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QyMjcxMQ==&mid=2649521386&idx=1&sn=660fce2e912dbf51e783e2dd6487be38
本文共10921字,阅读约需18.5分钟
李盛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充分发挥香港教育的独特优势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香港教育的三次历史转向奠定了多元样态的开放型教育体系、接轨内地的高水平教育路径、培养爱国爱港的创新型时代新人等重要基础。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香港教育需要在已有卓越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基于普惠化、多样化、国际化优势,香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桥梁和窗口作用,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全球影响力。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意味着更强的教育综合实力、更高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满意度、更广的教育公平、更大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更强的教育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教育领域的发展路径上,但鲜有从地区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出发探索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加紧建设教育强国。香港教育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发展优势,一方面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取得的卓越成效对当前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的复杂背景下,香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香港教育如何立足已有的普惠化、多样化、国际化优势,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香港教育历史演变轨迹主要有三个阶段,包括回归以前即1842年至1997年的多元均衡阶段、1997年至2010年的路径接轨阶段、2010年至今的改革发展阶段。其演绎的历史转向使香港教育短时间内在结构和质量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铺垫了重要基础。
港英政府时期的香港教育(1842—1997年):奠定多元样态的开放型教育体系
在港英政府期间,香港教育的发展受殖民地政策的影响,虽是服务于英式精英的培育,但也为后续教育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1842年到1847年,为稳固多方利益,港英政府采取“不干预”即“自由而放任”的教育政策,未在香港设置教育管理机构,也任由私立教育机构发展。随后,港英政府为维持殖民统治的需要,开始对教育施加干预,通过资助学校来加强办学自主权以及对学校的管理权,如设立补助学校及开办官立(公立)学校。自此,香港教育逐步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形成了扁平化的政府-学校关系和办学主体多元、三种资助模式(私立、补助和官立学校)共存的学校类型。
英式教育制度、双语教学环境及英国文化价值观的引入,使香港教育在被殖民时期迅速与国际接轨,又在培养英式精英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1842年至香港回归以前,香港教育从传统的私塾制转向模仿英国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制的划分、学科的设置、考试和评估制度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港英政府格外重视英文教学,尤其是为了培养服务于殖民地的各类精英。其中,教育内容包括英国的文学、历史和文化,而教学语言则以英语为主。香港教师也接受英式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更是赴英参与培训。这为香港在双语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打下基础。同时,香港的高等教育也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1911年,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制度为蓝图,香港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正式成立。随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按照英国精英大学的模式设立,其学制、学位授予、学术研究等都是遵循英式标准。这些“模仿”和“影响”使香港在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直秉持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在多元中发展出本土特色。
香港回归以来的教育改革(1997—2010年):形成接轨内地的高水平教育路径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简称“香港特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旨在保持先有优势的基础上,寻求与内地教育制度的接轨,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普惠发展。1998年实施的“两文三语”政策,推广母语教学。一方面,重视母语教学的政策旨在消减英式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香港青年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英语教育依然在香港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香港学生成长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础。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于2005年启动的“334”教育改革,将以往的英式学制改为与内地接轨的“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新学制,进一步拓宽了香港学生跨境升学和就业的机会。这不仅从结构上为两地教育合作和交流搭建桥梁,也为日后两地教育资源、发展经验和优质人才的流动构建通道。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宽教育路径,推动教育普惠发展,实现教育公平。2000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提出“一条龙”办学模式,让有相同办学理念的中小学加强合作,学生可以不用参加统一派位而直接从小学升入与其合作的中学。“一条龙”升学理念体现了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要求合作中小学在课程、教学和学生个人发展上连成一气。遵照“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则,中小学“结龙”计划通过保障课程衔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升初的过渡期,从而能够系统地学习。这种模式也强化了学校之间的合作,让学校可以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促使香港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保障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为解决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香港特区政府以推动“副学位”的发展为核心策略,通过政策支持、合作机制、市场导向、评估监管和宣传推广等多种途径,鼓励大学、企业、社会团体等办学机构推出副学士课程,提供更加多元和灵活的升学路径,为香港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未能直接升读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两年的副学士课程,获取比大学学历低但比高中学历高的学历。副学士毕业生可以选择衔接学士学位课程,获得本科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升学历和就业竞争力。香港特区政府旨在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发展,保障每一个有求学意愿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香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2010年至今):培养爱国爱港的创新型时代新人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政治、社会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香港特区政府为保持本地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推动教育改革,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回归以来,香港教育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理念,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的时代新人。在2001年“学会学习”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推动“学会学习2.0”的学校课程,在持续深化已有成果的同时聚焦课程发展。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于2014年更新了《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随后于2017年颁布《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及《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在“学会学习2.0”理念引导下,香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全人发展,关注七种首要价值观及九项共通能力。
