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兵,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神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邓莹源,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提质增效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议题,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面临“高投入低转化”的困境。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因分析,从生命历程理论、知识生产模式、教育共同体场域视角,探求“精准、高效、持续”赋能,以此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赋能模型,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向:其一,时序适配,遵循教师生命节律发展路向提供支持体系;其二,依托“发现—实现—呈现”的知识增值模式,创建经验转化的发展动力循环体系;其三,构筑立体的教育共同体专业发展网络,促进个体成长与群体智慧的协同共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从“被动接受—知识消耗—技术应用—孤立发展”,转向“自主发展—自我造血—伦理守护—生态共创”。这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以及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引。
在全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图景中,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撬动教育变革的核心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第八部分提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在政策引领下,我国通过“国培计划”等项目,累计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800万人次,探索出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覆盖面广、层级分明的专业发展网络。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也面临新的挑战。国内调研发现,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与一线教学需求存在脱节,如何提升培训的精准性和转化效果,成为当前亟待优化的重要课题。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数量上的积累转向质量上的提升,如何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实效不足,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既是破解教师培训陷入“高原期效应”的关键切口,更是回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深化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战略要求。本研究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三重赋能模型,研究价值在于:理论层面揭示专业发展遵循“动态适配—知识转化—生态支持”的增效规律,实践层面形成“个体突破临界点—群体构建协作链—生态优化支持网”的行动路向,政策层面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精准培养战略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制度性供给与个体发展需求匹配失衡
“国培计划”作为国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14年来在规模覆盖和资源投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教师专业发展仍面临效能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培训模式,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培训供给与参训教师培训需求之间不契合、不适切;二是培训内容脱离实践,43.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32.5%的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方式以专家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培训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够,专业发展意识不足,发展机会不平等,造成培训所学无法应用于教学实践。
教师发展主体性缺失与个体内驱力不足
效能困境还表现为参训教师“学”而不用,培训转化率低,具体表现为参训教师运用培训所“学”,将培训效果转化的内驱力不足。究其根源,一是既有教师自身对培训价值认知不足,目标驱动乏力,对于成熟期教师来说,进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时,其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工作热情下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动力。二是研修方法保障缺失, 教师主体参与不足,参训教师大多为完成任务而被动接受培训,敷衍研修任务。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命发展节律不匹配,教师的日常生活常被琐事紧密安排,专业发展常陷入工学矛盾。
专业发展缺乏支持性网络与生态协同
