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
魏寿煜、辛禹慧、代先婧,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教师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部署落实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5类14项重点任务。“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学-评一致性”难以有效落实,这直接影响着课堂改进、教学能力、育人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难题,持续深化学校课程教学改革,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各要素进行系统性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构建“备·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模型,通过“系统备、精准教、自主学、综合评、协同研”,有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抓住“备”“研”两个关键环节,共创课堂教学新样态,赋能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结合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系统中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主体、环境、资源等多重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的系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应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明确课堂教学变革难点: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难度较大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深层问题有待破解,具体表现为:改革动力不足,基础不够牢固,深层次的关键性问题尚未突破等,其中尤为关键的“教-学-评一致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积极推进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美国教育学家科恩最早提出“教学一致性”概念,将一致性表述为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吻合程度及事物各个部分或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教-学-评一致性”具有课程、课堂意义上的双重意蕴,其中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具体的学习目标为指引,系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由此形成“小闭环”。
确定课堂教学变革着力点:以“五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核心要义
学校引领课堂教学变革的着力点在于转变教师观念和思维,助力教师能力进阶,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以从课程思想力、课程规划力、课程开发力、课程研究力、课程实施力五方面着力:其一,以课程思想力引领教师回归育人本质,明晰课堂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二,以课程规划力构建课程体系,以长程视野关注学校课程建设,依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理念、关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契合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均衡学校师资队伍和资源,从而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把国家育人蓝图变为学校育人“施工图”。其三,以课程开发力共建优质资源,全面整合与统筹规划学校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全方位保障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切、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其四,以课程研究力激发创新意识,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推动建立教学研究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将教研重点聚焦于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核心问题。其五,以课程实施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助力教师深耕课堂,用课程思维破解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清晰可测评的目标统领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评价三个要素相互协调,最终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教、学、评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衔接与协同,彼此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阻碍。为此,我们从“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出发,重新审视其核心要义,建构适应教学需要的一体化实施模型。
理清备课与教研以及“教-学-评一致性”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要素关系角度看,教和学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路径,评价是检验目标达成的实践手段,三者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而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教研则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
从课程主体角度看,教、学、评是课堂教学现场的核心和关键要素,三者的一致性强调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坚守儿童立场,激发育人活力。备课是教师以目标统领教、学、评的关键环节,凝结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教研是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学校管理逐步纳入教研系统中,成为现代教研转型的必然。
因此,结合长期的一线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备”是开展教、学、评各项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与学是落实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评”发挥重要的联结作用,是以目标来关联教与学的线索,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发展。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并融于一体,共同构建系统、完整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与动能。
为此,我们要以备课为前提和基础,以育人目标体系和课程结构化思维助力“教-学-评一致性”落地课堂,并通过教研从更高层面来审视和优化“备、教、学、评”过程,及时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以更加系统完善的一体化实施促进一致性,即实现“备·教·学·评·研”一体化,构筑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实堡垒。
建构“备·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模型
为了构建课堂教学支撑体系,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框架、工具、保障,全方位支持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巴蜀小学校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扎根学科课堂,通过系统规划,对课堂教学各要素进行系统性的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探寻“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现路径,建构了“备·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模型(见图1)。通过系统备、精准教、自主学、综合评、协同研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共创课堂教学新样态,赋能教师课堂教学改进。
图1,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备·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模式
“备·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模型的第一层为价值观层,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层是方法论层,即学校从实践中凝练的课程改革核心主张:示范引领、激活支撑教师扎根课堂教学,成就学生,让教师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
第三层是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学校建立的操作系统,以“精准教·自主学·综合评”为核心,以“系统备”为前提和基础,以课程结构化思维的备课助力“教-学-评一致性”落在课堂;而“协同研”则强调从更高层面来审视和优化“备、教、学、评”过程,及时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持,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育人方式的真正转变。
在实施“备·教·学·评·研”一体化改革过程中,以支撑和保障“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的、一头一尾构成闭环的“备”和“研”两个着力点为重点,进行具体的实践策略分析尤为重要。
强化课程意识:“备”
聚焦“教-学-评一致性”在课程与课堂教学中的双重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在两个层面的体现。尤其是当我们将视线投向教师更为关切的一线学科实践,即单节课的“教-学-评一致性”时,也要有课程观照,其核心在于紧密围绕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于“备课”这一关键环节实现思维的革新,强化课程意识。
我们的操作策略是:厘清育人目标体系图和学科知识结构网,帮助教师开展课程视野下的教学实施。引导教师像教研员一样备课——厘清“学科-学段-学期-单元-课时”不同层级的目标关系,在新的课程视野和更加系统的育人目标体系下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例如:我们以新课标为纲,基于各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各年段学生的特质,构建学科素养目标进阶图谱。
在目标体系指引下,我们基于各学科鲜明的教学主张和具体策略、路径,建立了与各学科、各年级教材自然单元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形成了基于新课程、新课标的主题单元知识结构网,为高水平因材施教提供链接点,让教学内容从零散的知识碎片走向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收获真实完整的学习。
备得系统、备得精准是“教-学-评一致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建立了集体备课机制、个性化的复备课、配套的备课工具单等,让教师带着课程意识从课时走向单元,从单元走向课标,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驱动创新意识:“研”
为了实现教师更好地备、更好地聚焦并支撑课堂上师生的自由生长,重中之重在于建立常态教研机制。我们通过“研”的支撑提升“备”的质量,真正赋能每一位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凝聚育人的动力和合力。
那么,如何借力教研,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让研究与创造成为常态?1932年,巴蜀小学校在《建校宣言》中关于“教师培养”写道:“研究的精神,是教育前进的power(动力)。有了研究的精神,还愁教育不前进吗?”当教师能够沉心静气、将目光聚焦于课堂,以教研机制卷入人人共创,一定能让课堂真正发生改变。
巴蜀小学校在研究成果“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后,通过对内深化、对外推广实现了六年新跨越,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通过集团中央厨房式的集中研发,让每位教师集智共创,升级形成了覆盖全学科、全年段、全单元、全课时动态更新的,以“学·教资源研究应用”为核心的“线上巴蜀”,达成“以资源实现自主”;配套极简的课堂学教工具,让“以工具撬动学习”成为常态;“线上巴蜀”志愿者教师团队集体备课、不断地开展个性化的复备课,“以协同提升品质”,真正改变了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其关键在于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学·教工作坊”校本教研,人人参与常态化研究,助力教师建立起个人资源库、工具池,并借助集体教研、专题培训、赛课等方式,整体抬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底部,自然实现教师团队的整体优秀,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
我们通过校内各个学科校本化主张的凝练,到课堂策略落地,再到学生可评可测的成果转化,支撑起“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为学校新阶段开启的“高水平因材施教的律动育人体系建设”找到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助力“学为中心、素养导向”的课堂真正转型。在此过程中,更是促进教师在深耕课堂、成就学生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收获学术自信,找到与时代精神同行的价值感、归属感、成就感。教师们在“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坚守中,不仅实现了从专业成长向生命成长的跨越,更生动展现了一所学校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生态和文化。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