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滕珺、向芯:不要让“循证”扼杀了阅读的“灵魂”
最新动态
滕珺、向芯:不要让“循证”扼杀了阅读的“灵魂”
2025-08-181



本文共1639字,阅读约需3分钟




滕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向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育科技中心全球教育创新实验室讲师


据美国《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报道,近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将“循证阅读教学法”(evidence-based literacy instruction)列为优先资助领域,明确将“循证阅读教学法”定义为包含音素意识、解码能力、词汇、语言结构、阅读流畅度和理解力六大核心要素的系统性教学。其实,强调阅读教学中要有循证意识、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原本无可厚非,值得鼓励,但当我们将这一事件放在美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就难免有几分担忧。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大幅削减各个领域的DEI项目(多元化Diversity、平等Equity、Inclusive包容),一方面将“循证阅读教学法”研究列为优先资助项目,这与美国日趋兴盛的“阅读的科学”(science of reading)遥相呼应,本质上是“新保守主义”打着“循证”“科学”的旗号在全美范围蔓延。


这里的“循证”背后隐藏着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关键问题,被认定为有效证据的标准是什么,又有哪些东西能够按照这样的标准被验证成效?当前学界,循证的“黄金标准”是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能够用这种方法验证效果的通常都是围绕可观测、工具化、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阅读活动并非只是“循证阅读教学法”所倡导的工具性技能的叠加,更是一项饱含着共情体验、价值意义的复杂人文性活动。任何将复杂活动简单地拆解为分模块训练时,都可能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局面。正如纽约大学儿童与阅读教育教授苏珊·纽曼(Susan Neuman)警告,“循证阅读教学法”可能重蹈21世纪初“阅读优先”时代(Reading First)的覆辙,即提升了学生音素解码能力,却未显著改善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循证阅读教学法”的广泛推行,是否会把更多阅读课堂变成孩子们各自在平板电脑上做题的训练场,把“美式应试教育”推到新的高度?风险不容小觑。


第二个关键问题也是更为根本的,即生产“循证”知识是有成本的,当下推崇的RCT、脑科学研究的成本尤为昂贵。那么,验证各种教学方法成效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即使在美国联邦政府科研资助的鼎盛期,公共财政资助也远不足以支撑对所有有潜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RCT以验证其成效。因此,在新一代的RCT研究中,慈善资本和商业资本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或利益立场筛选哪些理论、方法、手段值得被验证成效,哪些证据会被看见和认可。但是,他们的立场和决策并不总跟教育本质和公共利益一致。慈善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力量在美国“阅读的科学”运动从南到北的蔓延过程中已然得到了验证——各种开展“阅读测评”的相关利益集团不仅投入资金研发相关产品、验证其成效,而且参与游说各州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推行这一运动。


此次被联邦教育部列为优先资助事项的“循证阅读教育法”竟是一套由商业公司研发的教师培训与教学产品。医学界在“循证”方面的惨痛教训更令人警醒——在医药资本参与推动的“循证”运动影响下,美国绝大多数医师协会都已将RCT研究作为把药物、治疗方案列入诊疗指南推荐方案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少已长期在临床运用、效果被广泛认可、性价比高的经典药品,因为已经过了知识产权保护期、利润空间较少,没有公司愿意再为其做昂贵的RCT,只能被更为昂贵、效果未必更好的新药“挤”出诊疗指南的推荐名单。最后,赚得盆满钵满的都是医药和医疗保险公司,而百姓和国家则必须承担更高昂的医疗成本。


总之,“循证”本是好事,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循证阅读教学”应该如美国作家大卫·丹比(David Denby)在《重燃文学之火:在阅读课上思考自我与社会》中所言:“教育赋予了人类社会性和公民性,也创造了一种灵魂生活,而阅读是其中必须缓慢前进、缓慢积累的重要一环。”“这一学年结束时,学生们所阐述的也许并不是文学,但他们掌握了文学的一项技能,即走出自我、进入他人生活的能力。”切莫让碎片化的“证据”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负担,限制教师丰富的意义想象,更不要让“循证”成为特定利益集团设置所谓“专业”壁垒的“科学”的旗帜。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