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浙江杭州萧山区:“四维一体”数智赋能助力教育共富
最新动态
浙江杭州萧山区:“四维一体”数智赋能助力教育共富
2025-08-314



本文共5269字,阅读约需9分钟


余晓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督导评估监测中心主任

黄小龙,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进阶目标,其核心要义在于突破区域、校际壁垒,推动高质量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现普惠共享,是教育公平的深化体现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基于体量庞大、体系齐全、体制多元的区域教育特质,将数字化作为撬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金钥匙”,着力破解区域教育发展难题,通过锻造数字基建、激活数字赋能、深化数字治理、培育数字生态的“四维一体”架构,驱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出一条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最终通向“教育共富”的萧山路径。



数字基建:筑牢发展底座,构建智能生态


萧山教育在时代浪潮中蓬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体”特征:一是体量庞大,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60所,在编教师1.35万人,在校学生26.8万余人。二是体系齐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到特殊教育,全学段、全类型的教育网络如细密织锦,覆盖每一个孩子的身影。三是体制多元,当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的学校以开放姿态引入前沿课程理念时,广袤乡村的“小而美”学校正用方言童谣传承地域文化……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既孕育着教育创新的多种可能,更将“实现优质均衡”推上萧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程。


为此,萧山区通过实施“三大基建”工程,打通“一张网”、做大“一朵云”、汇聚“一个库”,联通区域优质资源和高效管理的数字链接,筑牢优质均衡发展的数字底座。


打通“一张网”。一是实现教育网光纤“万兆到校”。目前,萧山区已建成教育无线城域网,实现全区校园无线网络全域覆盖。同时,按照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信息点每班3个、教师信息点每人1个的要求进行校园网络改造,全域信息化网络基础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参与建设“一网统管”。2022年1月,智安校园管理系统新增“护校安园”模块,实现区级“一网统管”下的多跨协同(即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工作协同,旨在通过整合不同领域资源实现高效治理),将校园周边疑难问题流转至相关镇街及职能部门,形成处置闭环,大大提升了校园周边各类“老大难”问题的处置效率。


做大“一朵云”。一是建设教育超脑“云平台”。萧山区围绕数字化改革核心任务,启动实施智慧教育大数据项目,包括萧山教育基础数据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大数据支撑平台、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及智慧课堂和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通过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筛选治理、关联分析,利用可视化渲染引擎,全面展示区域教育整体概况、学校主题、教师主题、学生主题等核心信息,形成萧山智慧教育运行全景图,支撑科学决策调度。二是建设课堂教学“云环境”。在班班有多媒体的基础上,近三年,更新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2000余套,为全区80多所学校的400余个班级配备了移动学习终端,同步课堂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有效促进了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


汇聚“一个库”。2022年,萧山区基于浙江省“教育魔方”工程,启动并推进本区“教育魔方”建设,搭建基于统一组织架构的大数据资源仓,实现教育大数据的集中存储、授权开发和有序共享,促进了数字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萧山区教育局成功对接浙江省“教育魔方”数据仓、杭州市基础数据平台和萧山区大数据局,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集中、整合和统一管理,汇聚约160万条教育数据,形成区域信息化数据资产超510余万份,覆盖20多万名师生。


萧山区以“三大基建”工程为骨架,构筑起支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立体化数字基座。这套“网+云+库”的融合架构,不仅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引擎,更通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与资源的高效流转,有力破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分布不均衡的难题,推动区域教育从“硬件均衡”向以智能互联、资源共享为特征的“生态均衡”跨越,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赋能:创新共享机制,破解城乡壁垒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通共享是前提。针对区域内中小学城乡分布广、校际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萧山区充分利用前期的数字基建基础,构建资源协同网络,建设师资共享机制、内容共享平台,突破校际、城乡资源流动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全域共享。


构筑城乡协同“云网络”,打破资源藩篱。自2020年入选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以来,萧山区基于“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结对帮扶总体思路,提前两年完成了所有中小学基于同步课堂的城乡网络结对帮扶工程技术环境搭建,并在省定基础上拓展至高中段及民办学校的网络结对帮扶,构建了“一所支援学校+一所受援学校”和“一所支援学校+多所受援学校”为主要形式的“1+1、1+N”城乡网络结对帮扶教学模式。全区受援乡镇学校占比率、同步课堂覆盖率、结对帮扶覆盖率、技术装备环境达标率均达100%。


搭建“美好教育云课堂”,锻造师资梯队。萧山区出台《萧山区“美好教育云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明确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全区教师依托“天天直播”栏目在线听课评课,实现云上成长。定期评选出优质课例,纳入“美好教育云课堂”优课资源库,发挥优秀课例的辐射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形成“名师云上展课、教师线上成长”的良性循环。


打通公益服务“云通道”,助力“双减”落地。萧山区组织开展基于“华数+微课”模式的“微课云集”资源库建设活动,通过萧山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萧山华数数字电视频道两个渠道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在“双减”背景下遏制有偿家教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目前,教育大数据平台和华数数字电视频道均已上线,建成覆盖小学三年级至高二年级的微课同步辅导资源库,构建了1万名教师共创录制、10万名学生受益的良好生态圈。


共创家校共育“云学堂”,凝聚育人合力。完善原有萧山“美好教育家长云学堂”的家校互动、家长推送、风采展示、家长开放日等功能,目前已完成专题讲座30次,参与家长超200万人次;建设区域活动管理模块,家长和学生在线参与活动,专家完成线上评审,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这套以“云”为媒的数字赋能体系,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域精准供给与按需共享,更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城乡教育从“资源均衡”向“质量共融”跃升,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全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数字治理:提升均衡效能,优化教育生态


