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江苏省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中方校长、江苏省天一中学原校长
近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小学校长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有教育主张,许多校长培养项目也设置了“提炼教育理念”“汇报教育主张”等必选内容……面对这种教育主张繁荣的现象,笔者深感困惑和忧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办学经历,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作为一校之长,校长确实应该有关于学校办学、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基本想法(主张)。但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校长的教育主张究竟是什么?这些“主张”指向什么,是如何产生的?提炼教育主张是要着力于语言修辞,还是应该赋予其内涵意义?
许多研究者认为,“主张”是思想、理念;也有研究者强调,“主张”应有学术化、理论化、体系化的特征。为了让校长们有“主张”,一些培养项目甚至帮助校长们“炮制”一些震撼性的“主张”,鼓动与指点绘制“理念图谱”“理念模型”。也有很多校长不为“主张”所动,始终埋头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传统耕耘,这些学校往往呈现“涛声依旧”的样态,校园生活沉闷,师生缺乏发展与探索的生气……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引导学生提出观点时说:“必须知道我们主张什么,以及为什么主张它。”校长要提出有价值的“主张”,何尝不是如此。笔者认为,作为一校之长,校长是一定要有“主张”的。没有“主张”,学校发展很可能会失去前行的号角,师生成长也会缺失清晰的愿景。但其主张一定要是理性的,不能是舶来的理念,更不能是东拼西凑的“艺术插花”,而应该是经历了长期实践,在深刻反省与总结反思后形成的若干思考,这种思考指向优化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向在实践中成功经验的凝练,更指向育人模式的不断优化。
校长的教育主张至少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价值。
优化学校文化,形成职业认知
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有基础性和决定性影响的是校园中的“空气”,是在全体师生言行间不经意流露的行为文化,是流淌于代代师生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文化是学校常态运行中无形的力量。这种似水至柔的力量,规范和引导着学校的走向,真实地影响浸润每一个师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主要以“管”为主,这种管理理念使很多校长把管理的价值定位于建立“规范”和“秩序”上。笔者刚踏上校长岗位之初,也曾陷入深深的困惑:“我如此投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埋怨?”历经三十多年的岗位实践后,笔者才真正认识到,学校管理的价值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鼓励和支持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在于推动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的增值”。
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指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优质的管理能够让学校充满活力,让每一位师生充满生命的激情,为了心中的教育信仰,为了实现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而自觉工作、自我提升。
经历三十多年的学校管理学习、实践、反思,笔者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个人风格的一些教育主张,逐渐将“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工对成长意义的思考”作为学校管理的本原追求。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学校渐渐形成了“热情期盼、耐心等待、个性化帮助”的教育文化;我们相信,教育是农业——学校教育过程渐渐凸显出反对标准化、反对简单化、反对一刀切的特质;我们相信,环境可以改变人——学校把课程“种”在校园里,生态校园、文化圣园、温馨家园、智慧校园的“四园”梦想成为现实;我们相信,教师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成为代代相传的“天一精神”,学校高品质发展有了催人奋进的“小气候”……这些“主张”不仅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在实践层面也渐渐成为他们的行动纲领。
形成工作课题,推动先行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传统育人模式面临着变革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对文化自信和文化理解提出了新命题,“改变传统习惯,走向未来的教育”是校长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才有生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有“根”,研究的生命力来源于学校育人实际,来源于优化育人模式的追求。其次,必须有“土壤”,现实的问题要由师生们解决,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要契合学校的实际,这就使得教育研究有了师生参与的需求,如果仅仅是借鉴书本或其他学校的经验,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土壤”不适宜而“夭折”。最后,必须有“空气”,要有一个好的研究氛围,就需要成立一些由共同志趣者组成的项目研究团队,同时对产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性推广和改进。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研究的追求——“以课题建设团队,以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如天一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课题,从“八五”时期的“超常儿童的鉴别与个别培养”,到“九五”期间的“超常儿童的群体教育研究”,到“十五”期间的“中学超常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及“超常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再到“十一五”期间的“资优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群体研究”……这些课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创新性,都是根据学校在超常教育改革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至少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这些教育主张在学校生活中已成为“复数”,即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并逐渐成为全校师生成长的行动纲领。二是这些教育主张形成了实质性的生产力,即推动着学校育人方式的现代化,推动着学校的优质发展,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这些校本性的教育主张还对区域教育改革产生了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校长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教育主张?
首先,校长应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校园生活的眷恋,对理想教育的孜孜追求。也就是说,校长既应埋头耕耘,也要经常眺望远处的风景,虽深知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仍愿意长期从事教学和学校管理,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坚持学习、反思、研究、总结和提炼,不断深化对教育的许多原点问题(如学校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课程是什么、教学是什么……)的深刻理解。
其次,校长既是终身学习者,也是艰辛的“采蜜者”(教育行走者)。他们的心在校园,但视野超越学校围墙,他们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能有全面的认知,“既喝咖啡又喝茶”成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他们长于学习,也善于推广,能将学校管理、教育探索的主张以教育故事的形式鲜活地呈现,而这些故事又佐证和厚实着其教育主张……
再次,校长既是坚守长期主义的研究者,也是有着丰富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他们会有清晰的研究方向,知道近期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会是长期主义者,在认准的研究方向上锲而不舍。他们既有极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又善于带着问题寻找优化问题的切入点。他们有系统梳理、整理、提炼的智慧,且善于讲述故事、把故事文本化,久而久之积淀出有价值的主张。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有价值的教育主张和口号式的语言是不同的,有价值的教育主张并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一定要散发着教育的意义,能够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形成促进师生成长的强大力量。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