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东,郑州市教育局局长
王海花,郑州市教育局副处级专职督学
曹章成,郑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
姬文广,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
郑州示范区在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了项目实施机制、区域推进机制、内涵提升机制、交流展示机制,有效保障了示范区建设,同时也反哺了教研方式创新。吸收优秀成果养分,借鉴优秀成果模型,创新优秀成果运用,解决课改关键问题,深化区域课程改革。以本土优秀成果道德课堂建设统领区域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优秀成果作业设计为抓手,全面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作业与试题设计研究;以上海教研实践范式为方式,深耕单元教学设计,创新教研方式,强化教研引领。构成了创新课堂教学,推进评价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学研究引领的行动体系;产出了本土成果,提升了教育品质,涵养了育人生态。
围绕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郑州以学习与理解、吸收与转化、实践与创新为定位,建构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形成推广应用工作系统,把优秀成果推广应用融入课程改革关键环节,用成果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产出新的成果,进而涵养区域育人生态。
郑州示范区确定推广应用“郑州市道德课堂 的构建与区域推进”、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和“上海教研实践范式”三项优秀教学成果,涵盖了课程、教学、评价和教研改革,期望通过成果推广应用解决区域课程改革难题、改进提升教研工作;为此设计了问题导向、区域联动、实践创新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思路,形成了有效的推广应用工作机制。
项目实施机制
实行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制,针对三项成果,分设三个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组,建构专 家引领、项目研究、目标评价、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项目主题自主选定、项目成员自主组阁、运行过程接受论证、项目成果纳入评价的支持系统,从制度层面为推广应用赋能。一批成果推广应用项目下的聚焦课程改革关键环节、突出问题的研究项目持续走向纵深,产出了有效解方案。
区域推进机制
①“三会”“两诊断”“一达标”区域推进机制
把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纳入“三会”“两诊断”“一达标”区域推进机制。“三会”是指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重在方向引领;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重在问题解决;德育建设会,重在文化建设。“两诊断”是指每年两次的全域课堂诊断交流活动。“一达标”是指全学段全学科教师都要参加(学科)课程建设能力达标活动。运用这个机制,统一了区域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思想、工作步调和工作要求。
②示范区、示范校机制
评审确定郑州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县市)16个、示范校27所,形成市、区县、学校三级联动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市级统筹,项目化实施;区县自主性推进;学校个性化实践。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发布平台,分享工作动态,加强观摩研讨;实行动态管理,进行目标考核。
③五级融通协同机制
形成“国家—省—市—区县—学校”五级融 通推广应用机制,保障推广应用精神不走样、行动不走偏。开展远程教研、网络教研、直播教研,区域推进、辐射全省、影响全国。
内涵提升机制
①专题研修机制
开展教研员、全市教学管理者与骨干教师参加的优秀教学成果专题研修。分主题、分类别、分批次、分学科开展研修活动。集中学习成果持有方著作,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搭建成果持有方专家点对面、点对点指导平台。
②校本教研机制
把优秀成果推广应用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内容。持续17年召开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年初发布研 究主题、年中开展研究实践与培育研讨、年末进行成果展示与经验分享,形成了顶层设计与校本实践结合、主题研究与教学日常结合的校本教研机制。2021年,基于三项优秀成果,提炼出三个 领域、五大研究主题,把成果推广应用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教研、年度重点研究任务中,使之落地生根。
③以评促建机制
开展“学校课程建设奖”“校本教研成果”“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各类主题评选活动,促进优秀成果在推广应用中再研究、再提炼。坚持以评比标准为导向,以参评过程为培育,以评比结果为样本,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研,让评选成为发现种子、深度研究的起点。
④成果培育机制
搭建了“问题导向、项目运作、成果驱动、平台支撑”的工作路径,构建起“通识培训、种子培育、专家跟进、打磨提升、示范推广”的工作机制,吸收优秀成果精髓,结合成果培育需求,以成果培育落实成果推广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解决课程改革关键问题。
交流展示机制
①工作论坛机制
建立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论坛,分为内部论坛和外部论坛。内部论坛,每周举行,教研员在教研室内部展示主题工作、项目进展、专题研究成果;外部论坛,每年举行,与国内教研同行深度互动、专题共研。在交流中进步,在展示出提升。
②全国学术舞台展示机制
在全国呈现郑州示范区建设新成果。鼓励全市参加全国学术观摩与交流,实行双认证机制,即在全国学术平台获奖的成果,郑州市同步予以表彰奖励。组织区域力量参加全国教育创新公益博览会、全国真爱梦想杯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全国数据驱动教育改进主题征文、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优秀案例征集等活动。
这个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同时也形成了郑州教研创新实践工作系统,这个系统在吸收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优质成果“上海教研实践范式”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郑州资源,聚焦“赋能”激活人的因素,融合各方力量,呈现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郑州格局。
优秀教学成果诞生于教育教学具体问题,推广应用工作理应扎根在课程改革迫切任务。郑州示范区在区域化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的过程中,吸收优秀成果养分,借鉴优秀成果模型,创新优秀成果运用,正在解决一批课改关键问题,深化区域课程改革。
以成果推广助力问题解决
郑州示范区在三项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中,以本土优秀成果道德课堂建设统领区域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优秀成果作业设计为抓手,全面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作业与试题设计研究;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优秀成果教研实践范式为方式,深耕单元教学设计,创新教研方式,强化教研引领。由此构成了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进评价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学研究引领的行动体系。