萧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多、所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要实现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必须推动建立高效的组织治理体系。为此,萧山区通过打造数字化治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督导评估,快速复制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手段,实现全域的现代化治理。


构建“1+4+5”治理体系,实现精准施策。2023年,萧山区实施“1+4+5”区域教育数字化改革项目,构建了1套数字化改革底座,打造了组织中枢、数据中枢、应用中枢、治理中枢4大中枢,设计了教育治理、教育民生、家校共育、教育均衡、学生发展5类场景,开发了萧山教育数智驾驶舱、党建数字化、局校协同治理、校车安全、教育督导、校外机构监管、入学预警、师资均衡、家校共治、数智幼教、研学管理等应用。此外,通过建设手机端“学在萧山”应用平台,打造社区教育、家长“云学堂”、精品微课、教育咨询问答机器人、场馆预约、智慧作业等特色场景应用,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习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公共服务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显著提升公共教育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


深化精准教学改革,推动减负提质。萧山区结合“双减”政策,建设“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业评价体系,帮助学校提升备、教、改、辅、研、管的精准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一模式已在41所初高中深度应用,覆盖5.5万名学生,并成功入选2020年教育部“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配套开发“智慧作业系统”,通过构建覆盖全区、贯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巩固”全链条的区域级解决方案,实现了作业的精准分层、动态诊断与靶向干预,让海量学情数据从“沉睡的档案”变为驱动教学改进的“活水源泉”。目前,系统已惠及全区135所中小学,沉淀33.4万份学情资产,生成1.5万道个性化巩固题,学生日均作业时间缩短28分钟。这些数据的高质量应用,正在将“减负提质”的理想转化为可测量、可复制的现实路径,推动“优质”内涵在课堂落地生根。


创新数字评价督导,强化质量管控。萧山区成立教育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基于教育中枢开发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从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素养、社会实践6个维度建立评价模型,为每个学生生成动态成长画像,推动“五育”融合发展。建设“互联网+督导”系统,让责任督学拥有“数字慧眼”,通过移动端实时采集校园安全、课程实施等数据,实现“问题即拍即传、整改即知即改”,数字治理让教育督导从“事后检查”转向“事中监管”,逐步构建起覆盖“五育”、贯穿过程的质量保障闭环,确保均衡发展不偏离高质量轨道。


在数字治理中,萧山区通过提升资源高效配置的均衡力、教学质量提升的优质力、过程动态监管的保障力,逐步建构起更公平、更优质、更具活力的区域教育新样态。



数字生态:培育数智动能,擘画共富蓝图


萧山区在浙江省“两个先行”(即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战略中担当重要窗口作用,教育共富更是对优质均衡发展提出的更高追求。在此背景下,萧山区通过打造教师数字研训生态、重构数智教学模式、建立协同治理生态,用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夯实优质根基。2019年以来,萧山区探索构建了“三维赋能”教师培养体系:一是创新培养机制。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数据驱动、实时评估的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新机制,深入推进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并纳入名师名校长培训规划,整体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能力。二是描绘数据画像。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全区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数据画像和个体数据画像,记录和描绘教师专业成长轨迹,为教师成长设计精准的培训项目和研修内容。三是融入专项课程。通过组织建设AI智研讲师团,开展人工智能、STEAM教育等特色项目培训,为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工程打好坚实基础。


构建数智教育范式,创新教学生态。一是空间资源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提升、改造、优化各类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阅览室、智慧农场等项目,大力普及新型教学空间。截至目前,共建设258个中小学新型教学空间,包括3D创客实验室86个、智慧农场36个、STEAM科创中心95个、标准人工智能实验室41个,实现“校校有空间”,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实践环境。二是人工智能教育普惠提质。目前,萧山区中小学已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全覆盖,并拓展至部分幼儿园。各学校积极将人工智能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用好人工智能实验室、科创中心,打破学科界限,组建AI教研团队,通过普及课、兴趣课、社团课、课后服务等多种形式,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托管期间的“X”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生态体系,有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2022年,萧山区成功入选“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和“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三是搭建全域成长舞台。区级层面每年举办师生信息化素养大赛,为城乡师生提供均等展示机会;引入高校研究生助教进校,为学生搭建探索科学的桥梁,精准补充薄弱校创新课程师资,保障全区课程实施质量。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均衡韧性。萧山区不断强化协同治理机制,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复杂难题: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中,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协同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6个月内完成12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关停转公,5756名学生分流安置工作实现“零舆情”;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学位供给矛盾,建立“规划-建设-招生”数字联动机制,精准预测需求,科学规划资源,并通过预警系统与双学区策略(即两个相邻教育区域通过政策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为适龄学生提供更多入学选择机会),有效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保障入学机会公平。


萧山区以数字变革重构教育要素,不仅催生了教与学方式的深刻转型,更通过资源的高效流转、质量的协同提升与机会的普遍保障,让优质均衡从理念加速走向现实,为打造“美好教育”样板区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基石,生动展现了数字化赋能教育共富的实践路径。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萧山教育犹如钱塘潮头的一艘航船,正破浪前行。从数字基建的“四梁八柱”到数字赋能的“毛细血管”,从数字治理的“智慧大脑”到数字生态的“共生系统”,萧山区正用数据编织教育公平的经纬,以智能谱写质量提升的乐章。未来,萧山区将深入推进“4511”数字化改革工程(即4大中枢、5类场景、1个大脑、1套标准),探索教育大模型在个性化学习、智能测评等场景的深度应用,让萧山教育在数智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更富活力的“萧山方案”。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