教师专业发展效能的持续提升,依赖于支持性网络、资源流动与技术赋能的生态协同。当前专业发展的效能困境体现在专业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难以获得持续的、深入的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这是因为,其一,教师专业发展与外部环境支持相关,研究表明,工作环境、多方发展机会以及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个体职业选择与发展最看重的三大因素;其二,研修过程缺乏专业导师全程引领,不能帮助参训学员建立起“问题—理论—方法—实践—规律”之间的联系;其三,“技术障碍”限制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时代,教师不理解技术的运行原理,难以恰当地使用技术,这种情况被称为“技术障碍”。这令教师陷入技术焦虑,导致不愿意用,限制了专业发展。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球实践高度关注基于真实情境的专业成长与反思性实践。加纳教师的在线聊天群组、肯尼亚英语教师的社交媒体小组、芬兰教师合作文化、新加坡的反思实践等,尤其是教师专业网络和学习共同体等形式,都对之进行了深入探索。
上述归因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教师专业发展效能困境,但是教师主体发展与外部环境、制度供给如何达成一个动态平衡,如何按需精准供给未能开展深入探讨,如何激活个体主动性及内驱力,促进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学行动缺乏动力解释与实践范式,教师专业发展虽提及支持性网络,但是生态网络中各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明晰。因此,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效能需实现三重转向:从规模覆盖转向精准赋能,从外部规训转向生态培育,从技术依赖转向主体激活。
本研究提出的三重赋能模型—基于教师不同职业阶段特征的动态适配机制、促进主体内生动力循环的知识生产机制、强化协作网络支持的共同体机制,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主客体动态协同: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精准赋能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个体生命的发展是嵌入社会历史背景和地理空间中的,应关注不同生命阶段的选择与行动如何影响其发展轨迹。美国社会学家埃尔德主张从个体生物时间(如年龄增长)、社会时间(如职称晋升制度)、历史时间(如技术革命)等宏观事件分析个体发展,这一理论视角有助于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受到制度支持、社会环境、个人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国内通常按照生涯发展阶段论将教师分为新手教师、成长期教师、熟练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四个层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应结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化成长理念,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专业发展水平。而传统培训模式将教师视为可标准化加工的客体,预设专业发展遵循“投入—积累—输出”的线性路径,例如:初任教师的前3年处于教学技能敏感期,此时培训如过度强调理论研究反而抑制实践智慧生成。教龄20年的资深教师可能因智能教学系统的介入,被迫重启教学设计能力的学习周期。生命历程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专业发展质量和效能取决于主客体在生物时间、社会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动态适配。
以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遵循生命时序动态适配原则,不同阶段对知识、技能和心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动态诊断并提供弹性制度、个性化资源推送可避免“揠苗助长”式培养,实现精准赋能。如在新手教师的培训中,采用“师徒制”结合标准化课堂观察工具动态诊断,通过每周教学日志反思与导师反馈,帮助新手教师快速适应。而“卓越教师工作坊”要求教师基于自身教学问题设计行动研究课题,匹配高校专家团队进行周期性指导,提供弹性考核制度,将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则有助于卓越教师成果的梳理与专业精进。这些实践案例都印证了生命历程视角的核心价值—当专业发展节奏与教师生命律动同频共振时,提质增效便不再依赖外部资源的持续追加,而是转化为生命体与时代对话的自觉过程。
三阶动力循环:知识生产模型促进增值赋能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本质上依赖于实践性知识的生产与效能转化。“教育创新文晖奖”获得者夏风提出知识生产的“发现—实现—呈现”三阶模型,即发现阶段识别教学问题,实现阶段将经验转化为结构化教学策略,呈现阶段通过学术论文、专著等成果输出提升专业影响力,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识别—策略形成—成果生成”的成长闭环。在发现阶段,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智能分析系统、学生反馈等具身实践识别教学痛点(如大部分的课堂沉默集中于概念讲授环节),自主改进教学方案,以此增强专业效能感,激活“我能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达成从“任务完成者”到“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进化。在实现阶段,将经验进行结构化转化。当教师将个体洞见(如分层作业设计策略)通过协作平台(如浙江省跨校教研社区)进行结构化建模,转化为可视化模型(教学策略),并在全校推广后教师们可直接复用,形成显性方法论体系。实践智慧便突破了个体经验边界。在呈现阶段,成果的社会化传播则构建了专业发展的反哺机制。当教师通过学术论文、开源教案等载体输出实践成果时,其角色从知识消费者扩展为生产者。如齐鲁名校长刘天庆在开发乡土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中,先后发表《乡村学校文化立校的路径探索》等10余篇论文,将29年乡村教育经验提炼为可复用的教学理论并通过省级示范幼儿园平台向全国乡村教师开放。通过传播与确权,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共同体层面的再生产性知识,使教学智慧在代际传递中实现自组织进化。这表明知识输出倒逼能力提升建构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反哺效应”。