香港教育的未来发展将着重从启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效能、贡献发展动能三个方面展开。其中,推动STEAM教育,包括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中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主要围绕强化编程教育,融入人工智能等科创元素,加强STEAM课堂规划、安排STEAM活动等方面展开。专上教育阶段,特区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生修读STEAM相关学科,以及“十四五”规划所提及的“八大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相关的学科,以此建立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人才库。随后,2023年施政报告进一步提出开设小学科学科目,完善课程框架来推动STEAM教育发展。
当前,香港正处在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教育理念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旨在培养新时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又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2021年1月,香港特区教育局颁布了《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提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干的价值观课程架构。同年4月,香港特区教育局向全港中学正式公布的《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措施》明确规定将“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将原本的六个单元改为三个主题,包括“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后,香港特区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落实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民教育和国情教育,以帮助香港青少年重建国家认同,重塑与“一国两制”、爱国爱港相契合的价值观、历史观和国家观,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认知。香港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内地考察团及其他内地交流计划的设置和推广更是进一步帮助香港学生增进对港情国情世情的全面和客观的了解,通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香港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独特实践。回顾香港教育的演进历程,香港已经在提升整体受教育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深化与内地教育合作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香港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发展,整体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保障,香港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从而实现普惠发展。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实现15年免费教育,香港特区政府旨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从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了无歧视性的财政投入并完善统一派位制度,以此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保障教育资源均衡。PISA2022年数据显示,在香港教育系统中,社会经济文化地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较小,弱势学生也能获得相对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表明香港教育具有包容和均衡的特质,在追求教育优质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福祉,这也是香港教育系统能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关键。为了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并完善专上教育,以满足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香港15岁及以上人口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从1986年的9%上升至1996年的15.2%,再从2001年的14.8%上升至2011年的27.3%。到2015年,香港适龄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年有机会攻读学士学位课程,加上副学位及就读专上课程的青年人口占比近七成。2021年香港的大学教育人口为21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4.6%。此外,香港近几年的施政报告均高度重视对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致力于提高教育提供者素质与应对办学挑战,以保证所有香港儿童均能获得可负担的优质教育资源。这表明,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普惠发展,着力为青少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资源,以推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香港教育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汇聚全球优质科教资源
香港高等教育一直在全球享有盛誉,研究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吸引了全球的优秀学者前来合作和交流,不断在科研成果上突破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香港八所公立大学在THE-Q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等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呈整体上升趋势。泰晤士高等教育根据全球各大学在国际学生、国际职员、国际合著和国际声誉等方面的指标,发布2023年全球国际化大学排名。其中,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第六和第十七位。香港大学已与全球47个国家及地区的403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网络,学生国籍超90个国家和地区,69.8%的教职工为国际人员。香港特区政府颁布的“优才计划”在全球范围获得良好反响,尤其在取消年度配合之后,优才计划的申请人数和获批人数都有大幅增长。2023年优才的申请人数为80207人,是2022年申请人数(16396人)的4.89倍;获批人数12969人则是2022年(2845人)的4.46倍。其中,98.5%的优才申请都来自内地。2023年,共有26270名海外人才通过香港的“一般就业政策”赴港发展。“优才计划”在保持香港国际化优势的基础上,也拓宽了内地人才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教育强国提升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与内地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合作,拓宽内地升学就业渠道
在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下,香港与内地已经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合作,包括相互招生、联合培养、师生交流、实习交流、实验室建设、专利合作、创新创业交流等交流合作项目。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香港高校抓住历史机遇,拓展高校发展的办学空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先后批准内地与香港高校共同设立本科层次及以上合作办学项目19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4个,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内地与香港高校还先后建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泸港大学联盟、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等,旨在深化教育合作。香港拥有16个合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与深圳跨城专利合作率达68.03%,合作领域主要包含电数字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数据识别和表示、数字信息的传输、图像数据的处理与产生等方面。根据2023年的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全球科技集群100强中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二位。香港不断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教育合作和科技创新,在区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优质人才聚集高地。
