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基础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0ODM3MjM1MQ==&mid=2247519826&idx=1&sn=f6147472bb08da4c95bfe8d7d24420cc
杨高懿,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中心学校校长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晴雨表。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师资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乏力。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中心学校所在的东川区于2019年4月刚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8月被列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历史、地域等因素造成本地教育长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学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提质增效任务艰巨。为解决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难题,学校在教学中引进学习科学领域的“友善用脑”理论,探索构建了农村课堂新生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教师对学生期望值较低,对学生潜能开发不足。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默顿提出了“自证预言”,认为如果你对学习者抱有很高期望,并且能让他们意识到这种期望,他们的表现将会逐渐达到你期望的水平;相反,如果你对学习者的期望较低,他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表现就会变得糟糕。我校学生多来自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他们表现出胆子小、不自信、不敢也不善表达、缺少质疑问辩等特点。久而久之,教师便有了“我们的学生不行”的刻板印象,接受自己学生平庸的“现实”,不对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前景抱有太高希望,这在某种程度上压低了学生发展的“天花板”。
二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农村学校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潜能的足够期待和信任,年复一年的重复性教学下,工作激情逐渐消退,加上不善于反思,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只停留在笔记上,无法入心入脑,更进不了课堂,传统“我讲你听”教学模式难以突破,“全讲授”“满堂灌”现象处处可见,课堂互动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谈不上自主学习,思维发展受限,能力和素质提升也难以落实。
三是教师对学生信任不足,教学改革信心和能力有限。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在逐步加快。新的教学改革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但因为对学生的信任不足,农村教师们总有一种“我不教你不会”的顾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和帮助往往表现为卖力地讲、拼命地说、不停地练、辛苦地盯等教学行为。这种苦力教学,消耗了教师和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佳。投入大、产出低,时间一长,教师的信心受到了极大打击,学生也感到非常疲惫,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变得不甚融洽。所以,虽然很多农村教师想要改革、期待改革,但顾虑重重、畏手畏尾。
“友善用脑”理论由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提出,她把神经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教(学)会学习为目标,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是学习科学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友善用脑”秉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的核心理念,以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本理论依据,历经20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已发展为一套包含核心理念、理论体系、操作工具箱、课堂教学范式的完整教学系统。
在课堂教学方面,基于“友善用脑”理论的“一三八”课堂教学范式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它是对“一个原则”“三讲”和“八步骤”的概括。“一个原则”指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的课堂教学原则;“三讲”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讲目标、讲活动、讲规则,然后会把剩余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八步骤”指舒缓情绪、明确目标、布置活动、宣示规则、团队探究、汇报展示、质疑辨析、师生评价的八个课堂教学流程。它提出了一整套对教师和学生的大脑都比较友善的教学策略,即团队学习(Team)+“多感官学习(Multi-sensory)、思维导图(Mindmapping)、音乐(Music)、冥想(Meditation)、健脑操(Movement)、以学生自己的方式学习(Mimmow:Making it memorable my own way)+穿越(Cross)”+形成性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即“T+6M+C+PE”。
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同“友善用脑”的教学策略相结合,让学生成了课堂探究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主讲者变成学习指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友善用脑”教育理念燃起农村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教育的热情,其课堂教学范式为农村教师提供了可学习、可模仿、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增强了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友善用脑”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其课堂教学范式已经在中国的一些学校取得了成功,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引进“友善用脑”理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改变学校的面貌,提升办学质量,必须改变课堂。有了科学而适切的理论和策略支撑,学校便开始了扎实的实践探索。
1. 多元多层培训,夯实教师“友善用脑”教育认知
如果直接把“友善用脑”理论介绍给广大教师,或许耗时较少,但效果未必好,因为他们还没有产生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需要以及对需要的认知,所以学校首先开展了“什么样的教育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大讨论,让教师回顾以往的教学经历,分析传统教学方式投入大、产出低的原因,从而在教师中确立了改变课堂必须转变教师观念的共识,重新定义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大讨论之后,全体教师转变了对教学改革的态度,从抱怨的、困惑的“等等看”变成了积极的、行动式的“试试看”。
接着,学校专门开展了“友善用脑”系列培训和专题研讨。第一个专题是“友善用脑的理念及实施策略”。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分享“友善用脑”的基本问题、教学模式、研究进展、实践效果以及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的实际运用。这一做法不但回应了教师关注的实际教学问题,还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拓展了教师的视野。第二个专题是“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师以具体案例的形式,讲清楚什么是友善用脑思维导图、为什么要绘制思维导图、如何绘制、绘制方法及要求以及思维导图的功效。第三个专题是“友善用脑教学范式课例”。教师基于具体课例,对“友善用脑”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进行了研讨,解决了如何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制定学习规则等问题,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 同级同科磨课,推进“友善用脑”学科实践
为改进教学质量,使“友善用脑”真正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活力、有效、友善”课堂教学研究系列活动。“友善用脑”理论非常强调准确确立学习目标并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友善用脑”学习目标的展示,要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精准告诉学生一节课结束后应该掌握的内容。这要求教师转变立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情境。然而,这对刚刚转变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校特别强调教师团队的建设,以最优搭配的教师团队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分工合作制定出清晰明确、具体精准的教学规则,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精准匹配的活动、基于学生学情且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友善用脑”理论落地之后,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学课堂大胆创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得了知识;语文课堂把巧妙预设与随机生成体现得淋漓尽致;英语课堂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升;科学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音乐课堂实现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体育课堂技术动作清晰规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技能,收获了成功体验;美术课堂的讲解、欣赏、演示、实践环环相扣,产生了一幅幅精美的学生作品。
3. 共研共课机制,优化“友善用脑”课堂教学
“友善用脑”课堂非常重视不同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教师对特定主题的学习研究,也有助于培养每位教师倾听、表达、质疑、评价等习惯和能力。因此,学校建立了“共研共课”机制,同科目教师共同研究、同上一节课。教师基于同一问题展开深度交流,从而不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教师的思维差异又会促进课堂活动设计方案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集体研究、备课能够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
学校特别设计的“师徒同课”教学展示活动将同研同课推向了高潮。虽然采用相同的教学思路,同一份教学设计,但由于师徒二人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不同,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师徒同课”教学展示活动结束后,各教研组及时组织教师评课,继集体备课之后,再一次让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磨课、品课、思课、研课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友善用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从理念和策略两个方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呈现出学生自信、能干、快乐,教师钻研、探究、奋进的教育生态,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教师品味到了教育的喜悦。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订阅
唯一带“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综合期刊
教育部 主管
中国教育学会 主办
邮发代号:80-572(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1540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月刊,每本定价18元,全年定价216元
邮政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订阅
编辑部订阅: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811031046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 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投稿邮箱:zgjcjy2022@163.com(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