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教师
李沿知,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
高 瑜,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国高所所长,博士
薛 涓,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学教研员,博士
对成果推广应用机理的认识深化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前提。该研究明确了成果推广应用的学术形态、技术形态、实践形态和传播与推广、转化与吸收、实践与应用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成果推广应用的“四步六环”模式,即“内化、转化、变化和深化”四个步骤和“学习—观摩—研讨—实践—反思—总结”六个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成果团队不断优化完善原有成果样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育需求,创造性地将“一朵云”(网校云)开拓出“七朵云”,迭代升级为“智能时代共享教育的成都模式”。
对教育实践规律的深入挖掘与探究是明确教育方向、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优秀教学成果在教育领域蓬勃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然而,从现状来看,要让优秀教学成果充分发挥效能,转化为指导教学、服务决策、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教育生产力,仍然存在不小障碍,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机制本身已成为亟须破解的难题。如何使成果持有方与成果应用方对成果推广应用的价值达成共识,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畅通的转化桥梁,实现成果在使用过程中的逐步完善与迭代更新,是研究者需要深研潜究的问题。
对成果推广应用机理的认识深化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前提,首先需明确成果推广应用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层次。
成果推广应用的三类形态
教学成果形态是指教学成果应具有的形式或状态,一般具有学术形态、技术形态和实践形态三类。
一是学术形态。学术形态属观念意识形态,其价值体现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文化保存,具有高度的确定性、严谨的逻辑性和潜在的应用性等特点,主要有专著、学术论文等呈现形式。“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围绕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应用与共享,构建了基于理论的实践体系。
二是技术形态。技术形态是指体现成果思想观点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目标、内容、方式、策略、步骤等操作性指示,具体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例如,远程教育中大数据应用范式:课前数据,为教学设计导航;课中数据,为课堂教学导航;课后数据,为个别指导和评价导航;行为数据,为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导航;结果数据,为学生的知识与成绩导航;评估数据,为教学管理导航。
三是实践形态。实践形态是指成果转化为教育者的思想和教育行为时所表现的形态,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等特征。例如,为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成果在推广中构建起“翻转课堂+录播”的教学模式,将数据采集延伸至课前,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与应用。
成果推广应用的三个层次
一是传播与推广。传播是成果转化的先导,可促进人们认识、学习成果,使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成果团队通过举办推广培训会、成果专著阅读沙龙、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活动扩大成果传播范围。2021年5月2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协办的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获广泛关注,被多家媒体报道。
二是转化与吸收。成果推广应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要积极探索将成果运用并融入教育实践的适切性路径。示范区(校)通过与成果持有方共同探讨,在认同该成果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成果的理论指引,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灵活性地将成果转化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模式。例如,成都教科院附中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推广会不久,在高三全科教学中实施常态化纸质作业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精准化教学。
三是实践与应用。本成果直接在广西柳城县中学等学校应用,在成果指导下,前远端学校同步上课、同时作业和测试。教与学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数据在前远端学校、师生间传递,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保障了远程教育的效果,促进了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应用中体现出价值,助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持有团队立足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推广机制,努力发挥成果的撬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切实践行大数据背景的“共享”特征和“大同”理念,不断致力于教育公平和更高质量发展,让优质资源之光辐射向更广阔的教育热土。团队通过城际、校际的交流互动,形成了成果推广应用的“四步六环”模式,将成果转化为成果应用方的教育认识与实践,促进成果在更大区域范围产生落地转化和实践生根。
厘清成果推广应用的“四步进阶”
一是内化。指成果应用方通过对成果的认识、接受、消融,认同成果的思想观点。成果持有方组建由成果主研人员及优秀教师构成的成果推广专家团队,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解能力和先进教学模式传播能力的“种子教师”队伍。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成果专著阅读、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加深对成果核心价值、基本观点与实践要义的认知,形成对“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理念的认同。
