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三位一体”:优秀教学成果的区域培育与应用策略
最新动态
“三位一体”:优秀教学成果的区域培育与应用策略
2025-09-252


本文共4555字,阅读约需8分钟


唐永强,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蒋鸿荣,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任兴灵,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室主任

文 欣,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



南充市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基于对一年来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顶层设计、多措并举、示范引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探索“筛选一转化一普及-深化”和“成果学习-成果应用-成果转化-成果培育”双线共生的行动路径,以专业指导强化引领、课题研究本土实施、联合教研形成合力、评价督导促进推广、活动载体深推工作、多向互动拓展路径六项举措助推成果本土化落地,助力我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19年南充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积极推广应用“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三项成果。在一年的试点推广中,按照“行政推动、专家攻关、教研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的模式,促进成果应用系统化、本土化、实践化。各试点校通过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培育、凝练本土成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完善教科研机制,聚焦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教科研指导水平,总结和提炼推广应用工作可行路径和有效措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双线共生”的实施路径


印发《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推进路线图、时间表、总体要求、考核评估管理办法,市教育体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推广领导小组,将推广工作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计划,列入重大改革落实台账,成立相关科室和试点单位有关人员组成的组织领导机构,组建专家指导团队。采取“启动—推广—总结”三步走策略,实施“双线共生”即“筛选—转化—普及—深化”和“成果学习—成果应用—成果转化—成果培育”两条线。首先明确申报筛选条件,由市教育体育局根据各县(市、区)的申报,进行了试点学校的遴选:“高南充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试点学校10所,学校分布于5个县(市、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蓬安县);“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试点学校4所,学校分布于3个县(市、区)(嘉陵区、阆中市、仪陇县);“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试点学校46所,学校分布于全市所有县(市、区)及3个市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科体局、片区、试点学校层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工作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任务,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对推广成果再解读、再细化、再明确,统一思想,把握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拟定研究目标、细化研究举措、预设研究成果,确保推广应用工作扎实开展。



采取有效策略:六项举措助推成果本土化落地


1

专业指导强化引领



我市采取“分层级”“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学习模式。“分层级”主要是指专家指导组、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的学习。专家指导组成员熟悉拟推成果研究的背景,厘清成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清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掌握实践操作策略,学习相关理论书籍,精准把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或推广应用的转化逻辑,内化为自己的成果推广方案,让专家指导者切实成为成果推广应用的指导者、助推者、引领者。试点校的管理者、一线教师为了实现成果在本校的应用转化,强调学习成果内容,熟练掌握成果的观点及实践操作模式,同时强化理论学习,对接成果持有方交流,梳理出成果产生的本源,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分析异同,取长补短,凝练本土成果。


“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学习,市、县层面灵活组织学习,市级层面先后举行了嘉陵江教育论坛、教育科研论坛,邀请到成果持有方专家专题指导,各县(市、区)、学校结合研究实际邀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如《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持有人王月芬老师深入试点学校开展了专题指导;市先后组织教师到北京十一中参加“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成果交流会,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等进行了深度交流。赴重庆巴蜀小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启动线上培训会,参加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活动“走进巴蜀小学专题研修”活动,深入了解巴蜀小学的办学历史、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对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教学成果的培育历程、核心价值、方法论、解决方案、标准规则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返回后又在学校举行了二次培训。


各县(市、区)教研部门组织试点学校教师学习文件政策,如《四川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规定》,明确教材对作业方面的要求,明确作业发挥的诊断意义和作用;结合“上海作业成果”《透析作业》《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中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人民教育(作业专辑)》等系列丛书,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理论学习,深入讨论,重新认识作业的功能和目标,教师撰写了300余份心得体会,反思如何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开展“每日一学”自我研修,并做好学习内容的相关笔记。“线上”学习主要包括了QQ、微信网络互动,通过QQ群及时传递成果持有方的研究成果、分享全国示范区和兄弟学校成功经验。


2

课题研究本土实施



为推进推广应用工作有效开展,各校以教科研为抓手,确保此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市、县教研部门课题研究负责人针对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的申报,从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并对推广应用申报作出专业性指导。关于推广应用成果的课题研究有省级课题“内敛课堂:县域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实施策略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创意课程开发与实践”,市级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研究与实践”“大数据背景下高中生课后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指向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研究'模块教学策略研究——以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为例”“‘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高中数学阅读素养‘三位一体’培养策略研究”。


