理学自身的研究领域,还是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都涉及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如果研究对象不明确,就很难形成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范畴及其逻辑;如果对这个问题认识不统一,就会形成多种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范畴及其逻辑。而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相对一致的。产生多种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是由人们的认识不同而引起的,可以通过分析比较这些不同的认识来使这些不同的观点达到相对一致的看法,从而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
未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育管理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管理学外部的原因来看,出现上述问题,是由未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育管理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一般来说,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发展决定学科的发展,所以学科发展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科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促进和引领作用。在学科发展和社会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学科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求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社会的发展规律影响和干扰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管理学科作为一个有较长历史发展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所以社会发展一方面要求教育管理学科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学科要促进和引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要尊重教育管理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然而,研究发现,教育管理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如果从教育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主要是社会在要求教育管理学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过度地用行政手段干预了教育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导致的。例如,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高校撤并而将有些专业学科进行合并调整的需要,硬生生地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这两个虽然有联系但性质不完全相同的专业学科合并成一个专业和学科,并将教育管理与教育经济作为一个专业和二级学科放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之下。事实证明,将教育管理与教育经济这两个专业学科合并成一个专业和学科是不合理的,所以在2024年后,国家又颁发文件将教育管理与教育经济划分到不同的一级学科,教育管理学划分到教育学一级学科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面,而将教育经济学划分到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不过这时由于强调培养跨学科人才,将本来的教育管理学科又分成了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领导等学科,而取代了原来的教育管理学科。
上述这些问题可能是由社会发展影响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只能说是社会发展了,教育发展了,教育管理也发展变化了,反映这种发展变化的教育管理学的称谓、归属、属种关系及研究领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而已。是的,社会发展了,教育发展变化了,教育管理及其研究教育管理的教育管理学也发展变化了。然而,问题是竟然发展变化到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自身或自身的称谓都不存在或消亡了是否合理?因为不管将来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如何发展变化,只要有教育存在,就将会有教育管理存在,无论教育管理将以什么形式、内容和方法表现出来,教育管理将永远存在,当然教育管理学也将随之永远存在。而现实是现在有很多领域都发生变化了,研究这些领域的学科也变化了,但都没有像教育管理学科那样,发展得连自己都弄丢了。一个学科发展变化到不存在了就无所谓创新发展了。
未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育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及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管理学科内部的原因来看,是由未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育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及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所致。
首先,对教育管理学科与其有关一级学科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才逐渐认清这一学科与其有关一级学科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看,教育管理学所属的一级学科最初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这是因为教育管理学开始就是教育学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面当初还没有教育管理这个二级学科。后来随着对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性质的认识,以及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关系逐步理清,教育管理学二级学科由原来的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同时也变成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为教育中有教育管理问题,而公共管理中也有一种公共事业教育的管理问题,两边都需要教育管理。这样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为教育管理学只来源于教育学一级学科,就认为教育管理学只属于教育学科而不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管理学所属一级学科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
其次,对教育管理学称谓的变化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在教育管理学称谓变化的三个阶段中,从第一阶段出现的多种称谓来看,是适应当时各师范院校师资状况和课程开设等情况的需要,以及学校历史传统上对教育管理学称谓的习惯引起的。当时有的大学教育系开的是学校管理学,有的是教育行政学,人们习惯上把它们称为教育管理学。当然将教育管理学称为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在学理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主要是当时对教育管理学作为学科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结构和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结构研究还不够,而且对这两种体系和结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不甚清晰而产生的。就人们的常识理解来看,因为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是教育管理的两个基本的范畴,一个是学校管理这一微观的教育管理,一个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这一宏观的教育管理,所以有时把教育管理学称为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也就可以理解了,像民国时的高校一般不称教育管理学而称为教育行政学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但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教育管理学毕竟不是微观的学校管理学或宏观的教育行政学,而是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教育管理学应从宏观的教育管理和微观的教育管理两个方面来理解。