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川,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中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序列的重要节点,能否实现多样化发展,关系着国家教育高质量体系的建设。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是人口输入大区,尽管义务教育质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然而还存在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不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影响教育扩优提质的短板。
为此,南海区积极回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口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从“生命成长”的视角系统谋划,通过理念、机制与路径创新,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赛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适合自己的高中。经过10多年实践,南海区已经形成了“学术型高中、科技特色高中、艺术特色高中、体育特色高中、国防特色高中、传媒特色高中、创新创客特色高中”七大集群,构建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南海模式”。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办学主体意识缺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陷入同质化、无序竞争。为解决这些问题,南海区坚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尊重办学差异和育人规律,确立高中教育新的质量观、人才观与发展观,营造“生命美好”的高中教育发展新样态。
一是重构质量观,坚信“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优质校”。南海区各所高中地处不同镇街,环境、文化、师资、生源等各异,高中发展不应只有一种特色、一条路径、唯一目标,不能仅用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南海区尊重学校办学差异,相信“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优质校”,鼓励每所高中找到“比较优势”,用好特色资源,确立“优质校特色强校,后发校特色兴校,新建校特色立校”发展策略,以特色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二是变革人才观,为学生搭建立体多元的“成才立交桥”。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南海区确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观,支持各类型特色高中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打造立体课程体系,构建多元生命成长评价体系,致力于办能让学生“喜爱、享受、回味”的学校,以“扬才适性”的教育让学生的成长“上不封顶,下可保底”,让每个学生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强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三是更新发展观,构建主动、分类、协同发展的高中新生态。高中多样化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按规律办学才能育“生命美好”。为此,南海区确立了高中学校主动、分类、协同发展的目标——“主动”指持续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学校在研制、论证和实施特色发展规划过程中主动求变、追求卓越;“分类”指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发展定位,推动学校从同质化分层发展向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分类发展转变;“协同”指合作共建、沟通互联,形成小初高纵向贯通培养、家校社横向协同育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双向融通、公办民办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多维合力,以此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先手棋”。南海区明确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行政职责,坚持系统施策、科学谋划,通过创新机制、优化治理、合理布局、贯通培养等举措,构建区域内高中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整体谋划,以制度建设护航高中育人活动。南海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制度建设保障高中教育科学育人,近年来先后出台《佛山市南海区品牌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南海区特色学校创建指导意见》《佛山市南海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双高”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设立与发展综合高中,全方位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特色发展保驾护航,确保“让个性特质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是竞争激励,以评价创新撬动特色发展。为提升高中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南海区创新评价机制,设计撬动普通高中实现“一校一特色”的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办法。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财政资金等外部激励因素,以及采取竞争分配、过程监督、验收评价等措施确保学校特色发展的质量与成效。2011-2020年,南海区连续三次实施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特色学校创建项目”,累计投入8200万元,持续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注重提炼成果,彰显特色品牌,有力促进了高中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合理布局,以分类赋能实现集群共进。南海区立足高中学校数量多、规模大的现状,科学、合理做好全区高中特色化办学的布局规划,构建“标杆带动、特色引领、开放共生”的集群共进机制,依托特色学校间的资源交流、共享和合作关系,推动特色相同或发展样态相似的学校结成联盟,形成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集群。经过10多年实践,南海区已经形成了学术型高中、科技特色高中、艺术特色高中、体育特色高中、国防特色高中等七大集群,构建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南海模式”。