3

联合教研形成合力



我们树立“抱团合作、共享共赢、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共同体行动理念,各试点学校、项目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形成“五步共走”教研路径:即“共学-共研-共评-共享-共思”,保证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就“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如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学作业的三备两磨”“‘双减’背景下单元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双减’背景下校本作业体系建构实践”开展了教研、沙龙活动,通过深入探讨交流,把研究工作植根于广泛而扎实的教师教学实践的土壤之上。


4

评价督导促进推广



在推广实施中,采用了“过程监管专项督导目标考核”三管齐下的评价督导方式。在过程监管上,我们采取了专家分工负责、整体推进的机制,每校的推广工作都有专家联系指导。专家引领学校把好试点校推广进度关,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必须完成的阶段工作;专家把好试点推广技术关,保证了成果在试点校的培育应用中保持了正确的方向;专家督促试点校做好了推广工作的保障关,对试点校的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和考核评估等工作都跟踪落到了实处。同时,市教育体育局实行每月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对推广应用工作的过程管理。各县(市、区)将推广实施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专项督导和教育质量评估,统一部署安排,市教育体育局也将此项工作列入重大改革落实台账及对县(市、区)的年度目标考核,确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

活动载体深推工作



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丰富活动载体,让成果看得见。市级举行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和智慧高效课堂建设”启动暨座谈会,县(市、区)分学科、学段、年级开展“单元校本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展评”活动、“作业设计与实施”沙龙活动等,逐渐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的系统推进、集中攻关、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


6

多向互动拓展路径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打好“组合拳”,画好“同心圆”。面向全体家长,召开学生家长会,号召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加强沟通管理和交流引导。与本地高校联合,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南充市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研讨及推广应用活动”,共同探索推广应用路径,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注重宣传引导:发挥实践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成果推广运用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检验、完善,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凸现成果推广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试点学校积极性,提高基层创造力,校校有实照,校校有亮点。积极挖掘成果亮点,通过南充教体、南充晚报、南充新闻等多种媒体分期报道了相关成果,形成了《着力提升育人实效》《着力提升作业管理水平》等报道专辑。以作业管理和设计探索成果为例,有以下探索成果代表。


1

作业设计的“三分”模式



一是基础作业分层(入门题、过关题、闯关题)。二是活动作业分块(趣味题、动手题、思维题)。三是实践类作业分期(1~2周、1月、1期)。


2

作业管理的“三督查”模式



一是作业公示督查。每班对每一天的作业及时公示在班级公示栏中,教导处和年级领导每天不定点对每个年级抽查两个班的作业公示情况进行检查,并在全校进行公示,把作业“减负”落实在每一天。


二是作业展评督查。开展优秀作业展评,让每位学生通过观摩同学的优秀作业找差距,树信心。让教师从观摩同事的作业设计和批改中吸取方法和路径,不断改进自己的作业设计、批改,让“优秀”随处可见。


三是作业随堂督查。教导处、教科室成员分为5个小组,对全校所有班级进行随堂督导,查看教学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让教学常规“常态化”。同时,教导处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值周教师每天早上在校门口随机调研学生作业情况,让“常式”变成常识。


3

作业精准管理三三三制



一是优化学科作业设计,做到“三研”(研政策文件、研教材课标、研作业类型);二是作业实施精准管理,做到“三无”(无书面作业、无手机打卡作业、无家长批改作业);三是作业适时规范展示,做到“三要”(作业完成“要规范”、作业每日“要公示”、作业定期“要展示”)。



勇于迎接挑战:在攻克难点中把握机遇再上新台阶


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实践探索,让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的力量,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成效,期待通过进一步的推进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再上新台阶。


1

完善激励机制



成果推广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研究,要适时总结提炼,孕育形成的新成果可视为教学成果,对在推广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2

提供保障条件



一方面,争取得到成果持有方提供翔实的成果文本,以便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组织人员到成果持有方所在地去现场感受和观摩;邀请成果持有方安排专家到本区域做成果报告和示范课,并建立起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落实专门人员实施推广工作,上级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推广经费。


3

形成家校协同



成果推广需要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本平台发表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