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入,进一步拓宽香港学生升学就业渠道。教育部不断加强“内地与港澳中小学姊妹学校平台”建设工作,支持内地与港澳姊妹学校开展师生互访、轮岗教学、合编教辅教材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香港与内地教育部门还通过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促进两地学生深度交流。香港推出“学生内地交流计划”,每年提供10万个交流名额,让中小学生到内地不同省区市交流,多角度体验国家在文化、经济、教育、科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深化课堂所学,增进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与此同时,两地通过引入不同的办学力量来深化教育的双向交流。这具体表现为,内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办学团体在大湾区开办香港课程学校,为港人子弟提供一条龙中小学教育服务;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内地办学团体在香港开办内地课程学校。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职业训练局(以下简称“香港特区职业训练局”)也积极与内地的职业学院及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提升两地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的水平。2023年3月,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香港特区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开园,在推进大湾区职教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为香港青年提供发展新路径。香港与内地的深度教育合作,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体系的多样化,更为不同背景学生拓宽了升学和就业的路径。
自回归祖国以来,香港教育在维系社会稳定、融入国家发展、应对全球化挑战等方面占据独特地位,发挥关键作用。香港教育的发展融合了西方教育理念和东方教育文化,又在多元开放的本土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说,香港教育所呈现的不同教育生态,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更多创新创造力,丰富了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长久以来,香港教育受益于对双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成为中国经验走向世界以及汇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窗口和中转站。
香港教育的卓越成效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先行探索
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香港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普惠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可行路径的探索。香港教育的卓越成效体现在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优质教育所能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实现教育的普惠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校多样化发展、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增加财政投入等支持性政策,力求同等对待所有学校和学生,保障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高质量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香港多次在PISA测试和TIMSS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其教育发展经验备受国际教育学界关注。香港教育更是从受英国教育制度影响发展为独具特色的高表现教育系统,为推动英国教育改革提供政策借鉴。香港教育的卓越化体现为在实现教育普及的基础上,关心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在引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香港不断开发适应本地的STEAM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创业教育等。从创新课程规划与实施、丰富教学方式与学习活动、更新教育资源、跨界合作与社会实践等举措,在区域和学校层面营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践探索的学习环境与氛围。香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力、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经验能够为内地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指导,从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香港教育的多元特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拓展多样化路径
香港教育的多元特质能够提供多样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实践经验。与其他世界教育强国相比,我国内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相对不足;与此同时我国运行着一套强大的、偏好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朝着同质化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如何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增强教育系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香港教育系统的多元特质体现在办学类型、教育管理、课程设置、语言文化、升学路径等方面,以期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香港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经验可以从“条、块、面”三方面丰富建设教育强国路径。从“条”的角度看,香港特区运行着不同于内地的教育管理体制,延续着多元化办学机制。受法律框架影响,在落实中央对香港教育领域的全面管治权的基础上,香港特区在教育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又相对独立。香港特区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提供政策指导、经费支持和教师培训,学校则拥有自主管理和运作的权力,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决策和计划。各大学和众多法定的教育机构均有各自的条例,可以自主任命或晋升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行管理使用政府拨款,充分赋能学校在学术和非学术事务上的高度自主权。香港特区延续多元办学主体传统,鼓励并支持各类学校特色化发展,以满足不同背景香港学生的差异化教育需求。
香港教育发展的独特历史轨迹从“块”的层面展现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特色。受殖民时期教育发展的影响,香港教育保留了部分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香港中小学不仅注重学术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保持着多元文化和多语言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香港的大学在设立之初便模仿英国大学的学术传统和管理模式,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与世界各地的高校和教育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香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独特地位,成为联系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香港教育的发展与内地教育改革能够相互参照和借鉴,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
从“面”的角度看,香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为了实现育人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香港采用公帑资助和自资专上并行发展的专上教育政策,来保障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向公立大学提供资金资助来支持其高质量运作和发展,并且允许学院自筹资金,更灵活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设置多类学费资助计划、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政府贷款计划来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减轻由升学带来的经济压力。例如,为修读专上课程的学生提供“资助专上课程学生资助计划”和“全日制大专学生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为修读经本地评审自资专上课程的学生提供“专上学生资助计划”“专上学生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为修读指定的兼读制、全日制专上、持续进修及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生提供“扩展的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以减轻学费压力;为修读指定课程的成年人提供持续进修基金以及“夜间成人教育资助计划”。这些不同类型的资助计划有助于支持和保障不同类型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因此,香港教育的多元特质促使香港经验能够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值得借鉴的重要实践经验。