四是优化治理,以前置性改革保障办学自主。南海区通过一系列前置性改革保障高中多样化办学。区教育局与教育发展中心明确管理边界,各有侧重,发挥好行政服务、专业引领、搭建平台等职能,优化学校外部治理。南海区政府出台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文件,选优配强书记、校长并扩大学校人事工作自主权,保障经费使用和教育教学自主权。高中校长可自主组阁自主提名、选聘中层领导。通过落实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家办学,增强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南海区建立项目耦合机制,通过多方联动与资源整合,帮助学校将特色项目做优做强,凝练为办学特色。
五是纵向衔接,以贯通培养实现特色发展可持续。没有义务教育的奠基和高等教育的协同,高中多样化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南海区以普通高中辐射带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特色发展,构建纵向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实施“少年强基”计划,成立“南海区少年未来学院”,形成“1+9+N”的体系化结构(“1”是指1个核心学院,即未来学院;“9”是指未来学院下设的9个学院,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体育学院、少年艺术学院、少年创新学院、少年创客学院、少年传媒学院、少年国防学院、少年清美学院;“N”是指延伸设立的若干个分院),建立小初高课程有效衔接、学生特长贯通式发展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南海区发挥普通高中科技、艺术、体育、传媒等特色优势,通过学科竞赛、先修课程、学术讲座、夏令营活动等,加强与高校的协同培养、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升学通道。
实现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教育发展趋势,必须突破路径依赖,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向系统变革、多元发展、多元成才。南海区致力于从文化、项目、课程、课堂、教师、评价六个维度拓展高中发展路径,变革高中育人方式,推动高中内涵发展。
一是文化立校,系统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高中多样化发展要以学校文化为引领,对学校全方位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进而推动学校整体育人变革。南海区注重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以“一校一品”引领全区学校多样化发展。例如:石门中学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岭南名校,以“任重道远,毋忘奋斗”为价值追求,通过构建“云端资源池”实现教学数据的高度集成,依托AI教育智能体,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南海实验学校是南海区首个十二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地处近代维新领袖康有为故乡,秉持“先为教育”理念,探索小初高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人先行,个个有为”。
二是项目驱动,以点带面强化高中办学特色。南海区高中特色化发展遵循“特色项目→特色项目群→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进阶路径。具体而言,学校以核心项目为支点整合资源,辐射带动关联领域发展,形成特色项目集群,最终发展为全域办学特色。例如:狮山高级中学以“体教融合”项目破题,从体育特长生培养到构建“阳光体育”项目体系,实现“以体育人”特色强校蜕变。南海艺术高中依托“大美育”项目筑基,构建了“学科渗透-专项培养-创意工坊”三级项目群,凝练形成“向美而行”特色办学范式。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以综合高中班为试验田,实施“知行融合”实验项目,打造“职业体验→技能认证→项目实战”螺旋式项目链,打造学术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特色发展样本。
三是课程筑基,多元体系赋能学生多元成才。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筑牢课程根基,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契合学生个性需求、可供选择的特色课程体系。例如:南海外国语高中构建了“认知-探索-实践”生涯三阶体系。石门高级中学打造了基础学科与科技特色融合的双轨课程。大沥高级中学聚焦航空航天与国防教育,探索建立“普及+专业”双轨国防课程体系。南海科学高中创设了“基础(数理)-应用(AI/新材料)-尖端(空天/量子)”三级科学课程群,铺设梯度化育人通道。
四是课堂提质,新评价催生教学新范式。为驱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南海区立足新课程与新高考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托区校联动教研机制,协同推进问题式教学、学历案教学与智能技术融合,构建教学新范式。例如:西樵高级中学打造了“素养·单元”双核特色模式,开发“生态治理”“岭南非遗”等校本化跨学科单元,以真实情境任务激活深度学习;研制“素养行为观测量表”,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课堂可测指标,以学历案评价实现即时反馈。
五是教师为先,团队研修助推专业成长。为适应高中多样化发展需求,南海区确立了“内提外引,塔形双峰,持续发展”的教师发展战略,搭建“南海良师”研修平台,构建教师发展能力“研修-监测-评价”一体化新模式;组建教研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高质量研修活动,并探索以打造高中特色成果为导向的项目式教研,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例如:南海中学依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平台,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开展多样化校本教研活动,发挥孵化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教师尤其是特色课程专任教师专业发展。
六是多元评价,数据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南海区坚持“数据立言,评价育人”科学导向,常态化开展考试评价、学科素养专项监测、体质健康监测、心理健康监测等监测评价工作,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长程式跟踪。我们通过用好多元评价数据,丰富学生个性画像,赋能学校特色课程规划和调整,有力支撑学生、学校特色发展。例如:九江中学基于大数据平台实施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经过近10年实践,形成鲜明的学术型办学特色,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南海区初步构建起普通高中多元、优质、特色发展的新格局,一批批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成为南海“美好教育”的代表,培育了高素养专业化的“南海雄师”,实现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破解高中教育发展难题贡献了“南海解法”。尤为可喜的是,如今一批特色师资开始“反哺”南海,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越来越多的南海优秀毕业生回到家乡干事创业,筑牢了“南海智造”的人才基座,一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良好区域生态正彰显出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