至于中观的教育管理,其层次虽然属于宏观和微观的教育管理之间,但从其主要的管理属性和内容来说,与宏观的教育管理大体上相似。例如,宏观的教育管理的法制功能、经济功能、规划功能、组织功能等,中观的教育管理与宏观的教育管理基本上是相似的。所以,当我们说宏观的教育管理时,一般也就包含了中观教育管理的属性和内容。第二阶段将教育管理学称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因为当时专业和学科调整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而产生的。第三阶段在各师范大学和开设了教育学科专业的大学基本上就没有出现教育管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了,而由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领导这样的学科名称取代了。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于这一阶段,有一个时期国家规定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且基础较好的大学,可以在这门一级学科下面自主设立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所以有些有教育学一级学科且基础较好的博士授权点的大学就自主设立了一些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同时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管理学科已经变成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而放在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面,而这些大学又想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继续保留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但又不能与公共管理学科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同名,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开设了诸如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领导等诸多学科。202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文件,将教育学术研究生二级学科目录中对教育管理学科的各种称谓正式确定为教育政策与领导,在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专业中将教育管理专业领域改为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专业中将教育管理的专业改为教育管理研究方向。这样,官方教育文件中教育管理专业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名称也就很少出现了,只有教育学人在一般的研究和日常交谈中还经常提到教育管理学科这个名称。
最后,从教育管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属种关系所出现的问题来看,是因为没有对整体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的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或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的体系,而只对教育管理现象中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进行研究而产生与这些问题相一致的学科名称而导致的。由于这些学科只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中某些或某个问题而产生的少数学科,而不是研究整个教育管理现象得出的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或教育管理学学科群的体系。这样,这些少数的教育管理类的学科与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内容,或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体系中的教育管理学科之间就会出现属种逻辑关系错乱的问题。比如说,教育管理学一般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问题的,也就是说,凡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问题的,都应该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教育管理现象中的领导问题、政策问题、法律问题等等,都应属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或领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对这些本应属于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却变成了与教育管理学平行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甚至取代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在学科的名称上产生了一些与教育管理学平行,甚至取代教育管理学的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领导与政策、教育政策与领导的学科名称。
破解上述四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就教育管理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言,就是要寻求和阐明教育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规律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求和阐述。一是去寻求和阐述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规律,二是去寻求作为一门学科群发展的规律。这两方面的规律从其自身来看,就是要分析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现象与作为一门学科群的教育管理现象中有哪些范畴组成,并探讨这些范畴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逻辑体系,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和作为一门学科群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有了这两种学科体系,就能回答上述影响中国教育管理学创新发展的四大问题了。
分析教育管理现象,明确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体系,破解教育管理学名称称谓、一级学科归属及学科间属种关系问题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来看教育管理现象,以往人们认为教育管理只有微观教育管理的学校管理和宏观教育管理的教育行政,所以教育管理学只有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实际上对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教育管理学是由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研究所产生的一个学科群。
首先,从微观管理的学校管理来看,学校管理有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由此产生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学。从教育层次来说,有家庭教育管理学、学前教育管理学、中小学学校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从教育内容来说,有普通学校管理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管理学;从主办单位来说,有私立学校管理学和公立学校管理学;从教育对象来说,有成人学校教育管理学和青少年、儿童学校管理学和特殊学校管理学;从地域来说,有农村学校管理学和城市学校管理学;从形式来说,有正规学校管理学和非正规学校管理学;从管理的内容来说,有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德育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学校人事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学校教师管理、学校学生管理等。