三阶循环通过动力强化与价值增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质增效:问题发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改进针对性,知识编码实现教育教学经验可迁移性,成果呈现扩大教师专业影响力。这种内生性知识生产机制,本质上重构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结构:从依赖外部资源投入的“输血式”成长,转向自我造血、协同创新的“自主生长”模式,为破解“专业发展效能困境”提供了根本路径。
场域支持体系:教育共同体四维生态促进持续赋能
教育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性场域,其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对教师成长质量与效率具有系统性影响。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界定“共同体”为基于情感、习惯与共识的有机联结,布尔迪厄进一步以“场域”理论指出其本质是资本争夺与规则再生产的结构化空间。温格提出“实践共同体”概念,强调成员通过参与、想象与协作形成共享实践。
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提质增效赋能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时间嵌入,代际协作促进新老教师知识传递:资深教师通过课例示范、经验叙事等方式,将教学智慧转化为可继承的专业资产;新手教师则以其技术敏感性与创新意识,为共同体注入数字化教学的新方法。这种代际协作正如滕尼斯所言,形成双向滋养,不仅体现在教学技能的传授上,更体现在情感支持与职业认同的共建上。
二是空间重构,混合场域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边界: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建构的教育共同体,在空间上打破了物理场所的限制,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可以被理解为规则再生产,构建起虚实交融的专业发展生态,为教师提供跨区域、跨学段的协作机会。
三是社会支持,集体智慧缓冲“制度—技术”压力:教育共同体通过重构教师与制度、技术的关系,缓解教师成长压力。例如,面对“双减”政策要求,某区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通过集体研讨,将抽象的作业减负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三阶作业设计框架”。在技术应用层面,共同体通过制定《智能工具使用规则》,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专业标准,体现了教师群体在“场域”中对技术与制度的主动回应与再生产。
四是资源共享,知识流动激活教师创新动能:教育共同体推动教学资源从单向传递转向多向创生,形成“实践—共享—再实践”的价值循环。例如,上海市长宁区建立了以共建带动共享的常态共享增值机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低代码应用与数字资源,自主开发了听评课、学生课堂活动管理、全员导师以及公开课申报等400多个低代码应用,其中27个优质应用和资源实现全区复用。这种资源共享机制使教师在“场域”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影响力,智能技术的介入进一步优化了资源流动效率。
当前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已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经验传递走向智慧共创,从制度依附走向专业自治。这种转型重构了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发展生态,为破解教师发展领域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三重赋能模型共同推进教师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三重赋能机制通过“精准赋能、高效赋能、持续赋能”实现结构性互补与功能性协同。其内在作用逻辑体现为三个层面的效能增益(见图1)。
其一,生命历程的动态适配机制提升资源投放精准度,实现精准赋能。通过教师数字画像系统,精准识别不同阶段教师的发展阈值:新手教师侧重技术操作迁移训练,成熟教师强化技术融合创新能力,专家教师聚焦技术伦理反思,这种差异化适配使培训资源浪费率得到有效降低。
其二,知识生产的动力循环机制增强了经验转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高效赋能。当教师通过问题发现(如课堂沉默诊断)—策略编码(形成教学流程图谱)—成果共享(开源教案库)的三阶循环,将碎片化经验升维为结构化知识资产时,教师从重复性经验摸索中解放,转向更高阶的教学设计创新,极大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
其三,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支持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性赋能。如在时间维度,浙江省教育厅推行的“银龄教师数字帮扶计划”,由退休特级教师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平台为乡村教师提供常态化技术培训,促进知识的代际传递;空间维度,依托国家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平台,开展跨区域协同备课。如组织成都七中与凉山州学校联合开发彝族文化融合课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社会维度,落实教育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并吸纳各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共创,为技术应用提供制度可行性。