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中小学班主任所推动的班级生活,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义务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班额已经成为衡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班主任在不同班额中呈现出差异化的工作表现。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结合3093份调查问卷结果,尝试分析不同班额下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情况,进而提出当下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班额主要包括班级内学生的数量、规模等相关要素,班主任在不同班额中呈现出差异化的工作表现。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通过不同班额衡量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情况。本研究依据国内诸多政策文本、研究文献,并咨询多位专家,将班额按学生人数分为小班额(30人以下)、中班额(30~45人)和大班额(45人以上)三种类型。同时,根据不同班额对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的不同要求,从角色认同、工作投入、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不同班额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进行学理分析。
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4》课题组面向我国31个省市(包括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的3642名中小学班主任开展大规模线上问卷调查,并深入19所中小学校开展实地调研,选取了223名班主任开展深度访谈。上述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计分,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分别计1、2、3、4和5分。本研究对回收的3642份调查问卷进行处理,剔除无效问卷549份(未填班额数据或填写不符合规范),形成有效问卷3093份。调研结果显示,小班额数量较少,约占9.38%;中班额约占48.30%;大班额约占42.32%(见表1)。从整体来看,班额占比情况基本符合实际,能够支撑不同班额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状况的差异分析。
表1:班额样本情况统计
班主任专业发展是其专业理想、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逐步完善的过程,涵盖了班主任从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系统性转变。为进一步理解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样态,本研究从角色认同、工作投入、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不同班额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班额下班主任在三个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小班额班主任在综合表现上略优于中班额班主任,而大班额班主任在三个维度上均表现相对较弱(见表2)。
表2:不同班额班主任专业发展各维度均值及差异比较结果
班额越小,班主任角色认同度更高
班主任在教育空间中持续建构着自身的专业身份,彰显出育人的独特角色,而其自身的角色认同体现了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对多元角色的认知、情感投入及行为内化的综合过程。
基于此,我们从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意志行为三个维度考察不同班额班主任的角色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大、中、小班额的角色认同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小班额班主任的各项指标均值较高,分别为4.14、3.80和4.16,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其对自身角色认知清晰、情感积极且行为表现优秀;中班额班主任各项均值分别为4.09、3.67和4.05,整体表现略低于小班额,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而大班额班主任各项均值最低,分别为4.02、3.56和3.95,表明其在角色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上相对较弱(见表3)。
表3:不同班额班主任角色认同均值及差异比较结果
小班额班主任在工作投入方面表现更优
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投入一般表现为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与教学活动中的生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它反映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卷入。本研究从工作活力、工作专注、工作奉献三个维度考察不同班额的班主任工作投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小班额班主任在工作活力、工作专注和工作奉献方面均表现最佳,均值分别为4.24、4.29和4.10;中班额班主任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分别为4.20、4.26和4.00,整体表现略低于小班额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大班额班主任在各维度上的均值最低,分别为4.07、4.11和3.87,表明其工作投入相对不足(见表4)。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从工作活力维度来看,在这方面得分高,表明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工作专注维度来看,在这方面得分越高,表明其在工作中能够更集中精力专注于教育和管理任务。从工作奉献维度来看,在这方面得分最高,表明其更愿意为学生和班级付出努力。
表4:不同班额班主任工作投入均值及差异比较结果
中、小班额班主任表现出更高的专业能力
班主任专业能力一般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中,为有效完成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任务、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达成教育目标所具备的教育知识、管理技能、教育态度和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从师德践行力、班级建设力、学生指导力、沟通协调力、研究创新力五个维度考察不同班额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班额班主任在师德践行力、班级建设力、沟通协调力和研究创新力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整体专业能力最强;小班额班主任在学生指导力方面表现与中班额班主任相当,但在其他维度上稍显逊色;大班额班主任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最低,表明其在专业能力方面面临更大挑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来提升其专业能力(见表5)。虽然大、中、小班额之间在个别数据上的差异并不明显,然而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一定差异。
表5 :不同班额班主任专业能力均值及差异比较结果
当前,中小学班额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即班额越小,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分配越集中,能够显著增加有效教学时间;而班额越大,教师在开展课堂管理等方面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前,小班化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班主任在小班化的发展趋势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和转化作用,而这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班级规模作用机制的学理视角来看,小班额在改变教师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与学生观。实际上,在小班额情况下,不少班主任的压力变小、人际关系变好,工作热情、工作士气和工作满意度更高,专业发展胜任力在良性的工作样态中得到提升。伴随班级规模扩大、生源差异性增加,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难度和教学工作量也在显著增加,大班额的班主任需要在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上分配更多的注意力,而班主任的非教学时间增多也极易导致大班额班主任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有效的胜任感。因此,中、小班额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胜任力在更多时候强于大班额班主任。
班额是中小学班级的显性指标。基于前述调查分析,当前中小学班主任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班额的重要影响,相关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应基于班额差异推动班主任专业发展,多措并举,系统施策。
一是充分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背景下的班额弹性。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学龄人口规模和结构将发生持续变化,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将呈现“有降有升、梯次达峰”的趋势。而与之相伴而来的则是不同区域、学校、年级的班额正在发生变化。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应探索符合本区域学龄人口动态变化的班额设计,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中小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有效调整班级学生数量,在保持适度班额的过程中提升本校班主任专业发展水平。
二是强化班主任适应不同班额的教育韧性。虽然小班额的班主任表现出相对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复杂多样,中小学班主任应主动适应不同班额的现实影响,强化自身角色认知,有效加强工作投入,切实关注自身在不同班额背景下的教育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韧性。
三是完善基于班额差异的班主任评价机制。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当前尚待优化的评价体系。因此,中小学校应基于班额差异所形成的班主任专业表现来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其一,研制班额系统调节公式,将班主任相关绩效与班额规模、班级管理难度等挂钩;其二,推动不同班额的班主任有效开展自我评价,形成更多自我评价案例,同时适时开发班主任适应不同班额的管理指南,建设不同班额类型教育典型案例数据库;其三,基于班主任在不同班额中工作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优化班主任评价指标,从而切实推动班主任评价机制的科学化开展。
四是建设基于班额差异的班主任专题工作坊。为有效提高班主任专业发展水平,相关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建设专题工作坊,让不同班额班主任在交流互鉴中形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例如:为大班额班主任设立以角色认同为主题的工作坊,推动班主任形成清晰的角色认知、丰沛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在班级规模相对较大的班级高质量开展个别教育、家校协同育人、班集体建设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支持更多优秀班主任成为教育家型班主任。
(本文系《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4)》的部分研究成果,感谢该报告研究团队的支持,以及博士生邢路路、闫硕在调研与分析中的付出)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