其次,从宏观管理的教育行政来看,由于教育行政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由国家对教育管理的认识深化下去,就有了对国家教育的领导,及其实现在国家教育领导下的教育政策、教育法、教育财政(教育经济)、教育人事管理、教育业务管理(包括教学、德育、学校体育卫生、招生就业以及教育的对外交流等方面)和教育督导等。对这些国家教育管理的现象进行研究,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教育领导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人事行政、教育业务行政和教育督导学等。
上述由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展开所形成的学科群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教育管理学两大方向的专业方向学科群。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群中,除了上面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两方面展开所形成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外,还有这些专业方向学科共同的专业基础学科,如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哲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经济学、比较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学等;另外,还有教育管理学科的基础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数学、AI技术等。由此可用一个教育管理学学科群的体系图(见图1)去认识教育管理学与学科群中相关二级学科的关系。
由以上我们建构的教育管理学学科群体系就不难看出,之所以出现上面教育管理学的称谓、一级学科的归属及学科属种交叉乱象问题,从学理上来看,是因为在教育管理学科群里,教育管理学是这一学科群里一个教育管理方面基础理论性的学科,而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只是在这一基础性理论性学科的基础上,在宏观的教育行政和微观的学校管理两大方面进行研究而产生的专业性学科。而且本来是教育管理学科群中的专业基础理论性学科教育管理学却与教育行政方向的专业方向学科教育领导学、教育政策学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这时的教育管理学或教育行政学本身就包含了教育领导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等,它们在逻辑上不能相提并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领导与政策、教育政策与领导这些提法之所以不妥,是因为教育管理里面本身就有教育领导问题、教育政策问题和教育法的问题,否则还叫什么教育管理?这种“属”“种”不分,“属”“种”并列,在形式逻辑上当然就乱套了。教育经济学虽然与教育管理学同属教育管理学科群中的专业基础学科,但它们所属的一级学科不同,前者属于经济学(由于教育经济学有段时间是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所以期间教育经济学是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经济归属于应用经济,而教育管理学虽然归属教育学和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但非常费解的是,教育管理学这个二级学科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却不见了,变成了本应是教育管理学下面的教育政策与领导这个学科,这在学理上就说不通了。
明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
①明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而明确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破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论领域不清的问题
在上面五种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不同的观点中,笔者赞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现象这种观点。笔者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的实践活动为第一性原理这一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分析,提炼出教育管理学科论、教育管理活动论、教育管理体制论、教育管理机制论、教育管理观念论和教育管理人论的“六论”范畴逻辑体系,并于2006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家高等教育规划著作式的教材《教育管理学》,2021年修订版为《教育管理学:理论与范畴》,这一成果就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创新中国教育管理学自主话语体系的一次尝试性探讨。这一探讨,既可以回答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是有中国自己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的,也可以廓清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论域问题。
上面五种观点中,有四种观点都不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而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活动和过程。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现象,是因为由上对教育管理现象分析所得出的理论范畴及其逻辑不难看出,那种不赞成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在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其他三种看法中,那种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教育管理活动只是教育管理现象的一个层面。那种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的看法更不全面,因为教育管理过程只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一个方面。那种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问题的看法同样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问题和“成了问题”的问题也是现象,而并非其他,只不过这种现象只是“问题”的现象而已。
②明确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的关系,从而明确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破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论领域不清的问题
由于对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关系问题的处理涉及对治理本义的理解,这里对上文中提到两种治理本义的理解做一分析,以为找到解决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研究关系的方式奠定基础。考察东西方语境中治理的本义发现,治理包含管、控和民主协调、多元共治等两方面的内容,而人们对公共管理中治理的理解主要是民主协调、多元共治一个方面的内容。然而,其实公共管理中的治理是针对20世纪90年代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兴起的。对付政府失灵就要加强民主共治,对付市场失灵就要加强管控。因此,公共管理重视治理,实际上是从治理本义的管控和民主协调、多元共治两个方面引发的,而不是像现在人们一般所理解的公共管理只强调民主协调和多元共治一个方面。由此要解决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研究的关系问题,要以人们所一般理解管理主要强调管、控,而治理既包含管、控又包含民主协调、多元共治这两方面的内容为基点来加以解决。从公共管理中治理的角度看教育治理,由于以往的教育管理学主要是研究如何管理,对民主协调、多元共治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因此,教育管理除了继续要研究教育管理中如何管控外,更要研究如何共享共治、民主协调,不能只像以往人们对教育管理学的一般理解那样,主要关注管、控这一个方面。
这样,如何处理教育管理与教育治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关系,就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现有的教育管理学的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等范畴中,适当增加教育治理的民主协调、多元共治的内容。另一种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治理学,因为在教育治理学中,根据治理的本义,既包括了研究教育治理中如何做好管和控,也包括了如何做好民主协调、多元共治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