这种共同体协作机制通过制度性保障和常态化教研支持,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较于孤立视角的局部改进,三重赋能模型通过时空适配不同阶段的精准性、知识迭代过程转化的高效性、共同体场域支持的可持续性,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周期提质增效模型,为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阶段赋能、发展过程赋能、发展场域赋能。这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深化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三者相互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发展—自我造血—生态共创”,而这也恰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
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以生命历程的动态适配应对发展需求,以创造性知识生产驱动效能转化,以教育共同体协同保障经验延续,三者通过“需求识别—策略生成—价值传递”的闭环系统,形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增值性演进轨迹,而智能技术始终贯穿在三重赋能过程中,其具体实践方案如下。
时序适配: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生命节律的支持系统
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序适配需遵循生命历程理论,通过智能技术实现职业阶段特征与发展路径的动态耦合,如基于教育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022)》划分的职业发展阶段提供精准支持系统,按照教师生命节律设计专业发展“新手期—成熟期—专家期”等培训周期,实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从“被动接受者”转向“自主发展者”,具体实践路径如图2所示。
一是新手教师按需供给,奠基专业能力。新手教师面临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入、经验欠缺、能力薄弱等问题,而智能技术可有效缩短这一进程。如偏远地区的新教师,首先通过双师课堂(如湖南省祁阳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克服培训资源薄弱、获取线上“老教师”的替代性教学经验。其次,新手教师还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创设教学实景(如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生实训室),使教师在安全环境中反复演练核心技能,识别教学中的隐性问题。再次,为新教师提供分类培养模式,如新加坡为新入职教师提供了三条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专注教学精进的教学通道、致力于领导与管理能力提升的管理通道,以及深入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专家通道。
二是成熟教师个性定制,突破高原期瓶颈。首先,可通过教师数字画像系统分析教师的教学短板,如浙江省教育厅通过教师数字画像系统揭示出高原期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的“学科壁垒依赖”问题,为个性定制干预策略提供认知科学依据。其次,采用自适应技术动态调整培训强度,如为高原期教师设计“闯关式”课程模块,根据教师在线测试表现自动调节学习复杂度。再次,设置弹性制度,突破高原期晋升瓶颈可能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例如,允许跨学科教学案例、校本教材开发等“教学创新成果”替代传统论文指标,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这种弹性考核制度有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自觉,突破高原期发展瓶颈。
三是专家教师成果流转,实现经验增值。一是老教师依托区块链等技术保存传递教学经验,例如教育部“银龄教师”计划,可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课例的数字化存储与版权溯源。再如,联合特级教师与高校专家制定AI教育应用伦理规范,为经验转化提供制度保障。这种结构化传承机制,使资深教师的教学智慧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持续增值的专业知识资产。
知识增值:创建经验转化的发展动力循环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性体现为实践性知识的系统性转化。这种高效发展模式通过“经验发现—策略实现—价值呈现”的三阶转化路径,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动力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技术为教师经验转化提供了中介路径和增值评价工具,其三阶循环实践路径如下。
在发现阶段,数据驱动提升问题的识别。一是通过多模态课堂分析教学过程的潜在问题,如北京市海淀区运用语音识别与情感计算技术,获取教师对课堂互动障碍的过程信息及表象信息。二是教学日志挖掘关键问题,如上海市教委建立的智能叙事分析系统,通过算法自动提取关键事件,形成典型案例,并转化为校本培训资源。三是通过实践共同体聚焦共性问题,如广东省“名师工作坊”平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定位教师需求节点,使教研问题聚焦大多数教师的共性问题。
在实现阶段,智能技术促进教师将个体教学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结构化教学策略。一是学科知识图谱构建,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对海量教学案例进行多维度编码,使教师能够快速检索优质课例。二是智能备课系统开发,如浙江省教育厅基于深度学习模型优化教学设计流程,教师输入教案初稿,系统自动识别逻辑断层或策略冲突,生成改进建议。三是图式分享会系统,如湖北省教师培训中,夏风将复杂教育理论拆解为思维导图节点,支持教师按需组合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这种结构化处理使碎片化经验转化为可验证、可推广的系统方法论,打通个体经验向群体智慧的转化通道。