二是转化。指将学术形态的成果转化为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操作的技术形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具体而言,“转化”就是在行动中探索,通过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师讲座、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提升“学习—观摩—研讨—实践—反思—总结”的能力,促进成果使用方掌握“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和共享的能力,为课堂教学精准诊断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
三是变化。指成果新观念和新方法引发应用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并基于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要义是指导示范区(校)对成果进行转化应用,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数据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本土化改造实施方案,促进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示范区(校)推广成果并在一定范围示范辐射推广。
四是深化。指成果应用方和持有方通过双向互动,对原有成果的深化与超越、再研与再创。“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的推广应用,从学生的“学”拓展到教师的“教”和教学的“评”,从“一朵云”(网校云)拓宽为共享教育的“七朵云”(网校云、数校云、继教云、培通云、师培云、乐培云、观课云)。
确成果推广应用的“六个环节”
鼓励和支持示范区(校)通过“学习—观摩—研讨—实践—反思—总结”六环节,实现成果持有方和应用方的共同成长。具体而言,学习是指明确成果理念价值及操作要点;观摩是指直观了解成果核心要点;研讨是指深化对成果核心本质的认识;实践是指将成果转化为教学观念和行为;反思是指调整优化教学行为;总结是指对该成果内化为个性化教学理念。本成果在“六个环节”指引下,开展了以下活动。
①考察学习,汲取成果精髓
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专题讲座,依托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资源服务平台和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线上资源,对成果主题命名、内容逻辑架构、理论支撑、典型个案、辐射效应等逐一厘清明确。
②结合实际,开展移植实验
在广西柳州示范区遴选成果推广应用的区域和学校,确定柳州市鱼峰示范区,柳城县中学、柳州高级中学、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等16所示范校,明确示范区和示范校的职责和任务。鼓励、指导示范区(校)立足实际,以柳州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进行创新性研究。成果持有方和应用方加强沟通交流,共研、共享成果。
③总结反思,转化应用成果
鼓励柳州示范区(校)根据学校地域文化、师资现状等特点,形成一校一案的成果应用方式。同时以“大数据背景下远程教育模式”成果的新理念、新方法为引领,推进本地原有成果的转化和升级,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益。
通过“四步六环”模式,成果持有方构建出跨单位、跨学科的学习型组织,以常规性交流和合作式研讨,让团队每一位成员都能深刻领会“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成果推广的核心和本质,掌握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以共同的成果推广理念与实践形成价值认同和实践共同体。认同感和共同体的培植,帮助每一位成员的角色从成果持有者转变为成果推广者。当切身领悟和真实体会到这一身份转变后,成果团队在推广过程中,才能主动嵌入孵化、转化、融化意识,从而真正将成果从“我”的变为“我们”的。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成果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最新教育政策,回应人民教育的现实呼声,并依托不断发展的信息教育技术,及时反思调整、完善优化,现已迭代升级为“智能时代共享教育的成都模式”。成果由“一朵云”(网校云)升级为“七朵云”,形成了以“共享课堂”(网校云、数校云)为主阵地,以支持共享课堂问题解决的“共享教研”(继教云、培通云、师培云)和“共享评价”(乐培云、观课云)为支撑点的“教研培”三足鼎立之稳固态势,形成了“教学研培评”的研究闭环。
与“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相比,升级后的“智能时代共享教育的成都模式”具有更宏观的教育视野与更广域的现实关怀。教育主体上,从关注学生成长到同步关注教师成功;教育方式上,注重从课堂数据反馈中提炼有效信息作用于课堂建设,紧契“共享、优质、适切、融通”特征;教育特征上,通过多方保障形成“三化、三随、三共”的共享共赢共进模式;从教育理念上看,共享教育回溯向更加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致力于消减当前代际贫困难题,又着眼于未来教育生态重构,以全域共享优质教育为最终目标(见图1)。
在具体实践中,“智能时代共享教育的成都模式”建构起“全学段、全时空、全覆盖、常态化”的共享教育运行机制(见图2)。该机制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教等各个学段序列,既关照学校教育时段的课程同步,又保障周末寒暑假中学生依然能够公平获取学习资源;不仅关注常态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之学,也涵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研、培训、评价等内容。
在成果样态上,共享教育依托成都教科院的教研聚合功能,聚集全市各类优质学校,借助互联网资源平台,将物理—社会空间的优质资源数据化,凝结出信息空间的“七朵云”,实现了传统学校物理—社会—信息空间的三元融合。
在成果影响上,共享教育于2021年5月出版专著《智能时代的共享教育》;2021年5月,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学术论文《云端引领优教共享——共享教育的实质与实践》;2022年4月,该成果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以大数据为“食料”的智能时代,为群体性的个性化优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成果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专注解决当下教育发展均衡、教育生态重塑等问题,赋予成果在新时代的新特征。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背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借助技术平台支撑,助力成果在更大范围、更多学校应用,后续需要加强以下工作:一方面,成果应用方要建立效果评价系统。如何针对性采集数据,融通相关数据,建立符合地域实际情况的评价维度,是成果持有方与应用方仍需共同探索的。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成果推广路径。如何解决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水土不服难题,促进成果在各地更好地生根、生长,是有待持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