这个行动体系也支撑起郑州市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简称“双新”示范区)和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国试点城市(简称“双减”示范区)的迫切任务。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引领了“双新”“双减”示范区建设具体任务,“双新”“双减”示范区建设深化了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内涵和成效。
由此,郑州示范区在“双新”方面,聚焦加紧制定课程规划,加强实施管理;创新课程组织方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系统;深化教学改革,建构素养培育课堂新样态;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建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校本教研,创新教研机制5个关键领域,确定22项主题研究任务,形成“双新522行动”。在“双减”方面,突出 重点,围绕作业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改革、课程建设和数据驱动5个方面发力,列出22条具体举措,形成“双减521行动”。
以作业设计落实减负增效
借助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对基于实证 数据的作业系统关系模型、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质量标准、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开创作业建设新格局。
建立中小学作业设计“四级工作坊”。以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科任教师为主体,协同联动、分层实施,建立了中小学作业设计市、县、校、组“四级工作坊”,推进中小学作业设计减量与提质。“四级工作坊”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能力指向、素养发展四个方面为基本要求入手,提出作业设计规范,研制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作业设计框架,包括作业设计基本流程、单元作业目标设计清单、作业属性统计清单、作业质量评价清单等“一流程三清单”,形成作业设计可视化技术路径,构建作业设计样式。开展全市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形成《郑州市中小学作业设计指导与案例》。开展全市中小学作业优秀案例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优秀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作业设计优秀成果,做到“共享、共研、共建”。探索建立作业质量和实施效能监测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减负增效。
努力对作业设计做出新理解、新创造。在区域内统一了作业设计思想认识,把作业设计确立为落实“双减”的第一抓手,确定为教育局重点工程;把作业设计拓展到试题设计,对标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指向学业质量标准的作业与试题设计研究项目;把理论学习转变为研究实践,研制全学段全学科《郑州市中小学学科作业设计指导意见》。
以课堂教学促进课程改革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道德课堂的区域实践”是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创新成果,建构了道德课堂实践模型:以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指导,围绕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从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出发,从建构课堂文化生态、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基于标准的有效教学、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层面系统推进课程改革,整体优化育人生态,提升育人质量。
素养立意时代,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我们建构“双新”“双减”背景下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新举措。在道德课堂理论指引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教学”协同研究,组建研究团队,覆盖600多名学科骨干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研究为依托,探索作业设计与试题命制新路径、学科单元教学新样态。按照郑州市整体推广计划,各示范区(校)进行了基于本区(校)的实践研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体系化推进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2021年先后举办了“双新”“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全国网络直播活动,服务全省、辐射全国。
对道德课堂做出了新发展,明确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素养立意,单元设计,指向质量;研制全学段全学科《郑州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推广应用优秀成果,产出本土优质成果。发挥优秀成果导向作用,立足本土实际问题,借鉴优秀成果研究方法、有效模型,促进了本土优质成果的诞生。探索国家课程创新实施路径,形成融入区域资源推进国家课程实施的策略,从课程育人、资源育人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高中地理教学扎根大地,走向世界。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中小学12年一体化劳动课程研发,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和推广活动,呈现区 域推进学校劳动课程建设的新样态。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课程,形成了“郑州市中小学生涯教育一体化建构和实践”“心育魔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课程资源‘STS’ 模块化体系建设”等优秀成果。开展创客教育,以《中小学创客教育区域发展样态的实践与研究》为代表形成郑州创客教育体系。在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郑州市8项成果获得特等奖,22项成果获得一等奖。
推广应用优秀成果,提升郑州教育品质。依托推广应用机制,吸引优秀成果养分,创造本土解决方案,郑州教育品质得到提升。深耕课程建设,在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全国数据驱动教育改进征文、全国德育工作典型案例评选、《中国教师报》致敬课改20年专题论坛、首届中原基础教育论坛等全国学术平台上,贡献了课程改革郑州样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全国展示观摩活动,呈现了教学改革郑州样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提升工程,开展普通高中增值评价,提交了评价育人郑州答卷。建设课程资源,建成“学在郑州”学生学习平台,服务全市、省内乃至国内师生,贡献了优质郑州资源。实施教学成果培育工程,形成了成果培育郑州范式。荣获2021年“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争取了基础教育郑州荣誉。
推广应用优秀成果,涵养区域育人生态。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郑州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和谐关系等指数持续攀升,育人生态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