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为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开放水平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蕴藏在历史发展脉络之中,也造就了香港教育国际化独特的优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增强,不仅体现在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语言学校占较大比重,还包括与国际机构合作、教育系统的私有化以及国际学校的迅速发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香港教育逐步发展出本土特色和优势,成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超级联系人”。从“冲击—回应”型发展模式来看,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回归前后曾遭遇本地需求以及来自国际和周边竞争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因而被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赋予重大使命,需要持续不断地朝国际化、区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设区域教育枢纽。目前,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已经使之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后发型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典范。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创新突破,与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项目、举办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等,这不仅能够吸引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科体系和教育理念,还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国际交流和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环境优势,使之必须肩负起对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输送兼具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人才的重要责任。香港国际化特征的重要体现是聚合全球多民族、多信仰、多年龄、多阶层的包容性文化,因此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特征也与多样化特征紧密相连。这表明香港教育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能够在不同教育理念、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催生出创新和活力。一方面,香港教育通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动态,引入前沿教育理念,重视双语教学和多元文化融合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落实和深化,将国旗、区旗、区徽等知识融入中小学教育等举措,香港教育正朝着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向持续发展,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爱国青年。此外,香港与内地不断深化教育合作,香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以及国际教育资源能够在合作中转化为内地教育改革发展的能量源。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香港教育的国际化优势以增强全球竞争力。
完善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生态良序运行
完善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保持香港的独特优势,是推动香港教育生态良序运行的关键。香港教育和社会过往出现的一系列动乱的根源在于用“两制”思维否定“一国”原则进行教育治理,任凭“专业自主”“学术自由”等口号遮掩“教育乱象”。同时,采用“一国”否定“两制”的方式进行教育治理也存在将教育问题简单化和政治化的负面影响。在由治到兴的新阶段,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进一步履行对香港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尊重教育机构专业自主的同时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保障香港教育发展与国家整体教育规划同向而行,这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因此,香港教育的未来走向需要加强中央对香港教育的主导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优化香港教育的顶层设计。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大力开展“一国两制”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还需要聚焦如何制度化和体系化落实中央对香港教育的主导权,借助专家力量,深入研究和重点把握香港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制度政策法规、校本管理机制、教师管理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完善香港教育体系,有助于解决教育乱象,增强国家认同,在已有卓越化、多样化、国际化优势的基础上培养新时代兼具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深化教育强国建设。
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教育改革贡献香港力量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香港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方向。香港教育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的教育合作愈发紧密和频繁,尤其在“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中,不断增强互动和交流。在已有教育合作成果的基础上,2023年施政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跨境资历互认,与内地当局合作推进两地相互承认副学位程度学历,包括高级文凭学历,并以试点方式试行资历互认工作。”因此,为构建和完善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香港特区与内地需要加强在资历框架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两地在各级各类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和沟通。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探索并试行香港特区与内地在学分互认、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互认等资历框架方面的有效路径,从而推动区域层面的教育改革。香港特区还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化的优势,为教育合作引入全球优质资源,增强内地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不断深化与内地的合作交流,香港教育国际化经验和国际资源能够助力内地学校接轨国际,增强内地教育的发展活力,丰富内地教育的多样性,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发挥对外开放窗口作用,增强我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下,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之间的纽带,能够有效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桥梁及窗口作用,为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贡献。由于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对我国及其教育发展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客观,这给教育强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在加强与内地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中,香港经验有助于接轨国际,开设国际化课程,引入多元文化和国际事务的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全球事务的协调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香港还应注重聚焦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加强与内地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教育大数据、在线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应用。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香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能够为粤港澳三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香港教育通过保持其独特发展优势,协助内地教育事业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增强全球影响力。
面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香港需要更加主动、更有所作为,更显担当地将自身的发展前途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香港教育事业应该迎头赶上,实现蓬勃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使香港教育事业更加枝繁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