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市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域。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黑油”,被誉为“共和国石油长子”、中国石油工业的西部圣地。当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45所,在校学生5万人。2024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市县结合”推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变革试点单位、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2024年,克拉玛依市各区高水平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评估认定,成为全国第二批、新疆首个全域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地级市。
在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过程中,克拉玛依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区域内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以及教育转型跨越发展与体制机制束缚之间的矛盾;解决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行政化管理色彩过重、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性学习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问题,高起点谋划,自上而下系统推进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克拉玛依市以“党建引领、理念破局、资源托底”为改革思路,将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起“顶层设计科学化、价值引领系统化、资源保障长效化”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党建聚力,构建改革攻坚格局
克拉玛依市始终坚持党对教育改革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教育治理全过程。市委市政府成立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统筹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面向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督导评估等领域,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同时,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落实-学校推进”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定期调度、专题研讨、督导考核等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党的全面领导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
理念领航,锚定教育价值坐标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理念。2010年以来,克拉玛依市始终以理念创新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依据教育阶段特征与人才成长规律,提出“创办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所有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幸福人生;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教育价值观,确立“建设一流教育和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高地”的发展愿景,不仅构建了克拉玛依教育文化的核心框架,更凝聚了教育者的集体智慧,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与转型变革的“灯塔”和“路标”,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资源赋能,夯实优先发展根基
市委市政府深刻认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号工程”,以高标准执行推动政策落地。在政策层面,2017年,印发《关于加速推进教育转型 大力提升教育品质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高位推动全市教育发展。2025年,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克拉玛依市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教育投入、师资建设、课程改革等重点任务,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资源保障上,严格执行“两个只增不减”刚性要求,生均经费居全国前列。同时,实施“油城名师”等专项行动,通过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升级智慧校园等举措,全面提升教育供给质量。政策与资源的双重保障,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为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5年,克拉玛依市教育局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克拉玛依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下放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涉及学校人、财、物等9个方面的30多项权力下放至学校。同时,通过建立“带编制”“人才制”两种教师招聘机制、建立校长奖励分配机制、设立人才和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举措,将用人自主权、薪酬分配和经费使用自主权赋予学校,有效激发了学校办学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克拉玛依市还发布《克拉玛依市教育系统工作人员问责暂行办法(试行)》,启动实施试点中小学“学校管理权限清单”编制工作,“放权”与“督权”有机结合,确保了简政放权工作的规范有序健康高效运行。
依章办学,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克拉玛依市把制定和落实章程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治理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颁布实施《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制定学校章程的指导意见》《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建立校务管理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克拉玛依市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等,扎实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各中小学积极落实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科层管理模式。克拉玛依市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检查评估考核工作的意见》,建立涉校检查归口管理制度,切实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的不必要干预。政策护航之下,全市中小学内、外部管理的科学机制逐步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督导评估,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
克拉玛依市构建“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工作格局,持续开展区级政府落实教育职责督导评估、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等专项督导工作;成立克拉玛依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国家试验区工作,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开展“家长评学校,社会评教育”教育满意度网络调查工作,感知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为教育决策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提供依据。调查显示,近两年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综合满意率均达到96%以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总体发展综合满意率均为95%以上。
克拉玛依市坚持把课程作为现代学校的产品,积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多元化;通过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工程,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合作办学,扩大优质资源
克拉玛依市广泛吸纳国内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借鉴名家名校的特色办学经验,引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2010年,引进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理论”,在全市小学推广;2012年9月,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办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2013年9月,与北京市十一学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委托其管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将北京十一学校的管理理念、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本土化实施,深入开展现代化、特色化、品质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