在呈现阶段,量化评估与区块链存证,促进知识成果的显性化输出、留存、传播。一是通过建立涵盖知识传播广度、应用深度与改进成效的多维评价体系,教师的知识贡献获得可量化的价值认定,并与专业发展评价形成实质性关联。二是区块链存证系统则为教学经验的版权确认与可信流通提供技术保障,解决传统经验共享中的确权难题,形成“贡献—激励—再创新”的正向循环,持续激活教师群体的知识生产动能。
上述机制最终推动教师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生产者,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共享的实践智慧,最终实现专业发展模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增值型”的质变,促进教师从“知识耗散”转向“自主造血”。
协同共生:构筑立体的教育共同体专业发展网络
教育共同体建设是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孤岛效应”的关键路径。教育共同体通过重构教师与制度、技术、同伴的关系,形成多方联动的支持网络,具体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一是时空赋能,构建跨区域协作教研共同体。城乡教师可依托双师课堂系统与智能教研平台,突破地理限制开展联合教研,使城乡教师形成“同质互助+异质互补”的协作模式,并且教研过程全部数据留痕并结构化存储,支持教师反复调用与深度反思。
二是制度创新,建立双向联动的政策实施机制。将教师实践智慧纳入政策制定流程,教研组实施“轮值主备—协同优化—实践验证”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任务分解与角色分工降低个体负荷,确保教学设计既体现集体智慧又保留个性创新空间。
三是资源共享,打造智能流通的知识枢纽。如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教学案例存证系统,为教师原创课例、教学策略等资源提供不可篡改的版权标识与贡献溯源,并通过多维标签化处理(如学段、学科、教学方法、技术工具),支持语义检索与智能推荐,形成持续进化的动态资源库。
四是角色协同,培育生态化专业社群。促进教师在共同体中发展多元专业角色:作为协作者,通过集体教研贡献教学智慧;作为评议者,借助课堂观察量表与数据分析工具提供精准反馈;作为转化者,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微课程、校本研训资源等可传播资源;作为学习者,从同伴的创新实践中获取跨学科、跨学段的认知迁移。由此,多元角色使个体经验在传递中持续增值。
教育共同体四维赋能案例如湖北省创新推出“星辰教室”,借助数字技术破解多地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难题。“星辰教室”数字社群,以“自愿报名、团队合作”模式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以两至三年为周期,每天在社群分享不超过200字的教育生活感悟。通过数字技术联结着城市与乡村,人人都是彼此的伙伴,实现时空赋能、资源共享。用AI大模型对比教师发现力、实现力、呈现力等关键指标,为每个人生成数字画像和成长年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向。由此可见教育共同体四维赋能通过“常态化机制”与“数字化工具”的结合,推动教师从“孤立改进者”转型为“生态共建者”,使专业发展从个体走向群体协同成长,形成“经验共享—问题共研—成果共创”的可持续发展。
人机协同:教师专业发展三重赋能的增效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机协同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需注意的是,技术应用本身存在操作复杂性、适配断层等障碍,需通过“简化—培训—迭代”三位一体策略化解,如开发轻量化工具(如一键式学情分析插件)、开展情境化工作坊(技术工具+教学案例融合培训)、建立教师反馈驱动的技术优化机制。
人机协同的核心策略在于构建分层适配的技术支持体系。一是对于新手教师,智能工具主要承担事务性工作减负功能,如辅助处理作业批改、学情统计等事务性工作,通过预设模板和自动化流程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二是成熟教师则更需技术辅助教学决策优化。通过开展课堂行为分析、提供学情建模等工具,辅助诊断教学难点并生成改进策略池。三是资深教师聚焦经验转化,通过教学案例低代码化编码、策略模块化封装等流程,将隐性智慧转化为可共享的数字资源。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角色发生三重深刻转变:从经验主导的“教学实施者”转向数据驱动的“教育诊断师”,从“独立工作者”转向技术赋能的“协同创新者”,从技术被动的“应用接受者”转向伦理主动的“边界守护者”,最终实现专业自主性与技术赋能效应的协同增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塑教师的角色与能力的有力回应。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精准赋能”实现发展阶段动态适配,依托知识生产模式的“高效赋能”促成经验成果快速转化,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持续赋能”保障支持网络长效运行—三者以“精准性奠基发展起点、高效性加速成长进程、持续性拓展生态空间”的协同逻辑,构建起教师高质量发展闭环。实践表明,当教师发展模式实现三重转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从“孤立成长”转向“协同共生”、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生态化培育”,三者协同作用揭示了教育生态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尊重成长节律以激活个体潜能,培育协作网络以促进集体智慧,最终通过师生共生实现教育质量的系统提升。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旨归,更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实践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