整合课程资源,助力因材施教
在严格遵循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鼓励各学校基于学校和学生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和分层分类设置,完善并形成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读本。截至目前,全市各中小学开发开设各类校本课程500余门。丰富的课程资源既保证了教师能更好地用好教材,指导学生更好地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形成学科能力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又增强了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匹配度和可行性,从而真正地给予学生便捷高效的“学习拐杖”,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性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研究制定《关于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工程建设卓越学校的指导意见》和《课堂教学成长年活动实施方案》,以课堂为载体,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和内涵。各学校聚焦课堂、反思课堂、研究课堂,不断调整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创设新的课堂文化,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例如: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带动引领11所学校整体开展“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教学组织改革,实现“一生一课表”,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契合度。同时,克拉玛依市还举办“校长论坛”“教学开放日”“教学科研周、科研月”活动,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等,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统一编班”,推动各族学生优质同步发展
2012年,克拉玛依市民汉合校工程全部完成。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全面实施民汉学生“就近入学,统一编班”。2017年,发布《克拉玛依市中小学统一编班工作的实施方案》,以制度形式确保统一编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2017年9月1日起,小学和初中在总结、巩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就近入学,统一编班”,高中从起始年级全面实行“统一编班”,全市中小学全面实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成长的路径进一步拓宽。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统一编班”实现率达100%,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率达100%,各族学生从小“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的良好教育生态全面形成。
克拉玛依市始终秉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性工作的理念,以“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强化优秀师资培养。
创新名师培养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动能
克拉玛依市制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大力实施“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和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先后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实施力”“教研人员的课程指导力”等主题,持续开展“课程教学领导力”高端培训工作。2025年出台《克拉玛依市“油城名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构建“卓越教师-骨干教师-青骄教师”三级培养体系,选拔规模覆盖教师总数的30%。实施“双百计划”,每年评选100名教学能手、培育100名青年新秀,通过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形成“1名卓越名师+3名骨干教师+5名青年教师”的成长共同体。同时,设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实行一事一议,近两年柔性引进教育发达省市优秀教师15名,为教育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深化校长职级改革,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2017年,克拉玛依市委下发《克拉玛依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实施意见(试行)》,在全疆率先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将校长职级划分为4级9档,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均摘掉了“官帽”,取消了校(园)长行政级别,但校(园)长依然享有组织部门选派干部参加培训、参加或列席重要会议、审阅相关文件的资格。2024年,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形成“1+6”制度体系,涵盖校长资格认定、选拔聘任、职级评审、考核评价、绩效激励、制约退出等全流程管理机制。其中,在绩效激励方面,明确了校长绩效与职级评定、考核结果的紧密关联,为绩效落实提供制度保障,形成“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激励机制。
强化名校示范带动,引领教师人才培养
2014年,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确定为“克拉玛依市教育系统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大中小学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市各中小学500余名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参加了跟岗培训。2016年,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授予“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骨干教师提供教育转型、课程改革等培训服务。2023年,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承担了克拉玛依市作为“双新”示范区的全疆“双新”展示活动,向来自全疆的300多位校领导展示了“双新”建设项目33项成果。2024 年,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将市第一中学与市第二中学组建成“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推动两校教师队伍联合教研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名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数字技术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克拉玛依市以“教育新基建”为基石,以“数智赋能”为路径,以“智慧教与学”为目标,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了“技术驱动-机制创新-生态重构”的改革范式。
开展数字化基建,筑牢教育转型底座
克拉玛依市坚持“需求导向、适度超前”原则,构建“全域覆盖、多网融合”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早在2007年,克拉玛依市就构建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城域网以及配套的教学终端和应用平台,在全疆率先实现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的“校校通、班班通”目标。2015-2016年,克拉玛依市通过建设选课走班平台和微课资源,较好地支持了“分层教学、选课走班、个性教学”等教育转型工作。
数智赋能教育治理,构建精准高效管理体系
“十四五”以来,克拉玛依市先后承担了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等数字化改革任务,重点开展精准教学、质量监测、数字素养、编程教育等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精准教学实践探索引领并带动了乌鲁木齐市、兵团第一师等地区30余所学校的精准教学实践;低代码开发应用实现了学校个性化应用的低成本落地;阳光招生平台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一件事一次办”典型案例并向全疆推广。
智慧化教与学,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克拉玛依市实施“人工智能+教师教育”行动,借助“双师课堂”等工具,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建设创客空间等新型学习场景,支持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等,重构学习空间;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集成过程性记录、多元评价、成长档案等功能,实现“五育并举”可视化评价。教育数字化变革促进了教学方式、评价模式、学生学习、教育治理及教育应用的全面发展,全市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疆前列,为破解西部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提供了“克拉玛依方案”。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